世界最深海溝竟成「垃圾場」!「白色汙染」到底該怎麼治?

2021-01-1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建高   通訊員 王寧

     

日本海洋—地球科技研究所科學家,日前在馬裡亞納海溝1.1萬米深處發現了大量白色垃圾;前不久,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戴維斯海域也同樣發現了白色垃圾。


白色垃圾給深海生態系統會帶來哪些危害? 5月14日,記者採訪了跟蹤研究白色垃圾危害及影響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團隊。






白色汙染或者白色垃圾,泛指廢棄塑料製品產生的垃圾或汙染。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佔全球海洋垃圾的80%。


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功能實驗室科研人員孫曉霞介紹,當前,海洋中白色垃圾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陸源輸入,這是白色垃圾的主要來源。用過的農用薄膜、包裝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難以被重新利用,絕大多數被棄於環境之中,部分隨河流進入海洋;此外,沿海城市的塑料垃圾因處置不當,隨意傾倒,直接進入海洋。二是海洋活動輸入,如海上航運、漁業生產、海洋科考等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塑料垃圾,因處置不當,不可避免地進入海洋。三是大氣搬運,隨風飛舞、到處飄揚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膠袋等白色垃圾,可能被風攜帶入海,成為危害海洋環境的「隱形殺手」。


這些進入海洋的白色垃圾,分布在各個水域並不斷遷移。其中,密度較大的塑料垃圾能夠直接沉入海底。密度較小的塑料垃圾,有的在海洋中裹挾泥沙或者「海洋雪」,逐步沉入海底;有的可能隨複雜的水流運動,如下降流,沉降海底;有的被海洋生物攝食後隨生物排洩物進入深海;有的附著在生物體表,隨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而有機會成為深海的白色垃圾。


白色垃圾給深海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危害,孫曉霞指出,白色垃圾對深海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與其他海區相比,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著差異。



相同之處在於,白色垃圾在海洋中難以降解,長時間存在;它能夠不斷往環境中釋放本身含有的有毒物質;還可以作為載體,吸附周圍海水中的重金屬以及持續性有機汙染物;易附著於深海生物體上,對生物體造成機械損傷,或者妨礙生物正常的捕食,從而威脅其生存;還易被海洋生物捕食,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不同之處在於,塑料製品在其他海區,因光化學作用及風、浪、海流等物理作用,可以不斷破碎,而在深海,海水流動較弱,且無光照,進入其中的白色垃圾得不到有效破碎,降解周期相對更長;深海因其特殊的環境條件,光照較弱或無光照,寒冷高壓,生物群落較單一,生態系統脆弱。所以白色垃圾對深海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可能會更加嚴重。


白色垃圾不僅對深海生態系統造成明顯影響,也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困擾。孫曉霞強調,除了視覺汙染,白色垃圾主要影響漁業生產,汙染水體。白色垃圾中的毒害成分易隨徑流進入海洋或滲入地下水體;堆放時產生大量有機汙染物,能夠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屬,可使其隨地表徑流進入海洋。






白色垃圾已經成為危害巨大、值得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環境汙染問題。面對「白色汙染」這個全球性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限制塑料購物袋。


孫曉霞介紹,在美國,加州最早對外宣布了塑膠袋使用禁令,舊金山、洛杉磯和華盛頓等大城市相繼提出了限制使用塑膠袋的法令,如舊金山的超市若再向消費者提供塑膠袋,將被處以罰款。在英國,允許未經授權的人清理垃圾早就被列為非法行為,任何家庭出現亂倒垃圾的現象,將被處以400英鎊的重罰。法國2016年投資4500萬歐元,增加塑料垃圾分類回收點,並按照人口數量優化分類回收點布局,爭取將塑料包裝垃圾回收率提高至46%。非洲各國也相繼出臺了「塑膠袋禁令」,坦尚尼亞宣布禁止使用30微米到65微米厚的塑膠袋。盧安達則從2005年開始就禁止使用和進口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膠袋。肯亞環境部長朱迪·瓦克洪古於2017年3月15日公布「塑膠袋禁令」,表示肯亞將禁止使用、製造和進口用於商業和家用包裝的所有塑膠袋,所有肯亞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屆時將不再提供塑料購物袋。2002年起,孟加拉國已宣布禁止使用塑膠袋,之後全國315家生產塑膠袋的工廠全部關門,塑膠袋的用量減少了90%,其法律規定進口或銷售塑膠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刑,發放塑膠袋者則被處以6個月的監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發布了2018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塑戰速決」,呼籲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






我國近年來也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先後出臺多項專項治理措施,緩解「白色汙染」壓力。其中包括一次性塑料包裝盒的專項管理、廢舊塑料的強制回收利用。2007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被媒體通常稱為「限塑令」,其規定了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同時在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中國大陸擁有約1.8萬公裡的海岸線,居世界第四,沿海地區城市林立,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使得中國近海成為塑料廢棄物匯集的主要區域,海洋國家實驗室將以實際行動和不懈努力,保障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積極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國際治理,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思想指引、實踐遵循和前進動力。

相關焦點

  • 全球最深海溝發現新神秘生物,其體內竟充滿塑料垃圾
    英國研究人員在全球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一種先前沒看過的端足類動物(Amphipoda,指沒有甲殼及兩側扁平的目級甲殼類動物
  •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怎麼形成的?它深入地心內部了嗎?
    馬裡亞納大海溝是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溝,深度達到了6-11千米,如果把喜馬拉雅山脈放入其中,可以淹沒喜馬拉雅山的山頂。由於馬裡亞納大海溝深度非常深,因此這裡的海水溫度超級低,壓強非常強,且太陽光子無法照射到這裡,以至於這裡終年黑暗,且含氧量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之一。雖然馬裡亞納大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但它距離地心仍有很長的距離。
  • 噩耗:全世界最深的海溝,也沒能逃過違禁化學品的汙染
    一處是在位於北太平洋寡營養表層水下方的馬裡亞納海溝(12°N 145°E),對一種地方性端足類動物(Hirondellea gigas)進行了採樣,最深的樣本來自水下10,250米處;另一處是在位於紐西蘭在南太平洋的初級生產力水層以下的克馬德克海溝(32°S 177°W),捕獲了兩種不同的地方性端足類物種(Hirondellea dubia 和 Bathycallisoma
  • 科學家探索世界最深海溝時,發現意想不到的東西:已經晚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科學家不斷的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完整的探索,然而可以剛探索沒多久,就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東西,並且表示:已經晚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而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水壓達到了1100個大氣壓,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即便有先進的潛艇也無法潛到這裡,而這裡似乎是人類的一個禁忌。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來源:科技日報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學術界長期認為 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
  • 太平洋以下1萬米最深的垃圾場:世界海洋塑料汙染令人恐怖
    潛水員在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一個距太平洋表面10000米處的塑膠袋,這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發現的人造垃圾。塑膠袋是研究人員在研究30年的深海汙染記錄時發現的3000件人造碎片之一。超過三分之一的碎片是宏觀塑料,其中89%來自一次性產品。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
  • 深海之謎|世界最深的海溝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汙染無處不在,現在地球最深海溝中發現新物種體內也發現塑料碎片
    科學家們在地球上最深的海溝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動物——這一發現通常是值得慶祝的。然而,研究人員也在其體內發現了塑料,這突顯出全球汙染危機的嚴重程度。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他們在馬裡亞納海溝2萬英尺深的地方發現了這種生物,一種稱為甲殼綱動物(俗稱「跳躍者」)的甲殼類動物。位於西太平洋的1580英裡長海溝的最大深度約為36,000英尺。
  •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達11034米
    陸地最低的地方在死海,而海洋裡面的最低點在海溝,也就是位於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位於菲律賓以東的馬裡亞納海溝,其深度大部分在8000米以上,其中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海底地形示意圖海溝是海底地形之一,是位於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m的溝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為什麼海底會出現海溝呢?
  • 據說日本會掉進世界最深海溝,這是怎麼回事?需要多長時間?
    據說日本會掉進世界最深海溝,這是怎麼回事?需要多長時間?中國古人很有智慧,一句滄海桑田就道出了板塊運動的秘密。事實確實如此,板塊在不停地運動,陸地和海洋的分布一直在變化。正是因為板塊運動,地球才行成了高山,河流和海洋。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_時政_中國西藏網
    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
  • 科學家首次發現,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
    一項新發表的科學研究首次發現,即使生活在地球最深處的生物,也正以驚人的數量食用塑料垃圾。這很大程度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從世界上最深的 6 個海溝中捕獲片腳類動物(amphipods)——一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並帶回實驗室分析,隨後發現,超過 80%片腳類生物的消化系統(「hindgut」)內部存在塑料纖維和顆粒。且海溝越深,這些微塑料含量越多。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最難以到達的地點之一,並在7000-11000米處捕獲了特有的動物群,在5500-9200米處收集了沉積物。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最難以到達的地點之一,並在7000-11000米處捕獲了特有的動物群,在5500-9200米處收集了沉積物。
  • 珠峰8440米,海溝10927米,均現塑料垃圾,意味著什麼?
    ,還是在最深的海溝,我們都能夠找到它的足跡,在2019年的時候,一組科學探索團隊深入到了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之一——馬裡亞納海溝,在10927米處發現了一個塑料垃圾,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塑料垃圾的認知,這麼深的海溝都有它的足跡,那麼世界真的可能再無淨土了。
  • 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發現令人不安的東西,人類必須警惕!
    一直以來全球的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頂和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底部,那裡是人類最後的淨土。而來一個自科學團隊的研究,即使在海洋最深的海溝底部,也已經被人類的汙染物佔領了,而且隨著人類對於汙染物所顧忌的排放,海洋正在失去它自我潔淨的功能!
  • 世界上最深、最神秘的馬裡亞納海溝,我們來了
    時間:2017年5月23日地點: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事件: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說起馬裡亞納海溝,很多人並不陌生,因為流傳在這片號稱全世界最深邃、最神秘海域的傳說實在太多太多。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徵服了珠穆朗瑪峰,但探測深海的奧秘卻是極其困難的。
  • 海溝一萬多米深處,出現了不該出現的東西,科學家:都是人類的錯
    在這麼多年來,人類工業不斷的發展,促進了科技時代的到來,而正是這樣的迅速發展,讓世界的環境不斷的惡化,環境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人類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中國的環境保護算是很好了,所以我們並沒有親眼看到過環境汙染到底有多嚴重
  • 「白色汙染」危害到底有多大?
    社會一直在宣稱白色汙染的危害,白色汙染到底「毒」在哪裡呢?據山東師範大學人資環學院的成教授介紹,當前的「白色汙染」主要指塑料方便袋和餐飲業中的一次性泡沫飯盒等。它們的危害在於:一是這類塑料和泡沫製品往往難以處理,以致到處飄散,造成人們視覺上的汙染;二是它們不易被土壤分解,落在地面上後會造成土壤汙染。記者同時在網上了解到,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被埋入土壤中,會影響土壤內的微生物生長。而作為生活垃圾進入垃圾場填埋,或散落在田野進入土壤後,廢塑料製品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會導致農作物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