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涉及到很多知識的問題。我們知道WiFi信號屬於微波的一種,與無線電波、可見光、X射線及γ射線都統稱為電磁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什麼是電磁波及電磁波的性質,再逐個分解wifi信號與可見光都有哪些區別,從而確定命題的真偽。
一、電磁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凡是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釋出電磁波。根據物理學定義:電磁波(又稱電磁輻射)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射的震蕩粒子波,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的電磁場。電磁波是電磁場的一種運動形態,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又會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則構成了一個不可分離的統一的場,這個場就是電磁場,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以波的形式傳播就形成了電磁波。描述電磁波特徵的物理量是頻率和波長,電磁波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z),電磁波波長的單位是米(m)。如果把電磁波的頻率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的話,它們是工頻電磁波、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
電磁波及頻譜
電磁波在空間向各個方向傳播並且不依靠介質,通過不同介質時,會發生折射、反射、衍射、散射及吸收等等。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同一種介質中傳播時,呈現的性質也不同。電磁波的波長越長、越容易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例如:個子高的人翻牆就容易些。波長越短(小於介質的分子間隙)、穿透介質的能力越強。例如:醫療用的x光透視,電離輻射治療等,就是利用電磁波的穿透力而實現的診療目的。
二、wifi信號與可見光
1、wifi信號:wifi信號屬於微波範疇,其波長在7—12cm之間,與微波爐的波長相當。微波的基本性質,呈現為穿透、反射和吸收。對玻璃、塑料和瓷器等物質,微波幾乎是穿透而不被吸收。而水和食物等物質會因吸收微波使自身發熱,如微波爐加熱食品。對金屬類物質,則呈現反射特性。當wifi信號到障礙物(牆體)時,由於牆體材料既非水和食物、也非玻璃、塑料和瓷器等物質。因此,wifi信號只有極少部分可以透過障礙物,大部分的wifi信號還將以波的形式呈現反射、散射和衍射現象。其主要的傳播路徑如下圖所示:
wifi信號的傳播
(1)穿透:由於wifi信號的波長遠大於X射線,穿透牆體(障礙物)後的信號衰減量至少是X射線百倍以上,更何況室內wifi信號的強度只有20dB了。因此,wifi信號的穿透能力是極其微弱的。
(2)散射:是指wifi信號遇到空氣中的漂浮物(塵土)時,會部分偏離原方向而分散傳播的現象。
(3)反射:建築牆體通常不存在理想光滑的表面,由此而帶來的反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4)衍射:是指wifi信號遇到障礙物後,原來的傳播方向被「打碎」彎散,並偏離原來直線傳播的物理現象。被「打碎」彎散的wifi信號又會通過其它途逕到達手機,就給我們造成了穿牆而過的假象。
2、可見光的物理學定義為:能刺激人的視覺的電磁波。它的頻率範圍在39000~86000GHz之間,波長:0.7微米~0.4微米,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x108米/秒。可見光在電磁波頻譜當中可以說是個另類,它是一種很特殊的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所謂二象性,是指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兩種表象。
光的波粒二象性
(1)當電磁波的頻率很高、高過可見光很多時。電磁波主要表現為「粒子性」,這種電磁波通常稱作射線。射線的波長很小,基本是小於常見物體的分子間隙,與許多物質的分子原子量級相當。當這類射線穿透物質的時候,類似於子彈大小的東西射過一層層珠簾,碰不上珠子的就直接穿過去了,碰上的變個方向也能過去,當然會有穿過不去的。但每一個穿過去的子彈,其速度基本上是沒損失。所以,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子彈越小)就越容易穿過。
(2)可見光的波長是常見物體分子間隙的幾十上百倍,靠「粒子性」穿透障礙物是肯定是過不去了。那就只能依靠「波動性」來傳播,所謂「波動性」傳播,是指介質中的質點受到相鄰質點的擾動而隨著運動。就相當於光波帶著阻礙物的質點一同「振動」,然後通過'振動」把「節奏」帶到障礙物的「對面」去。這種把「節奏」帶到「對面」去的傳播肯定要有損耗的,損耗的多少與障礙物的屬性相關。這就好比,同樣是固體障礙物;玻璃窗透光,牆體卻不透光,牆體不透光一定是損耗過大,肉眼凡胎就看不到光了。這個現象是有些另類吧!
由此可見,「WiFi信號可以穿牆而可見光卻不能」的說法不是很嚴密。不論是WiFi信號還是可見光遇到障礙物(牆體)時,都會按照自身的屬性傳播。是不是能穿牆而過,則取決於牆體材料及分子間的尺寸。現實生活中,WiFi信號還是以反射、散射和衍射、可見光以「粒子性」為主要傳播手段。正如我們能感受到WiFi信號隨所處位置不同有強弱變化,陽光或燈光下的阻礙物會有陰影出現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