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的周圍肯定不缺乏天才才,他們可能平常看似很普通,但是一旦將他們的才能展現出來時就會讓我們感到震驚。就像高一獲得全國信息學競賽的金牌,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的陳立傑來說,同學們的眼中他平時很低調,普通,他能得到如此的佳績卻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我們會認為陳立傑平時上課是個乖寶寶,按時上課,有專業的老師輔導才能得到金牌,然而事實卻是與之相反的,陳立傑平時不去教室上課,也沒有指導老師,只是因為愛好在學校的計算機房倒騰了一年,金牌就到手了。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無師自通的天才。
一般天才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混沌生活,像普通人一樣,突然在某一天爆發出自己驚人天賦,陳立傑也是如此。在上初中時陳立傑也是和同學一樣,愛看漫畫,通宵玩網遊,對電腦感興趣。因為對電腦比較感興趣,陳立傑開始自己學習一些簡單編程。在上初三時因為個人興趣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信息學競賽,但是結果卻是名落孫山,父母都勸其放棄,陳立傑自己也想到放棄,但是想到人生只有一次,不努力過怎麼知道自己能獲得成功!
接下來的陳立傑開始蛻變,每天對著電腦,卻沒有在玩過遊戲、看過漫畫,所有的節假日都在學習電腦信息學的有關知識。陳立傑說:高一在得到全國信息學金牌之後,同學認為自己每天不上課,沒有老師教,照樣得獎,覺得我很厲害。其實,我上課的地方在計算房,每天早上7點一直到晚自習結束,我一直都在學習信息學的有關內容,可以說在學習上我一點也不必他們少,只是他們沒看到。陳立傑認為:世上沒有天才與笨人,只有努力與不努力的人。
步入清華的陳立傑面對周圍都是天才的同學們,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光芒而阻擋自己前進的腳步。在大二時,陳立傑選修了《高等理論計算機科學》。為此他每周投入20個小時進行研究,期末考試花費24個小時答題,還取得了這門課所有學員中唯一的100分啊(該課程滿分為80分,其中20分是Bonus)。在學習這門課之後他在信息學前進的道路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想要成為一名理論計算機家。
大三下學期,陳立傑前MIT交流,在哪裡每天工作14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做研究。在訪問期間陳立傑還解決了由著名量子信息學者約翰·沃特羅斯在2002 年提出的開放式問題。而這個問題,導師的三個博士生已經思考了整整一年。2013年7月10日,在IOI2013第二十五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比賽日第二天他全場第一個完成AK(滿分),最終三天的比賽他拿下總分第一,並使得IOI冠軍時隔五年再一次回到了中國。
現在的陳立傑已經畢業在美國攻讀博士,祝願他成為早日成為一名理論計算機科學家,成為黃金時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為人類智慧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