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就被清華錄取的天才少年,立志為人類智慧做貢獻

2020-12-04 百家號

在我生活的周圍肯定不缺乏天才才,他們可能平常看似很普通,但是一旦將他們的才能展現出來時就會讓我們感到震驚。就像高一獲得全國信息學競賽的金牌,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的陳立傑來說,同學們的眼中他平時很低調,普通,他能得到如此的佳績卻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我們會認為陳立傑平時上課是個乖寶寶,按時上課,有專業的老師輔導才能得到金牌,然而事實卻是與之相反的,陳立傑平時不去教室上課,也沒有指導老師,只是因為愛好在學校的計算機房倒騰了一年,金牌就到手了。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無師自通的天才。

一般天才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混沌生活,像普通人一樣,突然在某一天爆發出自己驚人天賦,陳立傑也是如此。在上初中時陳立傑也是和同學一樣,愛看漫畫,通宵玩網遊,對電腦感興趣。因為對電腦比較感興趣,陳立傑開始自己學習一些簡單編程。在上初三時因為個人興趣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信息學競賽,但是結果卻是名落孫山,父母都勸其放棄,陳立傑自己也想到放棄,但是想到人生只有一次,不努力過怎麼知道自己能獲得成功!

接下來的陳立傑開始蛻變,每天對著電腦,卻沒有在玩過遊戲、看過漫畫,所有的節假日都在學習電腦信息學的有關知識。陳立傑說:高一在得到全國信息學金牌之後,同學認為自己每天不上課,沒有老師教,照樣得獎,覺得我很厲害。其實,我上課的地方在計算房,每天早上7點一直到晚自習結束,我一直都在學習信息學的有關內容,可以說在學習上我一點也不必他們少,只是他們沒看到。陳立傑認為:世上沒有天才與笨人,只有努力與不努力的人。

步入清華的陳立傑面對周圍都是天才的同學們,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光芒而阻擋自己前進的腳步。在大二時,陳立傑選修了《高等理論計算機科學》。為此他每周投入20個小時進行研究,期末考試花費24個小時答題,還取得了這門課所有學員中唯一的100分啊(該課程滿分為80分,其中20分是Bonus)。在學習這門課之後他在信息學前進的道路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想要成為一名理論計算機家。

大三下學期,陳立傑前MIT交流,在哪裡每天工作14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做研究。在訪問期間陳立傑還解決了由著名量子信息學者約翰·沃特羅斯在2002 年提出的開放式問題。而這個問題,導師的三個博士生已經思考了整整一年。2013年7月10日,在IOI2013第二十五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比賽日第二天他全場第一個完成AK(滿分),最終三天的比賽他拿下總分第一,並使得IOI冠軍時隔五年再一次回到了中國。

現在的陳立傑已經畢業在美國攻讀博士,祝願他成為早日成為一名理論計算機科學家,成為黃金時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為人類智慧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我立志為人類智慧添磚加瓦
    我立志為人類智慧添磚加瓦——訪清華大學2016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交叉信息研究院2013級本科生陳立傑學生記者 張麗麗 關春懿 周詩宇 張必豪2016年11月10日是個特別的日子。我要做什麼?」特獎答辯時,陳立傑剛說完這句話,臺下便自發響起了掌聲,伴隨著被逗笑聲。其實,陳立傑初中時期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比他對計算機產生興趣還要早。他那個時刻就開始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滿足」這樣的問題,問題的答案當然無法從語文課本中找到。於是他就自發地閱覽了很多哲學類的書籍,雖然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答案,但豐富了見識。
  • 高一被清華姚班錄取,一個網癮少年到理論計算機科學家的蛻變
    前方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家的坦途,而過去則是重度網癮少年的曾經。他在旁人看來不可及的人生,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普通的蛻變。網癮少年從小學開始,陳立傑就熱衷於打遊戲。他有一群小夥伴,常常放學後相約一起打魔獸世界。玩遊戲十分上癮,學習方面反倒不感興趣。其實他的數學成績還是比較優異的,但是由於沉迷遊戲,整體成績算不上好。
  • 「網癮學霸」陳立傑:18歲獲奧賽金牌進姚班,曾得清華特等獎學金
    他高一時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高三婉拒谷歌實習邀請,曾放棄自己鍾愛的遊戲,努力學習,從重度網癮少年蛻變為一名理論計算機研究員。他是姚班學霸陳立傑,拿過清華特獎,如今在MIT讀理論計算機方向的博士。並非從小是優等生,曾是網癮少年陳立傑這樣的少年天才,並非從小是優等生。他一開始成績平平,還被一度被人當成了網癮少年,其間的逆風翻轉,令人倍感敬佩。小學時,他的整體成績一般,唯獨數學科目還算OK。因為他對學習不上心,反倒對信息技術感興趣。
  • 高一被清華大學錄取 這個「牛人」說:天才無捷徑
    浙江在線10月14日訊天才,聽起來高不可攀,其實有時就在我們身邊。我跑教育線多年,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若干個關於天才的傳說。例如在剛剛過去的夏天,杭州外國語學校的天才傳說屬於一個叫陳立傑的男孩。他以高一學生的身份獲得了2011年全國信息學競賽的金牌,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
  • 他師從錢學森,從美國學成回國,愛惜人才,破格錄取殲20總設計師
    他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毅然選擇回國,立志航空救國!他的回國之路,同樣也是充滿坎坷!羅時鈞,1923年4月1日出生於江西南昌,少年時便立下學習航空、科學救國的志向。赴美留學,他學成後歷經艱辛回到祖國!>除了做研究,羅時鈞還先後指導研究生幾十名,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很多優秀的航空人才。
  • 又一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辭去美國教授職位,回清華為國做貢獻
    因此,許多愛國的科學家們紛紛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在他國的高薪職位和待遇,投入祖國的懷抱做貢獻。在回國發展的一批愛國科學家中,不得不提到一位在全球量子信息領域的頂級天才科學家,他就是段路明。不久後,段路明去了美國從事量子研究,並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在量子領域的突出貢獻又成為了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教授,在此期間發表過大小論文160餘篇,並完成了量子信息領域的一系列壯舉。
  • 14歲天才少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真相令人詫異
    前不久,山東萊陽的教育部門就發現了這樣的「英才」——一位「6歲編程,8歲建網站,13歲創辦公司,14歲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的天才少年」,出了這樣的「人才」一件大好事,很快當地的宣傳、媒體的報導,讓這位少年聞名全國,但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天,真相就反轉了,這臉打得還真有點疼。山東省萊陽市14歲天才少年的故事曾在各大媒體瘋狂傳開,媒體紛紛讚揚:厲害了,天才少年!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說到少年班,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天才班」、「神秘組織」吧,不得不說,少年班給人的感覺便是神秘,說白了就是我們平常人根本接觸不到,也沒可能接觸了,畢竟都這麼大了,智商就擺在那了。少年班的兩大特點便是智商高、年齡低。
  • 15歲天才落榜清華,所幸被西工大破格錄取,20年後成殲20總設計師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和大家一樣,從小就在糾結「讀清華還是讀北大」,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他是一個真正的天才,這麼說吧,初中畢業考試一共6門課,他考了599分,讀清華讀北大都不是問題,然而由於一個「特殊原因」,他慘遭拒絕。
  • 天才聚集少年班,利弊得失看一看
    (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約20%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許多人在 IT、金融、製造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少年班的出現,以「神童」寧鉑為代表的少年無疑是那個年代上演的最振奮人心的「青春勵志大片」。
  • 清華祭出史上最強招生大招?截流北大,碾壓少年班!
    「撞車」中科大等高校少年班項目目前國內少年班招生高校主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數學領軍政策一出,很多人都說:這不就是少年班嘛!清華的數學領軍計劃無論是從招生範圍、招考政策等方面確實和現有的少年班項目有很大的共同點,優惠政策更是有過之而不及,這給其他高校的少年班招生帶來很大衝擊,尤其是中科大的少年班。
  • 14歲天才神童,高考成績750分,當狀元上清華,如今過得怎樣了?
    上個世紀70年代,有人就曾用拔苗助長的理論,去批評試圖培養神童的中科大少年班。我國有位領導就曾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科大少年班基於這種教育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幼苗,然後聚集在一起全力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河南的何碧玉有幸進入了這個天才集中營。年僅10歲的何碧玉在這個教育機構中,用了僅僅四年時間就學完了常人需要9年才能完成的學業。
  • 一個月前,棄清華遠赴美國的天才女教授顏寧,為美國「再立新功」
    這樣的女人,書卷中透著點點嫵媚,純淨中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溫柔裡點綴著不屈的靈魂。 這世界有許多有才華的人,可才華橫溢又有顏值的人,不太多。那麼如果有個人才華超眾,為世界做出過貢獻,而她本人又是一位美貌佳人,這就更加鳳毛麟角了,比如我們今天關注的顏寧教授。 顏寧教授是生物領域的牛人,她就讀於世界名校,畢業後成了清華女教授。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為56、58歲,而任女士在38歲一舉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這也是靠她自身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任詠華女士祖籍廣東,廣東的江門廣播電視臺曾對任詠華女士做過節目採訪。據說任女士來自於普通家庭,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
  • 姚班學霸陳立傑:16歲保送清華,18歲拿下IOI世界冠軍
    而且更令人佩服的是,這還是一名95年出生、今年剛滿24歲的年輕人所為。 但這樣的天才少年,並非一開始就展現了其實力。此前成績平平的陳立傑,還被一度當成了網癮少年。 細數這其中的故事,可謂「逆風翻盤」之路。
  • 中國石墨烯超導天才曹原,放棄美籍戶口,堅持中國籍:我是中國人
    當年的北大數學天才惲之瑋和許晨陽,都紛紛定居在了國外,全職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任教。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顏寧,在清華任教十年後,也花落美國科學院。 難道頂尖的留學生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前景沒有信心嗎? 當然不是。
  • 天才!14歲進中科大,18歲讀麻省理工,22歲當選十大科學家
    天才少年,我們見過不少,那些在學校裡連續跳級,最終被北大、清華等名校少年班錄取的,不在少數。但是,要做真正的天才,不僅僅只能是曇花一現,還需要不斷綻放光彩,才能被人們認可。還有一點,天才,要能夠造福於社會,要能夠為國效力,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貢獻!
  •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因而,在許多人看來,天才必然會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中做出一定的貢獻>8歲已經能夠講8種語言,至今他都被許多媒體評價為「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天才。在他距離成年還有許久的年紀,他便已然聲名大振,學術專家們對這個天才少年報以厚望,認為他會做出超越歷史上其他偉大人物的成就。也有人預言——席德斯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袖級人物。 事實上,這樣的預言並非沒有根據。
  • 00後天才少年,8歲踏入高中,10歲被一流大學錄取!
    題記:00後天才少年,8歲踏入高中,10歲被一流大學錄取! 古代中國出現了許多智商超出常人的 「神童」,曹操的小兒子七步之內完成千古流傳的「七步詩」,這些異於常人的「天才」,他們在學習上的領悟能力超出常人想像。
  • 他15歲差1分考上清華,被西工大破格錄取,20年後成殲20總設計師
    對楊偉來說,他一直都在尋找感興趣的東西,在他的人生中,沒有學習改變命運的固有觀念,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就一定會探索到底,並努力做到最好。從成績上來看,楊偉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天才,一路走來,他從來就沒有為了前途而學習,完全是出於興趣。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中考差點全科滿分的楊偉,竟向有關部門申請參加高考,因為他對自己的知識水平很有信心,在他看來,高考題目也不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