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評出2019年十大國際新聞,權威評論,請同學們認真學習。
一、拉美多國動蕩凸顯治理難題
↑這是11月8日,示威人群聚集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中心。公交系統票價上漲在智利引發了持續社會動蕩。新華社發(豪爾赫⋅比列加斯攝)
1月,委內瑞拉議會主席瓜伊多宣布自任「臨時總統」,美國加大插手力度,委緊張局勢加劇。9月,秘魯總統比斯卡拉解散國會,府院之爭白熱化。10月,厄瓜多、智利發生暴力示威,厄政府機關被迫撤離首都,智利放棄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0月底,玻利維亞出現動蕩,深陷選舉風波的總統莫拉萊斯辭職。11月,哥倫比亞爆發全國總罷工。此起彼伏的政治社會動蕩反映拉美多國呈現政治鬥爭激化趨勢,治理難題凸顯。
二、國際合作助力人類首「見」黑洞
↑這是4月10日發布的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新華社發(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組 供圖)
4月10日,由全球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首張黑洞圖片--一個中心為黑色、看上去像甜甜圈的明亮環狀結構,黑色部分為黑洞「陰影」,明亮部分是黑洞周圍吸積盤。人類終於「看到」曾被認為不可見的黑洞。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國2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這一項目。圖片給出黑洞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有助於探索星系演化等許多前沿課題。
三、伊敘兩大熱點加劇中東變局
↑這是7月21日,在伊朗荷姆茲海峽附近水域,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船隻在被扣押的英國油輪「史丹納帝國」號周圍遊弋。新華社/伊朗學生通訊社
在美國「極限施壓」下,伊朗自5月起分四階段中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條款。其間,海灣水域相繼發生多艘油輪遭襲或被扣、美無人機被擊落等事件,美國一度威脅對伊動武。10月7日, 美軍開始從敘利亞東北部撤出。10月9日,土耳其發起「和平之泉」軍事行動,跨境打擊敘北部庫德人武裝。大國博弈下,伊敘兩大熱點問題交織,地區主要力量此消彼長,中東局勢更趨複雜,前景不樂觀、走向不可控,地區動蕩還將持續並可能惡化。
四、中國元首外交應變局啟新篇
↑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的主旨演講。這是開幕式前,習近平同外方領導人集體合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接連4次出訪,創造了新中國外交史上的紀錄。一年間,習近平先後7次出訪,主持4次主場外交,深耕周邊外交,運籌大國關係,團結髮展中國家,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元首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捍衛多邊主義,實現了中國國際影響的再提升、外交總體布局的再完善、戰略運籌空間的再拓展,「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大國風範和擔當得到世界廣泛認同。
五、非洲啟動自貿區建設謀發展
↑這是7月7日,在尼日首都尼亞美,非盟委員會主席法基(中)宣布正式啟動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新華社發
7月7日,非盟特別峰會宣布正式啟動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以消除貿易壁壘,實現各要素在非洲的自由流動,最終形成覆蓋12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合計2.5萬億美元的統一大市場。非盟55個成員中的54個籤署自貿區協議。這是非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裡程碑,有助於非洲解決市場碎片化的結構性問題,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充分體現非洲國家聯合自強的意願和決心,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六、全球經濟增速面臨十年新低
↑這是10月1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左二)就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10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說,受一些國家貿易壁壘上升、貿易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影響,全球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同步放緩。IMF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3%,這意味著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但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經濟增速仍位於目標區間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七、「脫歐」一拖再拖盡顯體制之困
↑這是10月17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工作人員整理英國和歐盟的旗幟,為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與英國首相詹森的關鍵性會面做準備。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10月28日,歐盟同意將英國「脫歐」日期推遲至明年1月31日。這是「脫歐」期限第三次後延。此前,「脫歐」協議屢遭英國議會否決,首相特雷莎⋅梅辭職。繼任者詹森為打破「脫歐」僵局,推動英國12月12日提前舉行議會選舉。詹森帶領保守黨在選舉中贏得下院絕對多數,「脫歐」前景趨於明朗。「脫歐」一拖再拖盡顯英國社會嚴重撕裂、政治決策程序複雜低效,西式民主陷入體制困境和治理危機。
八、RCEP突破力推多邊主義潮流
↑這是11月4日,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11月4日,在曼谷舉行的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宣布,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這標誌著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RCEP由東協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參加。印度暫未加入協定。儘管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逆流而動,這一突破凸顯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仍是世界主流。
九、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這是2月27日,中國貨輪停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新華社記者 李穎 攝
12月13日,中方宣布,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一年來,中美經貿磋商經歷曲折。6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大阪會晤,一致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此後雙方經貿團隊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持續磋商,妥善解決彼此核心關切。中美達成這樣的協議有利於中美兩國和世界,將在經貿、投資、金融市場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應。
十、總統彈劾案激化美兩黨之爭
↑這是12月1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國會眾議院就針對總統川普的彈劾條款進行投票。新華社發(奇普⋅索莫德維利亞攝)
12月18日,由民主黨人掌控的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兩項針對總統川普的彈劾條款,正式指控他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二十多年來首位遭眾院彈劾的總統。川普拒絕指控,指責民主黨人濫用權力。彈劾案圍繞川普「電話門」展開,成為繼「通俄門」之後民主、共和兩黨角力新戰場,顯示美國黨爭激化和政治極化進入新階段,將對明年美國大選產生重要影響。
時政學習最多人關注的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獲取更多有益資料
道德與法治課 | 一堂有溫度的人生課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