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大學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學生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但是大學專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就業選擇範圍和考研升學。因此,高考志願填報難倒了一大批學生和家長。
在選擇大學專業這件事情上,很多學生「吃過虧」,導致入學後一度想轉專業。先進校再轉專業的「曲線救國」形式到底是否可取呢?
01 轉出門檻降低,零門檻申請有希望
國內部分高校目前的轉專業制度均設置了一定門檻,在時間節點上也有所規定。
例如中山大學,轉專業制度比較嚴格,確有專長、有特殊困難或有某種疾病、生理缺陷的學生才能轉專業。入學未滿一學期、由外校轉學、已轉過一次專業、在校期間有違紀等行為、必修課專選課平均學分績點低於2.0等情況的一般不予轉專業。
而像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的學生可按興趣「零門檻」申請專業轉出,經新專業學院考核同意即可轉入。
▲國內39所985高校轉專業難易程度對比
02 「轉出無門檻,轉入有標準」成新趨勢
不少學校雖然降低了轉專業的限制,但是能否成功轉入新專業,不僅與學生個人條件有關,還與新專業學院是否有足夠名額有關。
例如華南農業大學規定符合條件的學生都可以申請轉出,而轉入學院通常會根據專業學科的師資情況、學科特點、專業培養目標等情況提出轉入條件和招收計劃。
因大學教育制度、體系、人才培養方式不同,在國內高校轉專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校中,轉專業能否成功則更多取決於學生個人努力程度。
如果錄取方式為專業undecided,大一大二隻需要按照想讀的專業去選課修學分,等大二結束再確定專業即可;如果是大三大四確定專業後再申請轉專業,跨學院或跨學校轉專業則可能延時畢業,因為部分修過的學分可能因為不符合新專業而無法轉入。
03 轉專業之外的另外兩條途徑
相較於轉專業,選擇輔修專業或雙學位可能更容易。各高校的輔修專業培養制度,給予學生拓寬專業、提升能力、發展興趣的機會。
例如暨南大學規定入學滿一年的本科生或非輔修專業在讀學生,GPA2.5以上可報名輔修,每名學生限選報一個專業。輔修學士學位在主修學士學位證書中予以註明,不單獨發放證書。
輔修和雙學位是拓展學生專業興趣、能力的兩種不同方式。輔修類似於專業選修,修完課程後經過考核學校給予證明,通常為頒髮結業證或在學位證中提及輔修專業;雙學位是真正的「多修一個專業」,修習的課程要比輔修專業多,經過兩年的學習和考核,畢業時學生可獲得兩個學士學位證書。
圖源:網絡
除了輔修或修雙學位外,學生入學後還可以從國內大學轉學到國外大學,轉學時間節點通常為大學二年級。國內大學大一、大二通常只學習思想、英語、數學、體育、專業理論課程以及興趣選修課,大三大四才正式接觸專業課程或實操課程,因此,學生大二結束後轉學到國外新學校,能最大程度避免「學分浪費」(即修過的學分能儘可能多地轉到新學校)。
大學轉學在國內不常見,但近年從國內大學轉學到國外大學的學生人數日漸增多。尤其是今年疫情打亂了大部分人的大學申請計劃,也讓不少學生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大學轉專業、轉學校在疫情結束後的2-3年內可能會成為更多學生出國留學的新選擇。
圖源:網絡
人生從來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Life has never been planned, but has come out step by step.
文字:BCC&網絡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