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凌晨2點,今年第19號颱風海貝思在太平洋深處生成。一天之後的7日,海貝思急速加強到超強颱風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以上(65米/秒)。就這樣,海貝思在40個小時內連跳五檔,並超過利奇馬、蝴蝶,成為2019年西北太平洋最強颱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風王」。
中央氣象臺10月7日17點給海貝思的定強。來自NMC颱風網
10月7日上午海貝思中心附近雲圖動畫,中氣愛根據H8衛星數據製作
海貝思的實際強度,可能還遠不止此。衛星雲圖可見,海貝思有一個極為細小、特別清晰的颱風眼,好像針尖在紙上扎了一個洞。這是颱風或颶風的極端形態,有這種形態的熱帶氣旋,一般氣壓極低,強度極強,大西洋氣壓最低颶風威爾瑪、東太平洋最強颶風帕翠莎、西北太平洋氣壓最低颱風泰培都是這種路數。不過,這種颱風一般不太穩定,且風眼內的準確數據衛星很難測到,所以如果沒有飛機探測,一般都會低估。按海貝思的環流大小和風眼細密程度,很可能中心氣壓已低於900百帕。
海貝思和威爾瑪雲圖對比,中氣愛製作
正因為「針孔風眼」的不穩定性,10月7日晚上起海貝思已經開始「眼壁置換」,準備用一個大風眼取代之前的小風眼。在海貝思的前方,仍然有延綿上千公裡的溫暖海水,有幾乎取之不竭的能量,所以海貝思的眼壁置換很可能成功,它還有可能在17級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
10月7日晚海貝思掃描圖和雲圖,來自FNMOC和H8衛星
除了強之外,海貝思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大。根據日本氣象廳數據,海貝思已是大型颱風,強風圈最大直徑超過1100公裡,且未來還將進一步膨脹,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這樣的颱風,副熱帶高壓是壓制不住的,所以海貝思必將衝破副高,轉向去日本。具體說來,最大可能是10月12日深夜或13日凌晨在靜岡縣附近登陸,隨後經過東京附近。
10月7日白天雲圖可見,海貝思體積極為龐大。來自H8衛星
在登陸日本前,海貝思將受到冷海水、垂直風切變影響有所減弱。但由於今年日本以南海溫偏高,且海貝思登陸前將和副高北側急流「合流」,所以它的減弱是有限的,登陸強度至少是強颱風,日本必然會受嚴重影響,其中名古屋、東京兩座大城市是影響重點。至於影響到底有多大,要看海貝思的精細路徑,差100公裡差別都很大。
ECMWF對海貝思的路徑集合分析,中氣愛製作
由於海貝思早早轉向,它對我國陸地不會有直接影響。但是,作為大型超強颱風,海貝思的外圍大風會刮進東海,巨浪會傳到東海、黃海和臺灣海峽;海貝思的能量將再次「激活」西風帶,讓西伯利亞冷空氣在12-14日再度大舉南下。由於海貝思「吸力十足」,所以這次北風可以一直吹到廣東、海南,華南不會再是降溫的例外。
10月13日海貝思誘發冷空氣深度南下示意圖,中氣愛根據ECMWF數據製作
總而言之,海貝思強度極強、範圍巨大,將對日本造成嚴重影響,並可能成為10月日本最強颱風之一,影響重點是名古屋和東京都市圈,影響時間是10月12日夜間到10月13日上午,去日本的朋友要避開;海貝思離我國很遠,不會直接影響我國,但它會誘發實力強勁的冷空氣南下,讓北風一直吹到廣東和海南,讓我國大部降溫。這其中有一個不好,就是乾燥的湖南、江西等地,可能還要繼續雨水稀少,防秋燥乃至乾旱,要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