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加勒比海的宏都拉斯人很喜歡吃魚。有趣的是在每年的5月至7月間,宏都拉斯的一些地區都會下魚雨。這種現象已經有些年頭了,如今更被寫進許多民俗故事中。記者沒有親眼見過天上掉魚的奇觀。據說魚雨來臨之前,天上烏雲滾滾,大風呼嘯,強風暴雨大約持續兩三個小時之後,數百條活魚,便落在地上。 從1989年開始,宏都拉斯人每年都慶祝魚雨節。2006年,宏都拉斯電視臺曾報導過魚雨出現過兩次。記者曾打聽過魚雨的成因,不過得到的回答都是「民間傳說」版:1856年,一個叫蘇比讓拿的西班牙神父來到宏都拉斯。為了幫助窮人,他連續三天祈禱,請神賜予食物。自那時起就開始下魚雨了。
1861年 2月16日,新加坡發生了一場地震。地震過後下起大暴雨,當月20、21、22日三天之中,雨下得很可怕。一個叫弗朗西斯·卡斯諾的旅行家和生物學家當時正住在新加坡,他對當時目擊的情景回憶如下:
上午10點鐘,太陽已升起,我打開窗戶向外看去,看到許多馬來人和中國人正在從地面上積滿雨水的水窪中拾魚,把他們手中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我問當地的民民魚是從哪來的,他們告訴我是從天下掉下來的。三天之後,地面上的雨水幹了,在乾涸的水窪中有大量的死魚。把這些小動物拿來檢驗,我辨別出是新加坡淡水湖泊、河流中大量生存的鯰魚,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也很常見。它們約有25-30釐米長。屬成年魚。
這些鯰魚生命力很強,離開水之後還能存活很長時間,在地面上能爬行很遠,於是我立即想到它們可能是從附近的小溪或河溝裡爬出來的,但是我住的房子有院牆,它們不可能越牆而入。一個上年紀的馬來人告訴我,他青年時曾見到同樣的現象。
1949年8月,在紐西蘭沿岸地區下了一場魚雨,成千上萬尾魚撒滿一地,有鱈魚、銀槍魚、黑魚、烏魚等等,無奇不有。雨過天晴,人們紛紛拾魚,大飽了口福。1949年10月23日上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馬克斯維下了一場魚雨,生物學家巴伊科夫親自收集了一大瓶製作標本。美國聖地牙哥下了一場魚雨,有沙丁魚和鱈魚,居民十分驚奇。1974年2月,澳大利亞的一個村子裡,降下了150多條河鱸似的銀漢魚。
1975年,英國電臺記者羅納·薩班斯爾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那次魚雨趣事: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納在駐緬甸的英軍中服役,部隊來到緬甸巴基斯坦相連的庫米拉城。這裡淡水奇缺,每人每天只能喝上幾口水。一天,天上烏雲滾滾,大風呼嘯,眼見一場暴雨即將來臨。羅納立刻脫去衣服,身上塗上肥皂,站在空地上想痛快地洗個澡。雨下來了,可那不是雨水,而是一條條沙丁魚,打得他身上很痛很痛,不一會羅納已被埋在幾萬條沙丁魚堆中,他掙扎了很久,才從魚堆中爬出逃回房間。
魚雨是怎麼來的呢?有一種說法是,在湖泊或海洋上方急速旋轉的海龍捲可能會把水以及水裡的一切東西帶進雲層中,然後通過強風攜帶、可能遠途「旅行」降落到其他地方,形成規模不等、形式各異的「雨」。海龍捲上部向前傾斜龍捲風根據它發生在陸地還是海上,可分為陸龍捲和海龍捲,海龍捲的直徑一般比陸龍捲略小,其強度較大,維持時間較長,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現。在大洋上易發生颱風或颶風的海區,也容易發生海龍捲,值得注意的是當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海龍捲發生的次數就會增多,顯而易見,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反映著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區附近及其以南海域的大規模增溫現象。
從海龍捲群發生成長的過程,可以把其分成多個成長階段。在海龍捲群中最成熟的要推「母龍捲氣旋」,依次是龍捲氣旋族、龍捲氣旋、龍捲渦旋、龍捲漏鬥、吸管渦旋,構成一個完整的家族。其相互關係是:母龍捲氣旋是由多個龍捲氣旋組成的,它的作用範圍在10-20公裡,其威力屬海龍捲之首;龍捲氣旋是由各個龍捲渦旋組成,作用尺度在3-10公裡;龍捲渦旋也稱小龍捲氣旋,是由多個龍捲漏鬥組成,作用在1-3公裡範圍內;龍捲漏鬥也是通常所見的漏鬥雲,它的尺度約為300米,一根漏鬥雲裡,有兩個甚至三個以上吸管渦旋,所以也稱母渦旋;吸管渦旋是海龍捲群中最年輕的,它的尺度一般不超過30米,但其破壞力卻是最大的,有時比颱風威力還大,主要是它那渦旋軸範圍小氣壓梯度特別大,壓力差可達20百帕以上,為颱風內部平均氣壓差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其內部風速極大,多在每秒100米以上,要比颱風大幾倍,所經之處常能造成極嚴重的災害,海龍捲能把海上船隻和水以及水裡的一切東西帶進雲層中,這些暴風雲中的強風則攜帶著卷進來的東西長途穿行,然後一股腦兒的將它們傾倒在毫無準備的人或建築物之上。魚從天而降,這就是海龍捲的作用,即是「魚雨」形成的原因。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