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整裝待發,將由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被視為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目前,發射已進入最後的準備階段。請聽報導:
自本月17號完成垂直轉運,嫦娥五號和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的組合體就一直處於塔架的鋼鐵懷抱中,等待發射窗口的到來。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黨委副書記關鋒介紹,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部分構成,總重達8.2噸,是嫦娥四號的兩倍還多。整個任務分為11個階段,發射升空只是第一步。
關鋒說:「探測器與火箭完成分離之後,將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在環月軌道上,四器要進行第一次分離,著陸器和上升器,我們叫著上組合體,軌道器和返回器,我們叫軌返組合體進行分離。著上組合體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
登陸月面後,著陸器將通過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本,並完成封裝。隨後,上升器將攜帶樣品容器,完成中國航天第一次月面起飛,在月球軌道上與軌返組合體進行自動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轉移到返回器內。
關鋒說:「隨後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加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準備往地球回了。5000公裡高度的時候,返回器和軌道器再一次分離,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式再入大氣層。距離地面10公裡的時候,返回器開傘,隨後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訂著陸區。」
由於地月之間的相對位置始終在變化,經測算,年內只有三天適合發射。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平岐透露,此次將採取「窄窗口多軌道」發射模式,可以靈活應變。
李平岐說:「火箭是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到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每一條彈道可以覆蓋10分鐘的一個窗口,通過這5條彈道可以實現50分鐘的一個發射窗口, 提高了發射的可靠性。」
嫦娥五號原計劃2017年升空,但由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探測器被貯存了三年。長徵五號去年底復飛以來,已圓滿完成三次發射。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長徵五號火箭副總師刑美源表示,火箭可靠性有顯著提高。根據文昌當地的天氣預報,此次可能會在雨中發射,長徵五號也完全具備這一能力。
刑美源說:「比如講低溫情況下變形,尾端防熱方面也進行了改進,火箭的質量一發比一發好,有充分的信心。這型火箭按照中雨能夠發射來設計的,風速每秒25米也能發射,適應能力相當不錯。」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孟誠潔
編輯:王俊特
責任編輯:黃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