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填詞,除了立意和格律之外,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就是選韻。有人可能會說,選個韻能有多難,就像挑白菜,一次到底就成了!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花間詩囊開篇提到格律詩的兩個關鍵點,意和趣。組合起來就是:詩要有妙趣橫生的深意。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落到實處,需要有字句來承載。
字句構架詩骨,詩韻成就詩魂。《文心雕龍·聲律》中提到「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何為韻?韻的本意是指和諧的聲音,也泛指令人舒服的聲音,圖畫,文字,進而上升到一種境界,與「雅」並列,更是化為一道流淌的美好,從眼帘緩緩入心。
詩韻,詞韻,曲韻,看似是文字層面的一種美感,實則在於聲音的和諧。所以,詩詞曲韻和於韻律。每個韻腳從我們的聲帶化成聲音,這樣的聲律才是詩魂塑造的精髓所在!
選韻的功底,直接決定詩的格調和詞的境界。在如今古詩文的學寫中,我們依照的依然是《平水韻》,而填詞時則遵從《詞林正韻》。
《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漢字被劃分為106個韻部,而最早的被稱為《廣韻》有206韻。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也就是如今流傳的平水韻,共收錄漢字9504個。
平水韻不需要死記硬背,熟練掌握平水韻的方法就是用。平水韻韻部的劃分依照平上去入來的,其中上平聲部15個,下平聲部15個(注意:平聲的上下兩部並不是按照一聲和二聲的區別來劃分,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上聲部29個(上聲:大多是三聲),去聲部30個(去聲:大多是四聲),入聲部17個(注意:入聲來自於發一二三四聲的字,這些字發音時多有吞音,入聲字在應用時需要多加留意)。
再說《詞林正韻》。
該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
作者「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詞林正韻》分韻雖是歸納、審定工作,但其結論卻多為後人所接受,論詞韻之士多據以為準,事實上也是進一步歸納詩韻即「平水韻」而來,基本上與唐宋人作詞的用韻情況相合。
以《九張機》為例,格律不在此贅述,只說用韻情況。除第三句押同部仄韻,通篇押平韻,韻為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用。
另外,在詩和詞的用韻上也有區別。嚴格的律詩一般是同韻部一韻到底,不允許跨韻。有一種叫排律的詩體,四句換一韻,例外。
而填詞時用韻,除了依照《詞林正韻》以外,平聲為平,去聲和上聲為仄,而入聲一般單獨用。這點是因為聲律上的要求,詞的傳播方式為唱,既然是唱詞,必須在字的發音,也就是聲律上考究。初學填詞時,這點不要忽略。
鑑於這點,龍榆生先生對韻部的聲律做出過總結。此處拿幾個平聲作為例子說明一二。
「東鍾」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和」之和,韻之最美。(花間詩囊的作者對歌韻也是情有獨鍾)「寒山」「桓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較「庚青」次之。
「齊微」之弱。「支思」之萎靡不振,聽之令人不爽(例如,九張機,聽來有悲悲戚戚,幽幽怨怨之感)。「魚模」之混。「真文」之緩。「車遮」之用雜入聲。「侵尋」「監鹹」「廉纖」,開之則非其字,閉之則不宜口吻,勿多用也。
文字變成聲韻時,其意義不僅局限於字意本身了,它還傳達出一種情緒。參照大李杜的詩作名篇,太好理解了!
所以,在初學時,選韻不會怎麼辦?也可以參照一二,不要想當然地隨意選。
總結一下,立意,格律,字句,韻律,缺一不可!每一項都是如同扎馬步一樣的基本功,寫詩,捷徑在哪裡?永遠在自己的心頭腦海,在自己的手指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