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共有250多萬個自然村,居住生活著2億多農戶、近8億人,農村水汙染治理困境遷延多年,村鎮人口相對分散,地勢等自然狀況也各異,因此農村汙水治理普遍存在「建設難、達標難、管理難」等狀況。
「從2003年開始,我們已經在這一行業積累了多年,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說,雙良商達成立於2000年,公司率先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汙水治理,以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依託,提供從投資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第三方智慧治水綜合服務。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國農村汙水治理解決方案專家。
搞技術出身的鄭展望深諳這個行業發展規律,「技術是獲得市場認可的首要條件,通過院士工作站,我們獲得了倫世儀院士和陳堅院士在微生物研究領域很大的幫助。」倫世儀院士是國家級發酵工程重點學科點的創建人,陳堅院士則是微生物工藝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學科帶頭人,兩位院士帶領的技術團隊深耕這個行業多年。
鄭展望告訴記者:「農村汙水的特點是點多、面廣、量大,相比於大型的城鎮汙水廠,它的衝擊負荷係數就更大。」因此,達標率一直是農村水汙染治理的行業性的難題。其中,氮磷的去除是農村汙水處理的一項難點。
「倫世儀院士團隊依據在生物發酵領域的多年研究,跟我們的科研團隊討論分析之後,確定了以應用發酵技術來提升汙水處理達標率的方向,並且結合物聯網管理等技術,強化在農村汙水領域的技術優勢。」通過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其團隊將系列菌種篩選的系統方法教授給了雙良商達的科研團隊,同時,或由雙良商達派駐科研人員前往江南大學,或由院士團隊成員來公司指導,保證菌種篩選工作更有效地進行,並始終保證研發方向的正確性。
以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以物聯網技術為特點,結合日本淨化槽耐用30年的特點,商達推出了「有用、耐用、好用、實用」的中國淨化槽,並同中車華騰共同編制起草淨化槽的行業標準。目前,雙良商達還與院士團隊籤訂了「高效脫氮微生物菌種的開發研究」等項目,未來將在農村汙水處理領域探索更多可能。
除了研究大方向的把控之外,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也為企業的技術研發團隊提供了技術學習和交流的更好平臺,為企業後續人才儲備奠定了良好基礎,成立院士工作站兩年多,雙良商達成功培養高級工程師4人,中級工程師12人,鄭展望說:「我們還在農村汙水治理領域培養了一支超過60人的研發團隊,這充分保障了公司的科研力量,及成果轉化的效率,有利於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力。」
如今,雙良商達已為全國6000多個村提供了農村汙水治理服務,管理著全國18個區縣的15000個站點。「未來,我們的願景是讓沒有汙水管道的地方,都能用上中國淨化槽。」鄭展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