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作者:赤木瓶子,36氪經授權發布。
一批新老綜藝在今年夏天一股腦湧現出來,有電視綜n代《中國好聲音2019》,有轉眼已成為老牌網綜的《中國新說唱》、《這!就是街舞》第二季,也有更多或驚豔或平淡的新生代類型,如《我是唱作人》《這!就是原創》《樂隊的夏天》等等。
而在今年夏天的綜藝大混戰中,光是由燦星製作的綜藝節目就有《這! 就是街舞》《中國好聲音2019》《中國達人秀》《一起樂隊吧》四檔 。兩檔老牌電視綜藝、一檔去年大爆的街舞門類、一檔樂隊新類型,他們幾乎同期對打,卻各有側重。
熟悉的邏輯,熟悉的味道,節目將大批新生代樂手推向了臺前。 如在第一期節目中出現的單條網絡視頻百萬播放量的街頭鼓手李科穎的小宇宙爆發、丟火車樂隊貝斯手周駿的巧妙「小機關」,林朔與苗一凡的Jam等等。
從賽制來看,《一起樂隊吧》依然在用「好聲音」的聲音選秀邏輯來製作樂隊綜藝,只不過選拔聲音變成了選拔明星樂手。
首期節目採取了「單樂器考核」的競演模式,樂手們被分成主唱、吉他、貝斯、鼓、電音、古典樂器等不同組別,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自我技術——現場solo。
在這些選手當中,有往屆「好聲音冠軍」蔣敦豪,有中國獨立樂隊先驅丟火車樂隊的貝斯手貝斯周駿,也有冠軍吉他和貝司的在海外參賽的一些冠軍,也有鼓的代言人,也有海外正在就讀的頂級音樂院校的學生,也有目前地下樂隊在進行創作的音樂人。
「通過這檔節目,不但要讓觀眾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玩樂器、玩樂隊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還要跟領隊們代表的中國樂隊黃金時代有所對比。」 對於節目的賽制,該節目的總製片人岑俊義解釋道。
另一方面,這樣的形式也為國內樂隊類型的綜藝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儘管在此之前《樂隊的夏天》是首檔能夠被稱之為成功的樂隊類型音樂綜藝。《一起樂隊吧》不再為已經成型的樂隊提供battle舞臺,而採用選拔明星樂手的方式,最終組成一支超級樂隊,這樣的邏輯不僅為節目帶來了關於「挑戰國內樂隊組建傳統邏輯」的話題,也將節目賽制推向了另一檔今年爆火的外國綜藝《超級樂隊》的邏輯上。
在看片會上,製片人岑俊義解釋道,早在今年一月,燦星就首次來優酷提案,彼時節目的名字還叫《搖滾吧少年》,賽制與目前大同小異,不過彼時融入了更多真人秀的方式。
作為當之無愧的電視綜藝製作公司,從《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到《蒙面唱將猜猜猜》《金星秀》等王牌綜藝皆出自燦星之手。
然而,每年都會做出些許創新嘗試的好聲音,在今年依然沒有掀起太大水花。 作為燦星旗下的王牌綜藝IP,好聲音的沉寂幾乎也宣告著網生綜藝內容時代的來到。
2016年,與唐德的版權之爭讓更名後的《中國新歌聲》橫空出世,短短三季後,甚至並無太多人記得《中國新歌聲第一季》的冠軍蔣敦豪。
但創新步履未曾停下,2018年上半年播出的《這!就是街舞》、與騰訊合作的《即刻電音》,都成為燦星的網生內容嘗試。節目狀況暫且不提,二者的製作水準均在豆瓣獲得了高評分。《這!就是街舞》都把評分8.6,《即刻電音》尚在播出中,豆瓣評分也過了及格線。
無論是《中國好聲音2019》《中國達人秀》第六季還是《這就是街舞2》,不難看出燦星在對綜N代的持續革新, 從導師、賽制、乃至小細節如「好聲音」系列從轉椅到滑梯再到一鍵閉麥的設定,但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成效始終有限,無論是起伏不大的收視率還是話題討論度,都在側寫著曾經的王牌綜N代開始成為過去。
另一方面,近年來不斷傳出IPO的燦星製作,作為「準綜藝A股第一股」,其招股書也得到了業界的關注。 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燦星文化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4.62億元、27.06億元、20.58億元和2.64億元。 可以看到,儘管有《這! 就是街舞》的網綜初試水,燦星的營業收入僅為2.64億元,綜藝節目的製作品質與商業價值似乎未必成正比。
對此,燦星曾在招股書中作出解釋,目前主要採用了固定承制費用模式,由於《這!就是街舞》項目是公司在超級網綜上的初次嘗試,為了穩健運營和控制風險,採用了受託承制方式,導致該項目貢獻的收入相對較少。
從2014的上市嘗試,到2016年股份制改制,再到2017年末完成首輪融資,阿里和騰訊音樂注資,作為傳統綜藝製作公司,如何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網生內容的變革,似乎才是燦星真正的焦慮。無論是國內能夠引人驚豔的素人選手被消耗殆盡、還是其他網絡綜藝花樣百出著聚攏觀眾的目光,對於燦星而言,焦慮無所不在。
當《中國新歌聲》第一季冠軍蔣敦豪出現在《一起樂隊吧》的舞臺上,有其他選手詫異到,「他都已經是冠軍了,還來這裡幹什麼呢。」
這也是近年來難以突圍的音樂選秀類綜藝的現狀,觀眾們時常會看到選手出現在多檔選秀類節目的舞臺上,一方面是節目的傳播覆蓋範圍逐漸變得有限,當觀眾被更多嶄新的、反常規的綜藝類型吸引了視線,所謂的「破圈」更加難上加難。另一方面,僧多粥少、優秀選手供不應求的現象隨著近年來的資源消耗開始凸現。
然而不僅是燦星, 從選秀、原創、對抗、真人秀、星素結合以及各類元素的疊加升級,各類音樂綜藝門類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此起彼伏,而大部分節目在關注度逐漸散去之後,最為遺憾的是沒能留給行業一些優質作品。
藝恩數據在7月發布了《2019中國原創音樂市場白皮書》,數據內容顯示: 2023年中國音樂產業產業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原創音樂的市場紅利將持續釋放。
這也給了國內音樂綜藝製作方們更多行業信心,隨著視頻平臺對音樂綜藝的加速布局,各平臺紛紛加大對原創音樂綜藝的投入,以綜藝內容為基點的原創音樂內容漸成體系。
儘管在《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海外模式引進綜藝、《中國新說唱》《即刻電音》等垂直門類的綜藝迅速燃起國內綜藝市場熱度後,音樂綜藝開始呈現出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