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成為熱點這些年,電影、電視、明星紛紛成為資本市場受到追捧的題材,但綜藝作為電視收視、網際網路流量大戶,近年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只能說是一般般…包括
以「現象級」自居的音樂類綜藝節目《蒙面唱將》收官了,作為節目最大「懸念」也揭曉了,「阿凡達妹妹」是歌手譚晶。但在一片「歌舞昇平」中,作為一個完整的看了兩季的忠實觀眾,看著《蒙面唱將》做成了《蒙面好聲音》,讀娛君覺得這檔Q4重磅音樂綜藝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高開低走。
作為製作方的燦星,近期也很是有一些頹勢:《中國新歌聲》毀約參半、《中國好歌曲》屢屢被傳被砍的前提下,《蒙面唱將》可以說並沒有完整「拯救者」的角色。正如有自媒體形容,燦星的年底似乎只有一個被5億冠名的《中國新歌聲2》挽回了顏面。
開播口碑好,奈何私貨太多《蒙面唱將》之前的名字是《蒙面歌王》,在2015年的音樂類綜藝節目中也算是頗有競爭的一檔。版權購買至韓國,很多喜愛音樂的朋友應該都看到過韓版的片段吧,很多偶像組合的成員都在這個節目裡展現出「歌手」本色,成為韓綜的一股清流。
在2015年的《蒙面歌王》的整體表現來看,節目雖然不錯,但也被業界內外指責為,表演色彩太重。這可能是近年來國內音樂類綜藝的通病吧,但確認也讓沙寶亮展現了不一樣的一面。
進入2016年,因為404的原因,節目名字改成《蒙面唱將》,在節目的賽制和面具的設計上,都比之前要精細了很多。所以節目開播後的口碑和關注度應該都不錯,尤其是阿凡達妹妹也算是在社交媒體中引發了一些熱議。
但在良好的開局之後,整個節目的中後期開始變得很「尷尬」。這個尷尬一方面來自於節目的賽設置,另外一方面是因為節目製作方燦星開始夾帶了大量的私貨,使得節目看起來真的很「尷尬」。
讀娛君用兩個例子來說說,為何後面越來越「尷尬」。
尷尬1:致敬那英。10月23日播出的節目中,簡直成了那英的個人專場,不僅節目整體調整成按照那英的節奏走,更是讓那英的學生登場並且揭面,傳聞中那英是燦星的「老闆」之一,按照這一期的節目來看,有可能是真的哦!
尷尬2:一次猜出3個燦星的籤約歌手。11月20日,倒數第二期,猜評團突然開掛,將所有的蒙面歌手都猜了出來。尤其是最後環節莫名其妙的一次揭開三個歌手的面具。大半都是燦星的各個節目的冠軍,李琦、張磊,還有一個中國夢之聲的李祥祥。尷尬點不僅在於觀眾們不太熟悉,更在於這個賽制真的非常「尷尬」。
做一檔好節目有多難?能夠從一而終有多難?看看燦星在《蒙面唱將》的表現就知道了:很難。
難點之一就是夾帶私貨太多,《蒙面唱將》做成了《蒙面好聲音》,真的很尷尬。
可以看看韓版的《蒙面歌王》,最新一季也是如火如荼,賽制明確、參選歌手範圍廣等等,都使得這檔節目的生命力還很強。比如新晉一期,就有來自中國曹璐展現了相當的實力。
整體來看,蒙面的賽制的重點在於反差,整體來看,國內的偶像團體和走偶像路線的歌手的數量不多,並且有實力參加節目的更少了,這可能也是節目組撈來觀眾不熟悉的師鵬、譚晶等作為最大懸念的緣由之一吧。
不比不知道,一比差點意思和《蒙面唱將》有所交叉的恰好有兩檔音樂類綜藝節目,分別是東方衛視《天籟之戰》和浙江衛視的《夢想的聲音》。
這兩檔節目在初期都以「原創」為賣點,做了一輪傳播;但從形式上來看,還是借鑑了韓國相關星素對唱的音樂綜藝。而且從節目設置上也是各有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夢想的聲音》還經歷了改名、延期播出等波折。可以拿來和《蒙面唱將》來做個簡單的對比。
相對而言,讀娛君感覺《天籟之戰》因為莫文蔚和華晨宇的精彩表現,尤其是《大王叫我來巡山》《滑板鞋》等造成的刷屏熱議來看,《天籟之戰》應該是有一定優勢的。《夢想的聲音》在經歷第一期的低谷後,最近正在崛起。
以百度指數為例,可以看出,《天籟之戰》的指數明顯高出很多,《夢想的聲音》和《蒙面唱將》在底部糾纏。
值得說一下的,作為《蒙面》的製作方,燦星是發跡於東方衛視、崛起於浙江衛視的。
而在崛起後,燦星在江蘇衛視播出的這兩季《蒙面》,交出的答卷只能說是及格......而其在央視的《了不起的挑戰》也是屢遭波折,在限韓令的大背景下遙遙無期;《中國好歌曲》也是屢屢被傳沒有第二季。而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好聲音》的改名事件,都使得2016年的,綜藝旗幟「燦星」顯得有那麼點「尷尬」。
燦星的尷尬一方面在於「原創」並沒有那麼容易,在版權方面遇到問題後,整個應變和解決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比如 《中國好聲音》改名《中國新歌聲》、《蒙面歌王》改名《蒙面唱將》,都是因為版權方面出現了這種意外,造成的節目模式的「變」,使得整體的流暢度出現了問題。
尷尬之二,在於「制播分離」後,享受紅利後製作公司的成長遭遇到的「天花板」。之前讀娛多次跟進過「制播分離」在當下遭遇到的衝突和矛盾,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制播分離」被認為是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電視人才和內容創新不足的途徑。
但這條路走到現在,似乎成為制、播之間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對播出方而言,內容採購成本的上升、控制力下降;對製作方而言,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也會激化和播出方的矛盾..之前歡樂傳媒和東方衛視的糾紛原因之一就是如此吧。
背靠華人文化、5億賣出冠名,燦星的IPO何時加速?讀娛君認為,包括讀娛在內的行業觀察者對於燦星的標準似乎相當「苛刻」,也是因為作為電視內容的生廠商,燦星堪稱業界的標杆公司之一。
「內容」成為熱點這些年,電影、電視、明星紛紛成為資本市場受到追捧的題材,無論是主板、創業板還是新三板,都有電影、電視等泛文娛題材的公司上市,也有諸如華誼兄弟等明星上市公司出現。
但綜藝作為電視收視、網際網路流量大戶,近年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只能說是一般般…包括燦星、米未、歡樂傳媒等明星公司,也多數只是融資沒有成功IPO的先例,藍色火焰也是被收購才得以曲線IPO罷了。
為什麼做綜藝的不容易IPO?除了綜藝更依賴人才、模式以外,商業模式也太依賴於平臺方,之前受制於電視臺,現在被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制約,也是重要桎梏之一吧。
當然,燦星也製造了業界的好消息呢。之前一段流行的電視臺年度招商困境的局面,似乎被《中國新歌聲2》的5億冠名給衝淡了。
讀娛在之前的《燦星的IPO之路會止步50億嗎》一文中,對燦星的曾經的IPO之路有過回顧;但當時讀娛忽略了燦星背後是有華人文化的。燦星應該說是華人文化內容帝國的重要版圖之一,只是如何充分利用華人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可能是燦星之後突破的方向吧。局限於內容供應商,格局小了。
(鈦媒體作者:讀娛,文/趙二把刀,微信公眾號:hanguoxingy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