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賀元華
鹹豐縣城觀音橋進去不遠,有個小地名叫「梨子樹」的地方,平坦寬敞的北環路,在這裡像一條巨龍連接著小縣城的東西兩頭,分流車輛,更是人們茶餘飯後健走跑步的一條運動景觀大道,十分熱鬧。
在北環路梨子樹路段,有一條上白虎山的村級水泥公路在這裡蜿蜒曲折,向山上延伸。這條村級公路的起點,就在北環路靠山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最近北環路和村級公路交匯路口這裡新立了一個路標牌,上面「倒騎龍」三個大字,下面一個箭頭指向山上。
很多休閒、健走的市民,看到「倒騎龍」這個路標牌,感覺很神秘和新鮮,不少人都要停住腳步閒談一番。有的人說:「倒騎龍這個地名好怪呀,以前沒聽說過。」;有的人說:「倒騎龍在這上面?這上去得有多遠?」;還有的人這樣說:「怎麼叫倒騎龍呢?
倒騎龍是什麼意思?」由於「倒騎龍」這個地名確實充滿神秘和怪異,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見著或聽說都難免充滿好奇。「倒騎龍」這個地方具體在哪裡?地名是怎麼來的呢?這裡面還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說故事。
梨子樹一帶有很多姓蔣的人家在這裡居住,這些姓蔣的都是蔣春的嫡系後人。
蔣春何許人也?清同治版和民國版《鹹豐縣誌》均有記載。蔣春,原籍江南鳳陽府元和縣人,元末農民起義時,一直在朱元璋的義軍任哨官、伍長、什長等,屬於義軍基層軍官。
洪武初年,鹹豐一帶的散毛土司和其他一些土司不服王化,反叛無常。朱元璋委任涼國公藍玉為帥,帶兵平叛,蔣春時為藍玉手下幹將,隨藍玉到了鹹豐剿苗殺冦,後來官至大田所千戶,鎮守一方。
今散居縣城大壩村、大田壩、二道河、東門溝村等蔣姓,均為其後裔。
清朝嘉慶年間,梨子樹蔣氏一支有兄弟二人,兄名蔣仕升,弟叫蔣仕明,兄弟二人亦農亦商亦讀,家產殷實。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母年事已高,兄弟倆商量後,到川東一帶請來了一個尋龍點穴的地理陰陽高師,擬為其母尋找一塊風水寶地,待老母百年後黃金落窖萌蔭後人。
地理先生請來後,仕升、仕明陪伴這位地理先生在一些山上山下轉了月餘,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日,兄弟二人和地理先生從龍家蓋延一條龍脈,攆著脈氣一路順著柿子坪、龍神坳,到了白虎山,還是沒有尋到合適的佳穴。
龍脈到了白虎山後,分成幾條支脈。一脈沿東門溝蜿蜒而去,到假角寨對面新田灣下收穴;一脈沿北門溝盤旋而去,到老學宮(今高樂山鎮民族第一小學,原育紅小學)收穴;一脈曲折變化而去,到衙署(原老公安局)收穴;一脈如遊龍擺尾、上下起伏,到太平溝口收穴;一脈如行雲流水,稱為映山,居然也是到太平溝口收穴。
地理先生見這五條龍脈各有千秋,雖都是大龍大脈,奈何收穴之處均已被人捷足先登或和蔣母五行八字不合,決定今日暫且收工,沿著離梨子樹最近的一條山脈順山路回蔣家休息。
幾人逶迤而下,走到半山一個緩平山坡處,地理先生突然被幾根野刺掛住衣服。地理先生身子擺了幾下,野刺得脫,只聽噗的一聲,地理先生放在包裡面的羅經儀(又稱羅盤)卻掉在了地上,只見羅盤落地後,指針有如陀螺一般,滴溜溜急轉,並發出蜂鳴之聲。
尋龍點穴之時,羅盤突然出現這些狀況,實屬異兆,蔣家兄弟不知其中道理,地理先生心中卻是一驚,手中起掌訣,口中默念。俄頃,心中大喜,暗道僥倖,原來如此!
地理先生為何心中大喜?因是物有主,有緣的撞著,無緣的錯過,今日乃天賜良機,大吉之兆。地理先生心中已有計較,遂打開羅盤,在原地四處查勘,稍後不禁高興得手舞足蹈。蔣家仕升、仕明兄弟見地理先生如此高興,不由細問端祥。
地理先生也是心中高興,不由細細道出原委。原來查勘所處山脈遊龍擺尾,上下起伏,在太平溝口收穴,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穴口那裡叫「青龍嘴」。
龍身體左邊,有腳生五爪,有地名叫「五爪溝」,龍生五爪金龍,是一條真龍也。地理先生羅盤掉下的地方,正是這條龍的龍背處!龍背處正好隱藏一穴,如果不是羅盤墜地切破天機,任你道法高深,也窺不破其中玄機。此福地若非機緣巧合、福祿深厚之人,可望而不可求也。
然真龍騰飛,穴騎龍背,若非大羅金仙,怎受得逆風拂面?凡夫俗子座此,豈不是承受不住,又怎能受益,豈非反為其害?但此穴本就怪異,事有陰陽,物有正奇,風水運用妙處,其中自有解法。
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將墳墓反向葬之,則倒騎龍背,穩如磐石,其利不言而喻!
觀其地理,龍背凹陷之處自然落穴,藏風納氣,左右有砂,正好拱衛,其勢布局謂「倒騎龍」也!
倒騎龍二十四山分金立向,宜坐丙山壬向,恰合蔣母六十仙命葬二十四山吉山之局。葬經《龍運吉兇篇》有云:「乾丙乙子寅辰六山是龍公,坤壬辛午申戍六山是龍母,丙山壬向,是坐龍公向龍母,子孫滿堂福祿齊來。」
有詩為證:
天下軍州總住空,
何曾掌著後山龍。
時師不識元機訣,
只道後頭少掌龍。
蔣氏兄弟二人聽地理先生道破箇中玄機,不由恍然大悟,對地理先生大為佩服,感激之下,後來自然重謝不提。
道光七年,蔣母謝世。仕升、仕明果然將母親倒葬於龍背,於是「倒騎龍」的典故和地名就在當地慢慢傳說下來了。蔣母葬於「倒騎龍」後,蔣氏一脈後代當真福祿齊至,綿延流長,家族興旺,至今不衰。
如今,一條村級水泥公路從北環路蜿蜒盤旋1.3公裡後,就到了「倒騎龍」。倒騎龍歷經兩百年後,山形地貌沒有多少變化,唯一就是水泥公路通車後,人們茶餘飯後健身爬山的人多了起來,倒騎龍越來越興旺發達了。
民國版《鹹豐縣誌》載蔣春,曾任大田千戶所千戶,及其後裔分布。
下圖為倒騎龍墳墓,走近觀察,果然是反騎在龍背之上。
倒騎龍碑文。
碑文左邊「丙山壬向,百世其昌」清晰可辨。
作者:圖文/賀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