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一村莊內遍布「站街女」 當街拉客行為猖狂(圖)

2020-12-05 青島新聞網

有觀眾跟我們反映說,大白天就有濃妝豔抹女子站在馬路上,只要有男性經過就會主動上前搭訕,這樣的情況在似乎村裡成了一種氣候。

下午,行動員來到即墨區莊頭小學附近,在一旁的莊頭街周圍轉了一圈,雖然是大白天的,但卻有不少穿著暴露、濃妝豔抹的女子站在村裡的街上。

行動員開車轉了一圈,發現不光是街上,就連胡同裡都隔三差五的站著這樣的女子。

真像大夥說的這麼離譜嗎?行動員步行在村子裡轉了一圈。

行動員發現,只要一走到這些站街女的身邊,她們就會主動上前搭話,而且不光是街面上,就連一些保健品店、大眾浴室裡,也可以提供特殊服務。

不僅如此,在一些掛著鐘點房牌子的小門頭房裡,也有類似介紹賣淫的拉皮條行為。

隨後一個中間人,將行動員帶到了附近的一個樓房裡,一名女子已經在那裡等候了。

行動員了解到,整個莊頭村目前大多都是外來租住人員,本地村民已經很少,而這些租客中,不少都是從事這種行業的,這些賣淫女,都是由所謂的「雞頭」控制著。

行動員暗中觀察發現,這些站街女的周圍,確實有不少男青年來回溜達,那麼這些明目張胆招嫖賣淫行為,就不怕被查嗎?

面對行動員詢問的安全問題,她們都表現的毫不在乎,違法賣淫,真就如此安全嗎?

那麼是否真像當地村民所說的那樣呢?行動員現場以普通市民身份撥打了110報警,隨後,接到轄區派出所打來的電話。

掛了電話十幾分鐘後,行動員在現場看到,一些站街女開始離開了,二十多分鐘後,一輛警車開進了村裡,幾名民警下車後,走進了一旁的胡同裡查看,可奇怪的是,原先的站街女全都不見了。可能是突然的出警,再加上行動員的車輛在村子裡不常出現,幾名帶帽子的男子一直圍著車打轉轉,並拍下了車牌號,十幾分鐘後,民警沒有任何收穫,駕車離開了。

相關焦點

  • 即墨一村莊內站街女當街拉客 警方連夜出動(組圖)
    此前報導即墨一村莊內遍布「站街女」 當街拉客行為猖狂接近晚上八點鐘,行動員在即墨區莊頭村莊頭街上轉了一圈,沒走多遠就有三個站街女上前搭話,其中一名女子直接將行動員拉進了屋裡,並且一直讓行動員交錢,隨後行動員準備藉機離開,沒想到人家開口就罵。
  • 女子疑被當小三遭當街扒光衣服群毆(圖)
    這一關注極高的事件,很快就被網友指出發生地點,位於濮陽縣老城棉花站街上,也有網友稱,打人者打錯人了。  河南國厚律師事務所律師秦永民表示,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只要發生打人行為,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無論毆打有沒有產生傷害的後果,後果只是作為處罰額度的量罰依據。
  • 即墨-鰲角石村
    共清理積存垃圾雜物8600立方米,粉刷牆體10萬平方米;綠化圍村林、村內街道、進出村道路及村莊公共綠地及空閒地2萬平方米,新栽各類苗木2萬株;新建汙水處理設施一處,鋪設排水管渠9800米;疏浚河道500米;新擴建塘壩3座。其中,投資100萬元對中心街和兩條東西街鋪裝瀝青1000餘平方米,新設垃圾桶6個,新栽植紅楓等苗木12000株,原有綠化帶1500平方米,新增1700平方米。
  • 聚焦青島美麗鄉村之走進即墨:特色發展富民強村(圖)
    半島網11月24日消息 今日「美麗鄉村」採訪團走進了即墨的田橫島度假區拖車口村和鰲角石村,通過採訪,感受到兩個鄉村的煥然一新。  圖為新建的居民樓區   圖為村民的二層別墅   記者一走進拖車口村就看到一處開闊的廣場,廣場旁清一色的二層小洋樓,村書記孫良玉介紹道,這些小洋樓都是村民的新住處,從2010年開始建設,使用的全都是村民的宅基地,通過村裡的統一規劃 ,目前一期共建了36幢,每幢約280平方米,預計年後可入住。
  • 盤點3張「耍酷」的站街圖,轉帽子不算啥,惡龍咆哮是認真的嗎?
    在火影手遊中,玩家可以自由設計出場人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街圖,由於每個人物的性格不同,展現出來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遊戲中三張耍酷的站街圖,轉帽子不算啥,惡龍咆哮是認真的嗎?
  • 盤點站街圖中「查克拉」的3種顏色,金色不稀奇,赤紅色是認真的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站街圖中查克拉的三種顏色,金色的不稀奇,看到赤紅色之後,真是問一句,是認真的嗎?在站街圖中的他,已經開啟了九尾模式,用查卡拉凝結出一隻金色的手掌,朝著玩家伸出一個大拇指,看起來非常帥氣。
  • 歹人下迷藥大肆捕殺野鴨 血腥場面慘不忍睹(圖)
    反映: 「野鴨被捕殺讓人心酸」昨天上午,一名姓王的女市民經過七級大橋時,看到河邊有人出售大沽河淡水魚,於是停下車想捎幾條回家。「你要不要野鴨,新鮮貨,剛從大沽河裡捕獲的。」王女士選魚時,一名中年女攤主突然說道,邊說邊從一個大袋子裡掏出兩隻野鴨。王女士看到,這兩隻野鴨十分漂亮,一大一小,還有一隻是紅嘴鴨。
  • 即墨萊西等地出現乾旱 農戶全家上陣澆灌(圖)
    在即墨、萊西和平度等地,鑽井人成了最忙碌的人,一個鑽井隊不到一個月就打出40多眼水井,許多農民更是全家總動員,想方設法灌溉保豐收。記者從即墨和萊西兩地農業部門了解到,針對出現的乾旱情況,兩地已經採取各種措施全力抗旱。    現場: 澆地全家總動員    「再不澆灌,小麥就要渴壞了。」
  • 泉州市區現惡俗行為:新郎穿內褲戴胸罩 當街鬧洞房
    兩人手裡各拿著一個臉盆,女子手裡拿著一把勺子,男子手裡則拿著一截塑料棍,似乎在敲打著臉盆。多名男子圍著兩人,有的忙著拍照,有的開懷大笑。目擊 聽口音是外地的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泉秀街與烏洲路交叉路口,正在路口候客的多名摩的司機證實確有其事。
  • 即墨西姜戈莊千畝玫瑰花盛開 部分可食用(圖)
    千畝玫瑰花盛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即墨西姜戈莊村西一片玫瑰花園,放眼望去,玫瑰花一眼看不到頭,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玫瑰花香。紅的、黃的、白的,各種顏色的玫瑰花都有。  記者注意到,每一株玫瑰上都有十幾朵已經盛開的玫瑰,還有許多含苞欲放的玫瑰花蕾。
  • 煙臺威海青島都有哪些宋姓村莊,收錄在百年前的宋氏族譜裡?
    上世紀之初,隨著交通通訊條件的提升,膠東地區的修譜也進入一個小高峰期,不少姓氏都在清代基礎上續修家譜,尤其是對一些規模較大的姓氏來說,修譜的範圍也不再限於一村一縣,而是擴展到整個膠東區域。1918年,萊陽、文登等多個縣的宋姓村莊,就聯合編撰付梓了一本《宋氏族譜》,因其覆蓋範圍幾乎遍布膠東,後世多稱之為「膠東宋氏聯宗族譜」。按照族譜記載,這一大支宋姓尊奉宋信為始祖,宋信為元代人,原籍江西吉水縣,曾在般陽路(治所在淄川)任職,卸任後落戶文登宋村,後世子孫逐漸遷徙膠東各地。
  • 永嘉一頭「野豬王」特別猖狂,經常騷擾村莊,最終被「就地正法」!
    這樣的狩獵,他們已經堅持了十幾年,足跡遍布永嘉所有鬧過「野豬患」的鄉鎮,幫十裡八鄉的村民們保住田裡的收成。村民烏年妹說,有頭體型碩大的「野豬王」特別猖狂,經常騷擾村莊,他們只好向花坦狩獵隊求助。7月16日,接到村民電話後,袁勝鵬連夜召集三名隊員,第二天凌晨3點起床集合,天沒亮前就趕到上泛村。
  • 長沙汽車南站落客區成拉客區 上車前8元下車要260元
    4月19日,在長沙汽車南站內的落客區,客車剛一停車,不少拉客者便站在車門口拉客。可近日有外地乘客李先生向本報熱線反映,他從永州乘客車到長沙汽車南站,剛一下車就被拉客的「黑車」司機圍住。其中一人稱「到機場8塊」,不料到機場後,對方卻索要了260元。前日,記者調查發現,汽車南站進站落客區聚集著10多名拉客者,只要長途客車一到站,拉客者便一擁而上,這裡儼然成了他們的「拉客區」。
  • 【關注】本周日,500歲即墨大集文化板塊將在即墨古城開市
    8月23日,即墨大集文化板塊將在即墨古城開市,重現即墨大集繁榮景象,成為市民遊客感受集市文化、豐富購物體驗的又一新去處
  • 海珠區地毯式嚴查當街販賣活禽和野生動物行為
    信息時報訊(記者 歐嘉福 通訊員 成廣聚)記者從海珠區城管局獲悉,從1月22日起,海珠區城管部門對全區主次道路、市場周邊、內街小巷、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開展地毯式排查和綜合執法整治,嚴查當街販賣、宰殺活禽和野生動物行為,截止1月31日累計派出執法人員1316人次,巡查農貿市場周邊351
  • 即墨「蠟燭村」王際昌:堅守手工做蠟40餘年 一冬能造80噸
    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於莊村就是遠近聞名的「蠟燭村」。現在離春節還有四十來天,馬上要踏進臘月門了,這裡的制蠟藝人開始忙碌起來。一走進西大於莊村制蠟藝人王際昌的作坊,就聞到一股清新的香氣。作坊裡,十幾個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這裡做出的蠟燭大小不一,大的有兩斤六兩,小的只有二兩。蠟燭上面分別印著「家業興隆滿堂歡樂」、「財源茂盛人壽年豐」等燙金字體,看起來非常喜慶。
  • 高清:肯亞傳統原始馬賽村莊 同齡男子可相互借妻
    盛裝的馬賽人正在尋找遊客與其合影賺取小費 記者近日走進了肯亞萊基皮亞高原的一處傳統馬賽村莊,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這裡的大多數馬賽人沿襲了他們祖先的生活傳統,過著居無定所遊牧式的生活,哪裡的水草肥美,他們就會把家遷移到哪裡。馬賽人是畜牧的高手,走近他們的家庭,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住所的周圍遍布著馴養的駱駝、聽話的牛羊和驢子。這些牲畜白天通常由馬賽人的小孩兒們照看;到了夜裡,他們會把牲畜關在村子裡,甚至和主人共住一個茅舍。
  • 從地頭到心頭 青島即墨「科普大姐」的情懷與使命
    帶著一系列問題,連開機都不會的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就回家捧著一本《信息技術》探索學習。從系統操作到學會撥號上網,她終於實現了利用「網際網路」賣菜的夢想。現在,她把蔬菜銷售到了全國各地,並出口到國外,每年利用網際網路賣菜10000多噸,價值1300多萬元。帶動了當地200多名農村經紀人和周邊3200多名農民利用網際網路賣菜創業,推動了即墨區的蔬菜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