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這幾顆牙齒目前無法直接進行冠修復……」近日,王女士在自家樓下的牙科診所完成三顆牙齒的根管治療,準備進一步進行牙冠修復時,為了保障治療效果,在女兒的強烈建議下前往汕頭口腔醫療中心卜蜂門診就診,沒想到卻遭到醫生的拒絕。
原來,王女士的患牙充填體的邊緣不密合,且小牙片顯示根管中1/3下段欠填,需要重新進行根管治療後才能佩戴牙冠。卜蜂門診副主任彭燁斌提醒:根管治療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規範化治療才能保障患者權益,市民就醫應擦亮眼睛。
根管治療不達標需「返工」
王女士十分不解,自己於一周前在自家附近的牙科診所就已經完成了三顆牙齒的根管治療,由於牙齒缺損較大,醫生建議戴冠,現在怎麼就無法直接進行冠修復了呢?
彭燁斌表示,根管治療是在清除壞死的牙髓後,進行根充將根管的空腔完全封閉,使細菌沒有繁殖的間隙,從而避免根管發生再次感染。若是根管欠填過多,容易造成根管碎屑殘留及細菌堆積,引起根尖周發炎,導致根管治療失敗。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就會建議根管再治療後,才進行冠修復。而王女士此前的根管治療顯然是不達標的。
王女士想起此前在牙科診所進行治療時並沒有拍攝過牙片,也就是說,該名醫生可能「完全憑手感」為她進行的根充。為了保證遠期治療效果,王女士同意了彭燁斌的治療方案。
由於存在大面積欠填,根管再治療的難度大大提升。在牙科顯微鏡的輔助下,彭燁斌精細耐心的操作,順利為患者去除了充填物,疏通根管,成功完成根管再治療。
彭燁斌醫生(左)正在進行顯微根管操作。
合格根管治療幫助保留天然牙
彭燁斌提醒市民,由於根管具有精細、複雜以及肉眼無法看到的特點,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正確診斷,並且過程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規範操作,精準地進行根管系統的清潔、消毒以及充填。規範合格的根管治療可以大幅度提高患牙的保存率,反之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因此而出現各種併發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及專業的醫生十分關鍵。
根管治療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患牙的長期保留與遠期壽命,為保障醫療質量及患者安全,汕頭口腔醫療中心一直堅持構建標準化口腔醫療,通過加強對標準化建設知識、三基三嚴知識和新技術業務的培訓,推進臨床診療的規範化。並於每月開展根管治療質控評比,總結經驗教訓,優化流程,改進服務,確保每位全科醫生的根管治療水平高於標準,致力為患者提供優質有保障的口腔醫療服務。
■解釋
根管治療為何需反覆拍攝牙片?
有在汕頭口腔醫療中心或正規口腔科做過根管治療的患者都知道,治療過程中需要多次拍攝小牙片。一般說來,完成一顆牙的根管治療至少要拍攝術前、術中、術後3張牙片,甚至有不少複雜的病例,需要一邊進行根管預備,一邊插針拍牙片。專家表示,市民在進行根管治療時,應多留心觀察操作步驟的規範性,切不可「盲充」。
根管治療是「地道戰」
根管治療是目前治療牙體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也是公認為口腔科的最精細治療項目之一,對牙醫專業技能水平要求較高。牙齒的根管其實並非只有幾條「管」,而是有許多細小的分支、岔路,業內稱之為「根管系統」。根管治療時,醫生就像面對艱難的「地道戰」。
而且根管治療成功率並非百分百,牙髓炎首次規範根管治療的成功率為80%—90%,死髓牙由於感染程度更嚴重,相應的成功率會更低。根管治療失敗後,通常需要進行根管再治療,難度又會再次提升。
根管治療失敗有很多原因,比如,超充,牙膠超充較多,超出了根尖孔以外;欠充,牙膠根充不到位;根充不密合,可以導致感染從牙外方進入到根尖區,導致根尖區的炎症;充填物鬆動或脫落,導致冠封閉不嚴,也會再次感染;牙周炎、牙髓的聯合病變,牙周炎的感染物可以通過副根管或根分叉進行再感染,等等。
根管治療的成功率還跟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口腔衛生習慣相關。假如經常用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咬硬的東西,可能會導致牙齒裂開,細菌進入牙齒內部,容易引起再次感染。不注意口腔清潔,也很容易導致繼發齲產生。
牙片是「眼睛」也是「導航」
術前X線片用於反映患牙及牙周組織的客觀情況,包括根管長度、根尖周牙槽骨密度等,就像是醫生的「眼睛」,幫助牙醫直觀了解患牙的病變範圍、牙根情況、根管數目,以及根尖周病變情況,根管是否存在鈣化,協助醫生判斷患牙的預後以及治療難度,是診療的依據。
術中需要對根管預備情況進行檢查,主要是輔助測量根管長度,看根管預備是否到位,牙髓腔是否清理乾淨。難度較大者通常需要一邊進行根管預備,一邊插針拍X線片,以監測根管預備的方向和程度,這時牙片就像「行車導航」,幫助醫生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術後X線片是為了觀察根管治療是否徹底,根管內充填物是否合適,判斷根管治療充填的質量是否到位。術後拍攝X線片,有助於醫生對治療效果的判斷,如果治療結果不滿意可及時更正,以免出現不必要的複診。
根管治療術後拍X線片已成為檢驗根管治療質量的手段之一,是根管治療規範化操作的一部分。對於特殊病例需長期隨訪觀察的,除患者臨床表現外,X線片也是一項重要觀察指標。
【記者】 宋芾
【通訊員】 楊曉燕
【作者】 宋芾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