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什麼比庸人自擾更令人難受的了,我們都喜歡把一些未發生的事在腦子裡演練了一遍又一遍,卻得不出任何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思緒帶來的煩躁、失眠、萎靡的狀態又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其實何必要這樣呢?不如讓自己想的簡單點,更簡單點。
很喜歡《和平飯店》裡的一段話:所謂愚痴,並不是智商的低下,而是不能平靜。比如恐懼、擔憂、自負卻又不自信;想愛卻又怕被傷害,歡喜時,計較得失,總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1987年,張國榮曾在自傳中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敘舊,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麼不開心。臉上總見不到歡顏。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至於病源則是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世界更加不滿。」
如果能有人早點察覺,給予哥哥幫助,或許他也就不會英年早逝了。
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對待,才會讓患上憂鬱症的人產生猜想:「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
是啊,在傳統文化的塑造下,我們所提倡的理想性格濃縮著極強的堅持、勇敢、拼搏,但與此同時,它對敏感、柔軟和脆弱投去了批判和鄙薄的眼神。
或許正因為如此,即使在科學如此進步、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各類社交平臺上充滿「關愛抑鬱症」的信息,但在大多數人的真實世界中,抑都症仍處於一種幾近「失語」的狀態。
據《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超3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抑鬱在內的心理問題的風險要比其他人高出60%;超過6小時的人,其患病風險增加78%。
正如人們的身體會出現疾病一樣,人們的精神在遭受長期折磨或重創後,也可能會生病。
有時候,比起認可「我能行」,我們或許更需要適當地接受「我可能不那麼優秀」。這並不是在摒棄努力和奮鬥,而是當你已經拼盡全力都沒有達到預期時,別否認曾經奮鬥的價值、別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平凡,是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常態。烈酒固然芬芳誘人,或醇或淡的白牛奶,也有屬於它的人生之味。
魯迅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一個安靜的生命,無論是幽居深山,還是身處鬧市,都能平心靜氣,猶如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底,沒有枯燥與貧乏的歲月,只有蓬勃與豐富的內心。
給予對方一句理解和一份愛意,相信可以讓很多複雜的東西都變得簡單化。無論當前的情況如何糟糕都好,都請你不要讓自己多想,不如直接一點,敞開心扉,笑對人生。
如果覺得自己想不開了,不妨找幾首喜歡的純音樂,舒舒服服地躺在沙發上,讓情緒跟隨著節拍把不滿宣洩出去。
加油,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