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越法戰爭和越南戰爭的重要軍事指揮官,曾在越南歷屆政府先後擔任國防部長、人民軍總司令、副總理、中央軍委書記等職的武元甲大將4日在河內去世,享年102歲。不過,與這些頭銜相比,西方媒體更加熟悉他的一個外號—「紅色拿破崙」。
三登《時代》周刊封面
武元甲大將身材清瘦,個子不高,學文出身,脾氣火爆。在越南國內,作為老一輩革命領導人,他的知名度僅次於胡志明;而在路透社等西方媒體看來,他是20世紀最著名的軍事指揮官,「與蒙哥馬利、隆美爾、麥克阿瑟齊名」。
越戰期間,他三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紅色拿破崙」的外號從那時開始流傳。
過去4年,武元甲一直住在河內的一所軍醫院。4日,他的家人和醫生證實了他的死訊,死因是「自然死亡」。官方訃告可能於5日發布。
武元甲1911年出生在越南中部的一個地主家庭。18歲那年,他因參加學生運動而遭法國殖民者囚禁。獲釋後,他在河內一所大學獲得法律學位,後擔任中學教員和記者。27歲那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即今天的越南共產黨。
1940年,為躲避法國殖民者追捕,他飛赴中國昆明,與胡志明會合。在此期間,他的妻子遭法國殖民者囚禁,後死在獄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元甲組織抵抗力量,抗擊日軍侵佔。二戰後法國殖民者再次進入印支地區,武元甲是當時越南的抗法軍事領導人之一。
曾指揮著名奠邊府戰役
他曾說,在他的字典裡從沒有「投降」一詞。任何以自由為目標的軍事鬥爭「都具有對手無法想像和預料的創造性能量」。
1954年,武元甲組織指揮了著名的奠邊府戰役,擊斃法軍5000餘人,俘虜1.1萬人,擊毀各型飛機62架,坦克4輛,繳獲重炮30門,坦克6輛,最終迫使法軍投降並籤署《日內瓦協議》,解放越南北方。
美聯社說,在奠邊府戰役中,武元甲和他的遊擊隊穿著橡膠輪胎製成的涼鞋,靠人力將火炮軍械一件一件拖入山區,擊敗武裝先進的法軍,創造了一場看似不可能的勝利。這場勝利至今仍是軍校學習的範本。路透社評價,這場戰役不僅重創當時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國法國,而且令殖民主義在全球範圍內走向終結。
十多年後,武元甲指揮北越軍隊,抗擊美國及南越傀儡政權,並直接參與開闢「胡志明小道」,直至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抗美救國戰爭贏得徹底勝利。
戰爭總結
人的因素決定了勝利
雖戎馬一生,但武元甲從未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他曾自嘲,就讀於「叢林軍校」。在紀念奠邊府戰役50周年時,武元甲告訴西方媒體記者:「如果一個民族要站起來,力量會非常大。」
在越南戰爭中,越方同樣蒙受巨大損失,武元甲也因此被西方媒體扣上為戰爭「不惜人員損失」的帽子。武元甲2005年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就這頂「帽子」作出解釋:越南戰爭確實損失慘重,「但沒有什麼比民族獨立和自由更珍貴」。
「面對美國,我們以弱勝強,以落後戰勝先進,」武元甲說,「其實,是人的因素決定了我們的勝利。」
他1990年接受歷史學家斯坦利·卡諾採訪時說:「面對美國50萬兵力,我們不夠強大,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擊敗美國,而是粉碎美國政府繼續戰爭的願望。」
不過,1969年胡志明去世後,武元甲的軍事光環開始暗淡。越南戰爭結束後,他並沒有被評為戰爭的第一軍事功臣。1979年,他離開政治局。上世紀90年代初,他任完自己最後一個職務副總理後淡出核心政治舞臺。他晚年寫寫回憶錄,常常講學。
他也出席新聞發布會,念念自己手寫的稿子,並且用法語回答記者提問。他不時邀請外國記者去家裡做客。2004年,他就伊拉克戰爭問題告訴一名美聯社記者:「任何想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其他民族的軍隊註定會失敗。」
解謎歷史
否認發生東京灣事件
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2003年訪問越南時專程前往武元甲家中。兩人坐在一張列寧畫像下相談甚歡。
1995年,美國越戰期間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訪問越南,武元甲與這位昔日的「死對頭」當面對話。
「我早就聽說過你,」武元甲見到麥克納馬拉的第一句話就毫不客氣。「我也早就聽說過你,」麥克納馬拉回了一句。
麥克納馬拉隨後問起一個歷史謎案—「東京灣事件」。1964年8月4日,中央情報局報告美國政府美軍軍艦在越南東京灣遭到越方攻擊。麥克納馬拉隨後極力推動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議案》,授權林登·詹森總統全面升級越戰。後來,美國不斷增兵越南。麥克納馬拉1968年離開防長職位時,美國總計向越南派兵超過50萬人。
但後來,不斷有歷史學家質疑「東京灣事件」的真實性。在會面時,麥克納馬拉問武元甲「1964年8月4日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武元甲回答:「8月4日那天,絕對沒發生任何事。」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