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景觀千奇百怪,有許多奇妙景色。例如杭州的瑤琳仙境、宜興的張公洞、善卷洞,桂林的七星巖、蘆笛巖……這些溶洞都是旅遊勝地。千奇百怪的石鐘乳、石筍和石柱,寬敞高大的洞穴。曲折的通道都令人沉迷。更吸引人的是這些溶洞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過去人們有一種看法,就是這些溶洞是地下水沉澱溶蝕的結果,雖然溶洞都是十分堅硬的碳酸鹽質巖石,但是由於長期的的沉浸在水中,特別是當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時,溶解速度更加迅速。長時間過去,堅硬巖層被溶解出一個個洞穴,當溶有石灰質的水再次滴落的時候,溶解在水中的石灰質會因為過於飽和而沉澱析出。長時間累計就成了形態各異的石鐘乳和石筍。
但是,不久前這種水發受到中國科學家的挑戰。經過5年的考察,科學家們發現,溶洞的形成和藻類生物有很大的關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物建造說」的溶洞形成理論。
生物建造說認為,藻類是一種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原始植物,他們與一般植物一樣具有光合作用和趨光性。他們在生長中會分泌一種鈣質,可以收集粘接細微的石灰質顆粒,很多藻類一代又一代的生長,從而形成了雨多海洋生物礁。而溶洞中的石鐘乳幾乎都是硬著光線向上彎曲生長,這符合藻類的趨光性。靈位在有些溶洞中找到了近似古代藻類生物的層狀化石結構,有些溶洞的表面還依然生長著許多的藻類生物。
根據上面的分析,生物建造說認為,雖然溶洞空間的形成是水的溶蝕有關,但是其中的石鐘乳、石筍之類的應該主要是藻類生物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逐漸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