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旅途中,回歸到大自然,你總會見到大自然中許許多多蔚為壯觀的奇妙景觀,也有一些人們無法解說的謎之存在。而溶洞的形成,到底是大自然中的奇妙景觀,還是無法解答的謎之存在呢?

去過溶洞的人,很容易被那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所吸引,搭配那「燈紅酒綠」的顏色,讓人直呼那各色燈的出現簡直是太相得益彰了,別提有多美妙神秘。

溶洞,又稱喀斯特地貌,人們對溶洞形成的普遍看法是:溶洞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沉澱和溶蝕的結果。但是,我在觀賞溶洞時,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溶洞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

有科學家發現,溶洞的形成和藻類生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溶洞形成的「生物建造說」新理論。
「生物建造說」認為,藻類是一種在地球上出現較早且到現在依然廣泛分布的原始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和趨光生長的特性。

因為藻類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鈣質,可以收集、黏接微細的石灰質顆粒,而且呈群生長狀態,很多藻類一代又一代地生長在一起,從而形成許多海洋生物礁。而溶洞鐘乳石也幾乎都是迎著光線向上彎曲生長的,這符合藻類的趨光生長特性。

「生物建造說」還認為,鐘乳石、石筍內部還有像樹木年輪一樣的同心圓狀構造,這也可以理解為是藻類生物逐年生長、分泌、收集和黏接石灰質微顆粒的結果。

另外,在有些溶滴的巖石中還找到了近似古代藻類生物的層狀化石結構,在有些溶洞的表層,還發現到現在依然還在生長的多種多樣的藻類生物。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生物建造學認為溶洞裡那些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主要是藻類生物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逐漸建造起來的,然後經過後來的石化作用,才形成溶洞今天的面貌。

不得不說,關於溶洞的這種「生物建造說」,真的是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讓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腦容量。想想珊瑚礁的形成,覺得溶洞「生物建造說」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對於溶洞真的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我仍是持懷疑態度,只能感嘆「造物鍾神秀」,大自然好手筆啊,造出那麼多令人費解的難有確定統一答案的自然景象。
那麼,你的看法呢?歡迎與小編探討,讓大家見證更多的奇思妙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