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顛覆認知的見聞:溶洞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

2020-12-06 陌路上的行者

行走在旅途中,回歸到大自然,你總會見到大自然中許許多多蔚為壯觀的奇妙景觀,也有一些人們無法解說的謎之存在。而溶洞的形成,到底是大自然中的奇妙景觀,還是無法解答的謎之存在呢?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去過溶洞的人,很容易被那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所吸引,搭配那「燈紅酒綠」的顏色,讓人直呼那各色燈的出現簡直是太相得益彰了,別提有多美妙神秘。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溶洞,又稱喀斯特地貌,人們對溶洞形成的普遍看法是:溶洞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沉澱和溶蝕的結果。但是,我在觀賞溶洞時,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溶洞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有科學家發現,溶洞的形成和藻類生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溶洞形成的「生物建造說」新理論。

「生物建造說」認為,藻類是一種在地球上出現較早且到現在依然廣泛分布的原始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和趨光生長的特性。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因為藻類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鈣質,可以收集、黏接微細的石灰質顆粒,而且呈群生長狀態,很多藻類一代又一代地生長在一起,從而形成許多海洋生物礁。而溶洞鐘乳石也幾乎都是迎著光線向上彎曲生長的,這符合藻類的趨光生長特性。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生物建造說」還認為,鐘乳石、石筍內部還有像樹木年輪一樣的同心圓狀構造,這也可以理解為是藻類生物逐年生長、分泌、收集和黏接石灰質微顆粒的結果。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另外,在有些溶滴的巖石中還找到了近似古代藻類生物的層狀化石結構,在有些溶洞的表層,還發現到現在依然還在生長的多種多樣的藻類生物。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生物建造學認為溶洞裡那些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主要是藻類生物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逐漸建造起來的,然後經過後來的石化作用,才形成溶洞今天的面貌。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不得不說,關於溶洞的這種「生物建造說」,真的是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讓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腦容量。想想珊瑚礁的形成,覺得溶洞「生物建造說」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洈水風景區顏將軍洞/攝影中的行者 攝

但是,對於溶洞真的是藻類生物石化後形成的,我仍是持懷疑態度,只能感嘆「造物鍾神秀」,大自然好手筆啊,造出那麼多令人費解的難有確定統一答案的自然景象。

那麼,你的看法呢?歡迎與小編探討,讓大家見證更多的奇思妙想吧!

相關焦點

  • 溶洞、石鐘乳、石筍是怎樣形成的呢?
    大家應該都去過溶洞景點的吧,去過的應該都知道溶洞裡面的景象美輪美奐,洞內形成的秀麗小山峰和曲折通道更是吸引人的眼球。那麼大家又知道溶洞是怎麼形成的嗎?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溶洞的形成是由水和二氧化碳發生長時間的化學反應時水中溶解有碳酸氫鈣,這種水從溶洞的上方滴落下來,然後又經過水分蒸發,壓強減少或者溫度變化,二氧化碳溶解度變小,沉澱下碳酸鈣,然後又經歷長時間的歲月積累,就形成了溶洞中的鐘乳石和石竹等不一樣的東西。而又當他們和地面上的石筍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讓人嘆為觀止的石柱。
  • 地下奇觀——溶洞的形成之謎,答案究竟是什麼?
    例如杭州的瑤琳仙境、宜興的張公洞、善卷洞,桂林的七星巖、蘆笛巖……這些溶洞都是旅遊勝地。千奇百怪的石鐘乳、石筍和石柱,寬敞高大的洞穴。曲折的通道都令人沉迷。更吸引人的是這些溶洞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經過5年的考察,科學家們發現,溶洞的形成和藻類生物有很大的關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物建造說」的溶洞形成理論。
  • 地球上獨一無二的3大事物,顛覆人類認知,多虧了大自然!
    地球上獨一無二的3大事物,顛覆人類認知,多虧了大自然!地球上存在太多神秘的事物,連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清楚,曾經人類的能力有局限,科技也不夠發達,遇到一些超乎認知的事物,大多冠以神秘的色彩。除了鬼魂之說之外,還有很多真實存在的神秘事物,每一個都刷新人類的認知,那麼究竟有哪些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3大事物,顛覆人類認知,多虧了大自然!一口能讓周圍物體石化的水井首先第一個就是一口神秘的井。我們都知道,井是用來打水用的,一個小小的井關乎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 傳說中的「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看到後顛覆以往認知!
    傳說中的「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看到後顛覆以往認知!宇宙中存在太多的未知事物,這些東西需要人類進行全新的探索。我們都知道,靈芝吃了之後,對身體有著極大的好處,太歲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只要切下一片就能夠長出一片,很多古籍中都記載了它的作用。不過它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罕見,這種太歲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所以很多人都稱之為靈藥。傳說中的「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看到後顛覆以往認知!
  • 中國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顛覆學界認知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嶽冉冉  中國科學家一項歷時五年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學界對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認知——科學家發現整個葉綠體基因組都是可以轉錄的。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了《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 石化之湖——納特隆,鳥兒不慎掉入湖中會被鈣化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名為「美杜莎」的蛇妖,傳說凡是直視其眼睛的人都會被石化。在我們的印象中,石化好像存在於小說、神話傳說中或者是考古學家們發現的化石。但現實世界就有這麼一個地方,能把動植物變得像化石一樣,它就是位於坦尚尼亞北部的納特隆湖。
  • 被稱為「冥湖」的非洲湖泊,不僅表面通紅,還佇立著石化的鳥類
    根據去過納特龍湖考察的科研人員描述,湖泊的周圍幾乎沒有人的蹤跡,而該湖泊周圍也很少能看到其它生物的存在。再加上湖泊的岸邊和湖面上存在著一些「石化」的動物,因此這個湖泊在當地人看來就是一個「冥湖」。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納特龍湖的表面流淌著通紅的湖水,而且周圍還有許多「石化」的動物呢?
  • 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
    摘要: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大家都知道,小編主要是以科普植物為主,其中尤其是野生植物,然而,最近一些時間時常會收到一些粉絲朋友的私信,叫我有時間的話可以稍微科普一些動物類。
  • 會變色的鹹水湖:常飲湖水會中毒失明,屍骨石化千年不腐
    地幔物質在地表覆蓋,導致納特龍湖床以火山巖、石灰巖以及霞石等流紋氣泡巖為主,在經年累月的風化和水蝕後,氣泡巖中的礦物質被大量溶解在水中。這也是納特龍湖地區不缺水,周邊卻並不宜居的主要原因。雨季時,納特龍湖以肯亞的埃瓦索恩吉羅河為主要水源,湖水中的礦物元素被稀釋,陽光下以藍、紅為主色調;旱季水位急劇降低,僅依賴周邊少量溫泉口匯聚而來的礦物水,湖水礦物比例迅速提升,遠觀則會變成暗紅色。換句話說,納特龍湖的湖水礦物性質極不穩定,連帶水溫與湖區生物的數量都在不斷變化,夏季水位最深不足3米,水溫最高可達到60℃。
  • 加勒比海燈塔暗礁中的「大藍洞」,是一個形成於冰期的石灰巖溶洞
    在陸地上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五種基本地形,在海底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的地形類型,這些地形的形成都是受到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從外力作用角度來看,陸地上的地形主要是受到了流水、風力、冰川、生物和光照等外力的影響,外力作用類型十分豐富。而在海底,由於上方被海水覆蓋,所以外力的影響作用就會少得多,更多的會體現沉積作用。
  • 加勒比海燈塔暗礁中的「大藍洞」,是一個形成於冰期的石灰巖溶洞
    在陸地上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五種基本地形,在海底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的地形類型,這些地形的形成都是受到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從外力作用角度來看,陸地上的地形主要是受到了流水、風力、冰川、生物和光照等外力的影響,外力作用類型十分豐富。而在海底,由於上方被海水覆蓋,所以外力的影響作用就會少得多,更多的會體現沉積作用。
  • 河南南陽 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天然溶洞
    八仙洞是一處喀斯特地貌,形成於寒武紀,距今大概有兩億多年的歷史。相傳有八位仙人曾在此修煉而得名。八仙洞的地質地貌兼中國北方溶洞和南方溶洞的特點於一身,既有北方溶洞的神秀的特點,又有南方溶洞高達之特點。洞內石筍如林。石鐘倒掛,石盾叢生。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這個觀點成為了學者抨擊進化論的主要問題,當時的進化論確實不夠完善,現代進化論已經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首先,化石的形成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留下化石,其次在漫長的時間中,化石也會發生損壞,不是百分百會保留下來,因此我們在地層中發現的化石本身並不具備代表性。
  • 養殖池塘藻類很多種,對於裸藻您認知多少呢?
    養殖池塘藻類很多種,對於裸藻您認知多少呢?其實除了藍藻,還有一種藻類的毒害僅次於藍藻,它就是——裸藻。在江蘇地區,2015年很多池塘出現了由於裸藻帶來的水質問題,接下來本文將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一類藻,以及在日常養殖中如何去預防和治理這種水質。一、什麼是裸藻是古代原生動物眼蟲的植物學名稱,因為眼蟲同時具有動物與植物兩種特性。眼蟲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原生生物。
  • 世界上顛覆人類認知的4大科學發現,圖3在羅馬宗教中是被禁止的!
    世界上顛覆人類認知的4大科學發現,圖3在羅馬宗教中是被禁止的!通過這些顯微鏡,他觀察了湖水水樣,發現並描述了存在於水中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藻類。後來他還觀察了很多別的微生物。
  • 顛覆你的認知——生物農藥,效果就是不好?
    價格低見效快使用方便,咱老百姓都用多少年了,這發明沒兩年的「生物農藥」怎麼比得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裡小編就為大家深入分析下,生物農藥這個「新事物」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相對化學農藥又有哪些優劣勢,相信我,最後的結論,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 他用實驗顛覆認知,我們都誤解了!
    他用實驗顛覆認知,我們都誤解了!人類在探索很多未知領域時,沒有放棄對自身的探索。關於人類的起源,一直是一個亙古難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身上藏著的秘密並不比宇宙少。宇宙的誕生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奇點大爆炸,才逐漸形成的各種星體,人類的誕生就無從知曉了。
  • 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
    經過近些天的資料採集,接下來我想給大家科普一種較為稀奇的野生動物,如果要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解一下這種野生動物的不同之處,也許的確顛覆我們之前對動物的認知。而綠葉海蛤蝓之所以體型會有綠色素,主要還是與它的食物有關,據了解,它主要是食用一種名叫Vaucheria litorea的藻類,並且奪取它們的葉綠體,所以身體的顏色才會變成綠色。而且它所奪取的葉綠體,不會被它身體所消化掉,而是一直在綠葉海蛤蝓的體內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從它出生並且使用了這種植物後,便會一直終生保持綠色。
  • 這種動物非常神奇,一生只需要進食一次,顛覆了人類的認知
    可是在生命世界裡,有一種生物非常特殊神奇,它的一生只需要進食一次就可以一直維持到死亡,這樣的生物生存能力顛覆了人類的認知。這是一種什麼生物?為什麼一生只需要進食一次?這種生物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它的生物名叫「綠葉海蛤蝓」。
  • 水生所舉辦藻類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中國科學院
    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辦了藻類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日本福井科技大學教授Yuichiro Kashiyama揭示了真核生物在早期演化過程中其葉綠素的降解過程以及解毒代謝機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教授DimitriosPetroutsos介紹了如何通過光和代謝信號調節藻類的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