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Chernobyl)昨天完結了,在完結之前,這部美劇就已經在IMDB上獲得了9.6分的高分,打破了《地球脈動》(Planet Earth)第二季在此之前9.5分的記錄,成為IMDB上目前評分最高的電視劇作品。同時,《車諾比》在爛番茄上也獲得了94%的新鮮度,新一代的劇王就此誕生。
其實早就想寫《車諾比》的劇評了,不過鑑於之前《權力的遊戲》最終季給美叔留下的陰影,所以一直沒敢寫,萬一推薦了之後又是個爛尾的話,就太對不起相信美叔推薦的朋友們了。當然,既然大家能看到這篇文章,這說明《車諾比》這部美劇在美叔心中是絕對值得推薦的。今天這篇文章既為這部美劇做推薦,同時也是這部美劇的劇評,所以內容當中有不少劇透,尚未觀看的朋友請謹慎閱讀。
《車諾比》這部美劇在國內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讓美叔感到挺意外的,畢竟這部美劇裡面既沒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打鬥場面,也沒有瑰麗的特效,通篇只是以瓦萊利·勒加索夫的視角來講述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的故事。單從題材上來看,這種現實題材的美劇不會有太多人關注的,美叔本身也是看在HBO的面子上看了第一集,然後就一發而不可收了……
一、緊湊而懸念迭起的劇情
上世紀80年代烏克蘭境內普裡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一場震驚全球的核電站事故,這是全球第一例七級的核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洩漏)。美劇《車諾比》就是根據這一事件改編,這種現實題材對於編劇來說挺有挑戰性的,因為是發生在現實中的故事,所以不能天馬行空的亂寫,必須要按照歷史事件的基礎架構進行改編,編的太過會顯得假,改編不夠的話就變成了紀錄片+流水帳,所以分寸非常重要。
編劇克雷格·麥辛(Craig Mazin)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棒,在儘量翔實的展示當年細節的同時,將整個故事講述的引人入勝。相信大多數觀眾跟美叔一樣,一直想知道車諾比4號機組到底為什麼會爆炸,其實這是克雷格·麥辛給大家耍了一個「小花招」:從劇集一開始,所有人都在強調,RMBK不會爆炸,即使事實擺在眼前也沒人相信。
這種強烈對比帶來的暗示會讓人特別想要探究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爆炸,觀眾也只能任由編劇牽著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直到最後一集編劇才揭曉了當時控制室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雖然在第4集中已經說出了導致爆炸的根本原因)。整部《車諾比》中這種「小花招」隨處可見,另外編劇對於製造懸念的度把握的非常好,既沒有顯得故弄玄虛,也沒有太過直白讓觀眾一下就看明白。
二、成功的角色塑造
當然,如果僅僅是靠著懸念來吸引觀眾的話,估計不少觀眾半途就會棄劇,畢竟這是發生在現實當中的故事,如果特別想要知道答案的話,去網上搜索一下有一大堆的結論,沒必要非要等到劇集的結尾。所以編劇在撰寫劇本的過程中選擇了最容易讓人產生共情的方式:英雄塑造。
英雄成長是歐美影視作品中最常見的一種敘事方式,比如說大家喜聞樂見的漫威電影宇宙,就是一個個超級英雄從青澀到成熟的故事。原因是英雄情結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歐美民眾的骨子裡,縱觀近年來比較成功的商業影視作品,追根溯源的話都能從中找到古希臘(羅馬)經典文學作品的影子。
所以這樣的改編最大的好處是觀眾易於接受,也樂於關注主角的成長。並不是說只有有超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英雄,在美劇《車諾比》中,瓦萊利·勒加索夫就是編劇想要塑造的英雄。整部美劇都是圍繞瓦萊利·勒加索夫展開的:從第一集他接受任務,到最後一集他站在法庭上揭露出RMBK的AZ-5系統存在的隱患,再回到第一集開頭他自殺,編劇用了五集的內容來塑造了一個悲情英雄。
除了瓦萊利·勒加索夫之外,美劇《車諾比》亦成功的塑造了很多角色,包括但不限於:烏蘭娜·霍穆克、鮑裡斯·謝爾比納等等,所有的正面角色都給人一種非常悲壯的感覺,而反面角色如布卡諾夫、迪亞特洛夫等人給人的感覺也並非是大奸大惡之徒,反倒更像是辦公室裡那種「混蛋」領導,為了「業績」欺上瞞下,拼命壓榨員工,給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說句題外話,大家可能不知道,《車諾比》的編劇克雷格·麥辛之前其實一直是寫喜劇的。
三、緊張的氛圍營造
除了英雄敘事還有懸疑劇情之外,《車諾比》這部美劇在緊張氣氛的營造上也很棒。導演與編劇用了兩種方式來營造緊張的氛圍。第一種方式是通過黑暗、壓抑的鏡頭以及蓋革計數器的噪聲來營造恐怖緊張的氛圍,讓觀眾在屏幕之外感受到劇中現場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核輻射。關於這一種方式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三名潛水員去開啟水閘那場戲了:昏暗的光線,無處不在的陰影,耳中蓋革計數器的噪聲頻率越來越快,觀眾的心也跟著提了起來。
第二種方式則是利用劇中角色的無知與觀眾上帝視角的對比來營造恐怖緊張的氣氛,最明顯的一場戲就是《車諾比》第一集中普裡皮亞季市民在大橋上觀看車諾比方向的契倫科夫輻射,孩子們又唱又跳,大人們有說有笑,隨著放射塵的飄落,觀眾的心也沉到了谷底:看不見的死神已經來了,劇中的角色們卻還茫然無知。
四、優秀的畫面表現
精彩的劇情加上優秀的畫面,才能成就一款經典的影視作品。不得不說,《車諾比》整體的畫面調色顯示出一種荒涼、蕭索的感覺,在布景上也是按照這種感覺來塑造的,在觀看這部美劇的時候,觀眾會不經意間就覺得這是一個破敗、蕭條的國家,這也對應上《車諾比》最後一集中勒加索夫所說的「一切都使用廉價的,因為便宜」。
除此之外,這部美劇的鏡頭運用的也非常出色:近景、遠景、特寫、長鏡頭等等每一個鏡頭的運用都是恰到好處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如果你沉浸在劇情當中的話,甚至不會在意到鏡頭的變化,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這裡要著重提一下《車諾比》第五集的一段鏡頭:勒加索夫從旁聽席走向發言席的時候,鏡頭並不是四平八穩的跟著勒加索夫走,而是採取了一種能讓人明顯感受到的晃動。
這當然不是攝影師手抖,顯然導演是想要用這個鏡頭來表達勒加索夫從旁聽席到發言席這短短幾步路的心理狀態:他不想說謊,但是又擔心說出實話之後的後果他無法承受,所以整個人呈現出一種緊張、拘束同時又略帶慌亂的狀態,這個時候用這個晃動鏡頭正好就體現出勒加索夫當時的心境。
《車諾比》的導演是曾經執導過《絕命毒師》(Breaking Bad,3集)、《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1集)等美劇的喬韓·瑞克(Johan Renck)。雖說在此之前喬韓·瑞克並沒有完整的指導過一部美劇作品,不過這次的《車諾比》讓大家見識到了他的功力。
五、最後說一下不足
美叔在上面說過,現實題材的劇本如果寫不好很容易被人詬病,在這一點上克雷格·麥辛雖然已經做的足夠好,不過依然存在著不足,劇情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夾帶的「私貨」太多。我們知道,美國與前蘇聯之間意識形態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如此大的差異足以導致這部美劇的主創是戴著有色眼鏡去創作的。
作為一部電視劇而非紀錄片,當然允許進行適當的改編,不管是考慮到劇情節奏還是人物塑造,改編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可能與主創接受到的教育或者接收到的信息有關,劇集中對那個時代的蘇聯有著若有若無的抹黑,如果是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朋友看完這部美劇之後,可能會對蘇聯有著非常不友好的印象。這種夾帶「私貨」的行為說實話讓這部美劇顯得白璧微瑕。
當然,單純從電視劇的角度來看,美劇《車諾比》是近年來最好看的美劇之一,雖然在這部美劇當中幾乎沒有出現HBO慣常用來吸引眼球的血腥、暴露鏡頭,但是本劇的觀劇體驗非常順滑(前提是不要糾結史實),觀眾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再加上《車諾比》是只有短短五集的迷你劇,一口氣看下來絕對是一種享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