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汪佳佳
就在《權力的遊戲》瘋狂撲街之際,HBO推出的另一部與英國天空電視臺合拍的5集迷你劇《車諾比》卻以黑馬之勢強力吸睛。
首集一出,豆瓣評分 9.6。播到第三集,劇集評分升到 9.7,總算是保住了HBO的金字招牌。
對很多40歲以上的人來說,車諾比是難忘的。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6分,當時的烏克蘭還隸屬蘇聯,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站4號核反應堆突然發生破裂。就在這座城市還沉浸在夢鄉之中的時候,核電站12噸重的防護罩在沖天的火光中被掀開,爆炸引起的輻射在空氣中產生了一道1000多米高的藍色光束。
被驚醒的居民紛紛到窗前圍觀這一景象,甚至走出屋外感受著輻射粉塵的降落。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這場致命爆炸釋放出的輻射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 400 倍,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從此將被改寫。
車諾比事件後來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前蘇聯的事故報告指出,車諾比4號機反應堆總共有180至190噸的二氧化鈾及核反應產生的核廢料。而之後在對核反應堆進行無害化處理時,清理人員發現反應堆內部空空蕩蕩。因為大火引發的高溫,許多輻射物質衝向高空,並向外四面八方擴散,反應堆內部只剩下大約5%~10%的核物質。
空蕩蕩的反應堆內部由原子爐熔毀而洩漏的輻射粉塵,乘著季風橫掃了整個世界。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核汙染,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也未能倖免。
爆炸一天後,1100公裡外的瑞典福斯馬克核電站工作人員的服裝上,都能檢測出來自車諾比的輻射粉塵,乘著季風,輻射物甚至飄到了芝加哥。
而在美劇《車諾比》第一集剛開始,爆炸就發生了。消防員瓦西裡和妻子柳德米拉被爆炸聲吸引,來到窗前,遠處的核電站不僅燃起了紅色的火,還射出一道淡藍色的光柱。這是契倫科夫輻射(在介質中,光的運動速度比真空中慢,而爆炸瞬間釋放出的許多輻射粒子的速度會超過介質中的光速,引發以藍色輝光為主要特徵的契倫科夫輻射。契倫科夫本人也因為這個發現獲得了 1958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核電站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聽到爆炸聲,立刻命令工程師冷卻堆芯,斷開伺服系統,啟用備用水泵讓水穿過堆芯。
然而,目睹了爆炸現場的工程師報告到,堆芯已經爆炸了,不存在了,反應堆頂蓋也被炸開了。
迪亞特洛夫離開控制室前往現場觀察情況,在路上,他看到了大量散落在地上的冒煙的黑色塊狀物,他的表情越來越凝重,開始冒汗。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要嚴重。
爆炸發生後,包括瓦西裡在內的消防員立刻趕到現場救火。
在火場外,大塊的黑色固體散落滿地,一位毫無防護措施的消防員撿起一塊固體仔細觀察。幾分鐘後,消防員手部變紅皮膚脫落,整個人倒在地上。
而這些黑色固體就是構成RMBK(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反應堆的核心組件:石墨。
第一個摸石墨慢化劑的消防員很快倒下了。燃燒後的石墨變成了輻射粉塵,飛到了更遠的地方。
在第一集尾聲,不明就裡的當地學生們還和往日一樣去上學,而在他們身後,一隻接受了過量輻射的鳥從空中墜落。
這隻墜落的鳥,預示了很多人的結局。結局無外乎兩種,急性輻射病和慢性輻射病。
急性輻射病短時間內就可致人死亡,慢性輻射病在人體遭受過量輻射後,不會立即致命,但會引發免疫系統疾病或癌症。
在《車諾比》中出現的一線人員的「燒傷」、嘔吐、出血、昏迷,都是急性輻射病的症狀。
第一個倒下的是在水泵房工作的工程師科登徹克,他離爆炸點最近,受到的輻射劑量也最大。當同事找到他時,他一口血噴在了同事的白色工作服上。
接下來,最先到達現場的消防員瓦西裡和他的戰友們,也相繼因急性輻射病死去。
對於那些英勇的「逆行者」來說,選擇進入車諾比,就等於選擇了死亡。
據俄羅斯統計,爆炸當天,有203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31人死亡。在事故發生後的兩年內,有大約有30萬到60萬的清理人進入反應堆30公裡範圍內清除輻射汙染物,其中約16萬人受過量輻射影響罹患終生殘疾。
爆炸後數年內,汙染區上千名兒童罹患甲狀腺癌。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受車諾比輻射而患上癌症的總人數將超過9萬。
事故發生33年後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在車諾比周圍,汙染仍很嚴重。這裡的土質已被徹底破壞,在上面種不了任何農作物,普裡皮亞季市成了一個死城。而人類回收這片廢土的時間,樂觀估計在3000年後。
其實,美劇《車諾比》的結局早就舉世皆知。1986年6月至11月,前蘇聯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在爆炸的4號反應堆上扣上了一個水泥殼子。這個封印了可怖核怪獸的盒子,被形象地稱為「石棺」(Sarcophagus)。
2012年4月26日,耗資9.35億歐元(相當於人民幣70億元)的新石棺開工建設,大多數資金是世界各國政府捐贈的。車諾比的故事到此暫時告一段落。但據估計,這個新石棺的使用壽命也只有100年。
美劇《車諾比》由《絕命毒師》的導演喬韓·瑞克執導,曾創作過《宿醉》系列的克雷格·麥辛擔任編劇,《廣告狂人》男演員傑瑞德·哈裡斯、曾獲奧斯卡提名的艾米麗·沃森主演。
雖然只有5集,但創作這樣一部劇,顯然並不容易。
宏大敘事,又不能忽略細節;年深日久,但歷史必須準確。《車諾比》的創作人克雷格·馬青(Craig Mazin)從一開始就確立本劇要儘可能忠實於歷史的真實,在細節上也儘可能的準確。
雖然車諾比核電站現在仍然保存著,但到當地拍攝顯然不現實。劇組把目光投向了烏克蘭西北方向的國家立陶宛。
這個國家也有一座核電站——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它和車諾比是同一時期建造的,外觀及附屬設施如出一轍。
很多當地人仍記得當年前蘇聯時期的生活是怎樣的,從服裝、手錶、眼鏡,到室內裝修、窗戶上的鐵欄杆……他們為劇組拍攝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因為受這部劇的吸引,許多人已經火速趕到烏克蘭打卡了。記者同事的朋友圈也已經有人前往烏克蘭,效率是真的高。
據統計,烏克蘭人的隔離區旅遊項目,僅去年一年,全球就有72000名「探險者」慕名前往。
但是記者建議大家,千萬不要覺得車諾比廢墟探險很酷,就盲目前往,車諾比至今仍有大量未探明區域(包括存放汙染服裝器材的地下室),仍存在暴露的潛在危險。
其實,對車諾比事件的記錄從來沒有停過。
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就憑藉自己的作品《車諾比:一段歷史悲劇》獲得了英國頂尖的非虛構文學獎巴美列·捷福獎。
沙希利·浦洛基成長於車諾比核反應堆的下遊300英裡處,也是那次核事故事件的受害者和親歷者。直到2017年,他才發現自己的甲狀腺受到核輻射的影響。這部非虛構作品講述的是消防員、科學家、士兵、工程師和警察通力合作試圖消除車諾比核事故的影響的故事。
在獲獎之前,沙希利·浦洛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我們要對核能非常小心,因為它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清潔的能源。從車諾比事件中我得到的教訓是,當一切太平時核能源是最清潔的能源;但一旦爆發問題,它就成為了世界上最髒的能源。」
2015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記者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獲獎小說《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講述的也是車諾比的核事故。阿列克謝耶維奇通過採訪親歷者寫就了這本非虛構作品。
她從1985年開始寫這本書,一直到1997年出版,歷時12年。通過親歷者的口述,她記錄下車諾比事件對人們的影響。
「車諾比在我腦海中留下的是它往後的生活:沒有主人的財物、荒蕪人煙的土地。道路不知通向何方,電線不知向何處延伸……有時我感覺我似乎是在記錄未來。」
2014年,花城出版社又出版了阿列克謝耶維奇所著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車諾比的聲音》。她訪問了上百位受到車諾比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俄羅斯還拍過一部穿越劇,叫《車諾比·禁區-無人原樣而歸》。
五個年輕人上了一輛老伏爾加牌的汽車來追趕一個小偷,這個小偷盜取了主人公父母800萬盧布。
小偷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莫斯科IT工程師,他在逃跑過程中的錄像,表明了他們的終點就是車諾比核電站和鬼城普裡皮亞季。最終,他們成功阻止了車諾比事件的發生。
這部電影的腦洞確實很大,但其實也不過承載了人們的一個美好願望,希望33年前那場災難,不過是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