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蝌蚪君周二發的文章嘛,可以戳 回顧。→這裡←
在文末,蝌蚪君放了一張BB圖↓↓
然後,引來了小夥伴們的連環式轟炸↓↓
沒錯,這個BB的確是犰狳(qiú yú)。
蝌蚪君眼歪不小心放錯了圖片,在面壁的過程中,萌生了「科普版更正帖」這一想法。
既然穿山甲和犰狳如此相似,那麼它們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嗎?
在通常一身毛髮的哺乳動物當中,全身披著「鎧甲」的怪咖幾乎只有穿山甲和犰狳這兩位老兄。
它們倆似乎都在傳說中的布魯弗萊學校專修過,挖起洞來簡直是現實版的挖掘機。
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就不約而同地蜷縮成圓球,憑藉堅不可摧的硬甲來保住小命。
▲左圖:穿山甲,右圖:犰狳
具備如此之多的共同點,它們想必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吧。
答案:並不是!
穿山甲和犰狳:各有各的家
在N年前的生物學分類中,穿山甲和犰狳確實一起在貧齒目裡呆過。
不過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後,動物學家們果斷結束了穿山甲與犰狳兩個家族之間的曖昧關係,讓它們在分類表裡回了各自的家。
世界上一共有8種穿山甲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溫暖地區,它們一起自立門戶組成了哺乳動物綱中的鱗甲目。
穿山甲在地球上並沒有近親,馬、蝙蝠這些傢伙勉強算是穿山甲的遠親。
▲這隻幼小的馬來穿山甲來自東南亞叢林,它是哺乳動物綱鱗甲目中的一員
一共有21種犰狳遊蕩在美洲大地,它們的近鄰兼近親還有食蟻獸和樹懶這兩幫奇葩,它們三個家族一起構成了哺乳動物裡相對原始的貧齒目。
顧名思義,貧齒目動物的牙口都很成問題,食蟻獸們都是「無齒」之徒,犰狳滿口缺乏牙釉質的小牙也相當不給力。
▲九帶犰狳是最常見的犰狳種類之一,因為身體中部的九列橫帶甲片而得名
穿山甲和犰狳:鱗甲VS板甲
儘管穿山甲和犰狳不是一家子,它們卻選擇了類似的演化道路,有趣的趨同演化使得它們具備了相像的外觀。
不過只要有機會認真比較一下,我們不難發現穿山甲和犰狳之間存在著不少區別。
穿山甲全身的曲線相當平滑,一身甲冑由皮膚上無數片堅固的鱗片組合而成。
古代國人因此把穿山甲和魚類相提並論,給它們起了諸如「鯪鯉」、「石鯪魚」等等古怪的外號。
這一身魚鱗甲既非常堅固,又能保證穿山甲的自由活動,它們甚至能夠爬上大樹掠奪白蟻巢。
大部分犰狳擁有一對豎起的尖耳朵和細細的尾巴,畫風頗像一隻身穿盔甲的大老鼠,它們因此也被一些人稱為鎧鼠。
犰狳的鎧甲結構與穿山甲完全不同,它們的身體、頭部乃至四肢都覆蓋著大塊的骨板與鱗板。
這些大塊的板甲幾乎沒法彎曲,好在犰狳身體中部有幾列可以活動的橫帶甲片,所以它們也能蜷縮成一個圓球。
▲上圖:穿山甲,下圖:犰狳
穿山甲和犰狳:命運大不同
儘管都是哺乳動物家的披甲小武士,穿山甲和犰狳的命運卻天差地別。
犰狳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就是可以感染和攜帶麻風病分枝桿菌。
想想麻風病的可怕,所以極少有老饕敢對犰狳動歪腦筋。
而穿山甲不同,它在中國可是名列山珍之一的傳統美食。
一些腦洞大開的古代名醫,還將穿山甲高超的挖洞本領附會成「通」,並且把穿山甲的鱗片吹噓成通乳活血、打通經絡的神藥。
穿山甲因此長期慘遭大規模捕殺,所有種類的穿山甲早已成為各國法律和國際公約嚴格保護的瀕危物種。
然而,單薄的法律條文根本無法阻止人類的貪婪。
毫無節操的食客幾乎吃光了國內的穿山甲,他們貪婪的目光還投向了國外。近年來,我國執法機關查獲的走私穿山甲和鱗片經常數以噸計。
▲大量被查獲的走私穿山甲
它們的鱗甲無懼猛獸的侵襲,卻無法抵禦人類的貪慾。蝌蚪君再一次大聲呼籲:收起你們的手,管住你們的嘴,留住最後的穿山甲!
同時,蝌蚪君歡迎大家繼續批評指正,一起共同成長!
版權聲明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作者秦彧,蝌蚪君有改編。如欲轉載請聯繫授權,盜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