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奧運舞臺,棒球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維艱,而群眾基礎的薄弱、賽事轉播的缺位,則讓中國棒球的職業化之路困難重重
11月伊始,北京輪番迎來了體育盛宴:國安隊中超爭冠雖功敗垂成,卻收穫海量祝福;首鋼男籃和北汽男排開啟新賽季徵程,贏得大眾關注。相比之下,2日結束的2014CBL(中國棒球聯賽)關注者卻寥寥,主場奪冠的北京猛虎隊也只是獲得零星喝彩。
確實,4支球隊、16天的賽程、15場比賽,這樣的「職業聯賽」很難吸引觀眾的眼球。創立12年來,CBL還沒能搭起屬於自己的舞臺。為何同為集體球類運動,「三大球」那邊盛世狂歡,棒球卻是門可羅雀?
2005年,棒球被國際奧委會移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此,國際奧委會給出的解釋是,因為賽程重疊,全球最著名的棒球聯賽MLB(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球員不參加奧運會且MLB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拒不合作」的態度令人不滿。隨後,MLB聯合國際棒球總會於2006年舉辦了世界棒球經典賽作為「回應」。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儘管參加了至今為止的全部3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失去了奧運舞臺的中國棒球仍難逃無妄之災。2008年在北京完成了奧運會謝幕演出後,棒球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維艱,2012年,中國棒球聯賽終於因為贊助、關注的後繼乏力而宣告停擺。
失去奧運政策支持,是每一個小眾項目發展的夢魘。據報導,2013年棒球國家隊的經費曾降至奧運時期的1/4,全運會成為國內棒球專業隊維持生計的「救命稻草」。而群眾基礎的薄弱、賽事轉播的缺位,則讓中國棒球的職業化之路走入難覓出口的「魔比斯環」。儘管在項目管理中心和協會的主導下,社會力量在項目推廣、普及方面採取了諸多嘗試,但至今,除了在局部地區的部分校園,棒球運動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仍顯陌生。
或許,隨著國家政策對職業體育的傾斜、業界內外對「金牌思維」的反思以及MLB對中國市場的深入開發,這項運動終能撥開迷霧等來希望。最近的一個利好消息是,國際奧委會將在12月討論棒壘球重回奧運會的提案。
時隔兩年重啟的CBL這一次推出「為家而戰」的主題概念,一語雙關。「家(Home)」既指棒球場上勝負必爭的「本壘(Home Base)」,也象徵著棒球人的精神家園。或許還可以這樣理解,這顆逆風飛翔的「棒球」也在尋找「歸宿」。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