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在太陽系之中,關於小行星的事件還是真不少,而根據《新浪》在8月23日發布的一篇關於「一顆小行星將可能會在11月跟地球相撞」的消息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到底會不會撞擊地球?這顆小行星的威脅有多大?這些數據肯定是大家最為關心的,所以我們下面要重點來看看,當然對於小行星而言,其實進入我們「地球圈」也不是奇怪的事情,畢竟太空小行星太多了。
而在太陽系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小行星在移動之中,確實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宇航局(ESA)以及我國的小行星監測中心等都在每天探索與發現,所以大部分的小行星都是可以看到是否存在威脅,只有極少一部分小行星是「漏網之魚」,而如今我們介紹的這顆小行星就是提前所發現的。
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多大?影響大嗎?2020年真來?
來不來還不確定,只是說有概率,我們後面一起看。根據科學報告指出,這顆小行星名叫「2018 VP1」,意味著這顆小行星是在2年前發現的。而追蹤小行星的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可能在4700-260,000英裡之間。
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小行星進入我們大氣層的機率有1/240,所以確實有概率撞擊地球,這就是已經公布了的撞擊概率。同時也有報告指出了,2018V-P-1將於2020年11月2日左右接近地球大氣層,但是它與地球發生撞擊的概率非常小,只有0.41%。不過由於該小行星並不大,所以撞擊到我們地球也不用過於擔心。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2018 VP1」小行星的直徑約2米,所以進入大氣層之後基本上我們最多看到天上出現「火球」,研究人員的說法就是「如果它進入大氣層則就會形成一顆極其明亮的流星,然後分裂成微小的碎片。」而根據危險評估的數據來看,速率為-3.57,天文學家們認為小於-2的尺度值表示該事件不會對地球有任何可能的後果,所以我們不用擔心了。
這就是「2018 VP1」的整體情況,綜合情況來說無論是它在11月「撞不撞擊地球」,其實對地球的威脅都不大,小型的小行星基本上都會在大氣層被徹底分解,當然稍微大點的小行星如果被分解產生了隕石墜落地球,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個就要看當時小行星的狀況,這裡就不多說了。
那會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嗎?
這個還真說不準,因為我們無法完全保證所有的小行星都被監測到,而在這份科學報告指出,在已知的數據之中,有一顆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是最大的,直徑達到了4200英尺(約為1280米),預計將在861年後飛過地球,它仍舊有99.988%的機率跟我們的星球擦身而過。只不過很多人可能會說幾百年之後我們都看不到了,在後面可能人類已經想到了防禦小行星的辦法,確實也可以這樣說。
但是在《2019年行星防禦》會議上,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會目睹到小行星撞擊地球,但是這次可能撞擊的事件並沒有說與這顆小行星有關係,相當於是說了類似事件,當時也沒有說具體有多大的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並沒有明確說明。
但是在科學記錄之中,確實已經出現了小行星墜入大氣層對地球產生影響的數據,在2013年2月的時候,一顆小行星墜入大氣層,在烏拉爾山脈南部上空留下大約10公裡長的軌跡,這是一次非常罕見的事件,還有就是俄羅斯的車里雅賓斯克事件。
但是在這次事件之後,似乎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問題,那就是發生類似的事件可能會增多,所以我們必須執行「小行星防禦計劃」才行。
如何才能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
上面我們也說了,就是實施「小行星防禦計劃」,並且在2020年的時候也看到了該計劃的進程,那就是「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該任務主要是通過撞擊可能朝地球而來的小行星,改變其運行軌道,從而降低對地球的威脅,所以聽上去還是可以的,當然我們這裡需要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小行星的運行速度非常的快,能不能精準撞擊並且改變其軌道是關鍵。
所以在撞擊之前,一定要先進行分析和說明可能對地球造成小行星的情況,這樣才能確定出一定機率。按照「小行星防禦計劃」的情況來看, 該計劃將在2024年對一顆體積較小且不具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測試,這是用於行星防禦的小行星偏轉技術的首次演示。所以我們拭目以待結果吧。
而至於會不會成功,最快可能在2024年就知道結果了,如果成功了未來我們也不用擔心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了。如果失敗了,那也只能尋找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小行星的防禦。大家應該還記得,著名的科學家霍金在生前也提前了,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所以綜合情況來說我們不能對小行星「放鬆警惕」,改變的一切可能性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