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環太平洋地區「高功率雷射損傷與光學材料」相關科技領域科研人員的信息交流,提供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學術平臺,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美國國際光學工程協會(SPIE)聯合主辦,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邵建達研究員、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Christopher J. Stolz教授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Koji Sugioka教授的共同主持下,2011年11月6日至9日在上海嘉定召開了為期4天的2011第一屆「環太雷射損傷——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專題研討會(2011 Pacific-Rim Laser Damage - Optical Materials for High Power Lasers)。這是除在美國Boulder召開的SPIE雷射損傷──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年會(又名Boulder雷射損傷年會)之外,首次在亞太地區召開的雷射損傷專題SPIE國際會議。第一屆會議達到了預期目的,對促進環太平洋地區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的發展、加強相關研究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合作和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和廣泛的關注。為此,會議組織方和國際節目委員會成員普遍期望並約定把「環太雷射損傷──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發展成定期召開的專題研討會。
在此背景下,第二屆「環太雷射損傷——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專題研討會近期在上海嘉定如期舉行。
1、會議概況
第二屆「環太雷射損傷——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專題研討會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SPIE共同主辦,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協辦。主席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邵建達研究員,日本大阪大學Takahisa Jitsuno 教授和美國新墨西哥大學Wolfgang Rudolph教授共同擔任。
來自亞洲、北美、歐洲等地區11個國家的120餘位專家出席了本屆會議,其中30餘位專家來自境外。本屆會議共接受論文87篇,包括61篇口頭報告和26篇張貼報告。與第一屆會議的100餘位參會人數和來自8個國家的20餘位境外代表相比,本次會議均略有增長。會議圍繞紫外-紅外高功率雷射損傷,雷射切割和加工,缺陷、汙染、拋光和表面損傷,表徵技術和測量方法,高損傷閾值薄膜,非線性雷射晶體,雷射陶瓷,光學玻璃與光纖等8個議題展開。
受Boulder雷射損傷年會節目委員會的委託,邵建達研究員首先在開幕式上介紹了2012年9月23日至26日在美國Boulder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召開的SPIE雷射損傷——第44屆高功率雷射光學材料年會的概況。
本屆會議特邀了7個大會報告,包括:美國新墨西哥大學Wolfgang Rudolph教授的「介電材料中的飛秒至納秒雷射誘導損傷」;中國國防科技大學李聖怡教授的「先進光學加工在高功率雷射輻照光學元件中的應用」;日本大阪大學Takahisa Jitsuno教授的「雷射損傷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汙染對光學元件的影響」;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彭欽軍研究員的「高功率DUV雷射的先進應用與進展」;美國內布拉斯林肯大學Yong Feng Lu教授的「基於雷射的光譜學和光譜計量學」;法國菲涅爾研究所Nicolas Bonod 教授的「如何提升脈衝壓縮衍射光柵的損傷閾值和光譜寬度?」;俄羅斯科學院普通物理研究所Alexander A. Manenkov 教授的「光學材料雷射誘導損傷的機理機制:現有的理解程度與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