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俄羅斯境內北亞地區一片十萬年前就已存在的廣闊地帶,地球的最後一次冰河作用使得這片巨大的泥碳區域變為茫茫草場與森林。西伯利亞在地圖上的標識是這樣的: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在這片舉世無雙、緯線幾乎繞地球半圈的大地上,連綿無盡的森林將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吸入腹中,並對令人擔憂的溫室效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裡是瀕臨滅絕動物的最後陣地,它們以異乎尋常的天賦應對揮霍無度的嚴寒,同時在嚴寒的庇護下生生不息;這裡是萬物最甜蜜的搖籃,是神話中的神話,也是生死未卜的流放地……
從來沒有到過這裡的人,對於那一片廣闊的區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澤,有一種誤解,總是把它和雪域、嚴寒、空曠聯繫起來。其實西伯利亞有豐富的礦產物質資源和旅遊資源,隨著中俄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和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地區,這一地區也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去旅遊和貿易。
大薩彥嶺區域是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個縮影,在這裡可以看見連綿不斷的群山、沸騰壯觀的河流以及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還能遇見成吉思汗的後裔……無論是對於愛好大自然的遊客,還是對於那些熱心於考古發掘工作的旅行家,這裡都是天堂。
自然之迷
扎博維德尼克的生物圈
哈卡斯共和國Hakassia
大薩彥嶺之旅的起點是哈卡斯共和國。從首府阿巴坎延伸而出的道路,沿著西伯利亞廣闊的丘陵草原一路向前,翻過一座山後,哈卡斯的伊特庫爾湖「扎博維德尼克」全景映入眼帘。
扎博維德尼克(Zapovednik)是一個古老的俄語單詞,意思是動植物在這一地區受法律保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保護區。據說,哈卡斯共和國是普京總統最喜愛的垂釣地之一。我想是因為這裡有太多湖吧!整個哈卡斯共和國大約有500個湖,不過其中110個是鹹水湖。
伊特庫爾湖保護區建有遊客中心,這裡是觀鳥、研究草本植物和環保志願活動的樂園。在展示的有鶴﹑遊隼及鷹等野生鳥類的標本,以及錄有不同鳥叫聲的互動教學區。據自然保護區主管維克託涅泊穆尼亞琴介紹,整個保護區大約有一千多種鳥類,其中超過五百種都是珍稀鳥類。乘坐保護區的皮卡,穿過雜草叢生的野路,司機把我們一直送到保護區附近的一個山頂,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場從腳下延伸到地平線盡頭,遠山如溫柔的綠色波浪與天空中低矮的雲朵相遇,那確實是相機和語言都無法記錄的美妙。
伊特庫爾湖保護區不遠處的蓀杜基山脈,是考古學家最喜愛的地方。如果說太平洋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歷史已經夠久遠,那麼這裡的直立粗長巨石石雕比它們還早2000年。大約4000年前,居住在哈卡斯的一些部落在米努辛斯克谷地豎起了不少神秘的直立粗長巨石石雕,並在巖壁上刻下了眾多的象形文字(古代巖畫)。
這令人不禁想起類似的石柱雕刻,北美印第安人的圖騰崇拜石柱代表神話中的祖先,美拉尼西亞雕刻有人圖像的木柱和石柱代表現代人的祖先。而哈卡斯的石雕表現的居然都是婦女,它們被稱之為石婦,有石頭老嫗和石頭姑娘。關於這些巨石的用途,科學家們至今都還在爭論著。長期以來有人認為,既然絕大部分石雕都立在墓地,說明它們只是普通的墓石而已。可後來發現,石雕和墳場分屬不同的歷史時期,而且有些石雕是晚些時候才搬到墳場上去的。這些直立巨石最初很可能就是祭祀設施。人們怕它們,想討它們的好,千方百計想求得它們的保護,將它們奉若神明。儘管幾千年來經過風雨和時間的剝蝕,一直到了19世紀,當地居民還是對它們既害怕又敬仰。人們稱這些石頭為神像,向它們敬獻供品。
藝術之迷
黃金主斯基泰人
圖瓦共和國Tuva
傍晚時分,汽車越過邊境線,進入到圖瓦共和國的那一刻起,窗外的景致改變了,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星球或者另一個時代——這裡毫無人類文明涉足過的痕跡,數百公裡的草原和高山流露出粗獷的美麗。
為了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住在了葉尼塞河畔的氈房裡。幾千年前,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就創造了氈房。遠在西漢時,遠嫁至烏孫的細君公主就說其生活是「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穹廬指的大抵就是這種用杆子、樹皮和皮革搭建傳統的馴鹿皮圓頂帳篷。而圖瓦的傳統食物也是以肉和牛奶為主。當地人把牛奶稱為ak chem(意為白色食物),可以保護他們免受邪惡力量的侵害,在餐前,主人也會祝福客人「生活像牛奶一樣」。
晚飯之後已近午夜,主人請來的呼麥歌手仍然等在氈房外的篝火旁。你可曾聽過這樣的人聲?從一條喉管,同時伸出兩條聲線,不同的音高與音色,一條和著另一條,永遠超出你意料的「旋律」,赤裸裸的自然之聲。這就是呼麥。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原意指「喉嚨」。這種神奇的唱法可追溯到大約2300年前,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說起喉音演唱,所有的傳統圖瓦歌手都會給你一個很詩意的說法:它是「土地的聲音」,從廣袤的蒙古泰加平原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的上遊流域,世代綿延。他們說,呼麥是圖瓦人的面孔與身份,是土地的共鳴,是空氣的呼吸,是空間的感覺,是與土地緊緊捆在一起的聲音。當呼麥的高音區和馬頭琴漫長憂傷的旋律交織在一起,人真的好像在和土地、空氣共鳴,整個空間都飄著泛音,像是一個很自然的和聲。細細地聆聽,領會那裡的空間,那裡的色彩,還有那份草原上的獨有風韻。
位於蒙古北面,方圓166000平方公裡廣布草場和雪峰的圖瓦共和國,還是歷史上最早、最強大的一支遊牧文化——斯基泰人的搖籃。斯基泰人屬於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之遊牧民族,自公元前1000年以來就居住在中亞細亞遼闊的草原上,在基督福音到來之前,他們的文化向西發展到南俄平原和烏克蘭,甚至一度進入德意志。黃金對草原民族有著特殊的意義。草原民族對太陽充滿了狂熱的崇拜,在他們看來,只有太陽才能給人類帶來光明,而黃金與太陽一樣,都散發有相似的神秘光芒與色彩。因而他們相信,閃爍著灼灼光芒的黃金就是太陽的化身,擁有了黃金就擁有了太陽,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財富。整個歐亞草原的斯基泰藝術風格較為一致,即通過鍛、鑄、鑲壓、刻等多種手法,用金、銀、銅等材料創造出生動的淺浮雕動物造型,其中最常見的有獅、虎、馴鹿、馬、麋、食肉鳥等,統稱為「動物紋」或「野獸紋」。
通過科學發掘未經盜掘的大型墓葬要數2000年俄羅斯與德國聯合考察隊在圖瓦共和國烏尤克盆地國王谷發掘的阿爾贊2號墳冢。阿爾贊2號墳冢絕對年代在公元前7世紀,其主槨室內埋葬貴族夫婦二人,出土金器5700多件,總重20公斤,數量驚人。金器上裝飾豐富的動物紋圖案被稱為「斯基泰動物紋百科全書」。
而「百科全書」的一部分,現在正在位於圖瓦首府克孜勒的國家博物館裡進行展示。那些崇尚金色格調,馳騁在古西伯利亞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幾乎很難說他們是毫無藝術品味的蠻族。
在這片群山環抱的斯基泰塋域中,層巒起伏的綿亙著其它眾多的陵冢。當地人稱那裡為「沙皇谷」,好像每座陵墓都有王族長眠其中。幾乎所有的積石冢都是堆土而成的,有時用一塊石頭加以修飾。現在,仍然有科考隊正在進行著挖掘和整理。
時空之迷
舒申斯克凝固的歷史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Krasnoyarsk region
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區被稱為西伯利亞的心臟地帶。這裡有著大自然最原生態的美麗、廣袤的土地蘊含著豐富的地下資源,原住民族泰梅爾人獨一無二的文化。幾乎凝固的生活節奏,讓人們可以盡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享受那安寧的世界。
邊疆區北部的埃文斯基地區便是人們所熟知的「通古斯宇宙現象」的發源地。1908年6月30日一個來自太空的巨大火球從石泉通古斯卡河上空飛過,火球發出令人恐懼的隆隆雷聲。巨大的爆炸摧毀了方圓2000平方公裡的原始森林,爆炸的威力相當於1200萬至4000萬噸級當量(核彈爆炸力計量單位),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如今在那裡已經興修了國立「通古斯自然保護區」,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來這隕石墜落之地探幽,關於這一現象特徵的表述大約已經有近120個版本,但至今無一例得到科學證實。難道真的是外星人給我們留下的謎題?
斯託爾貝自然保護區(Stolby)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這座西伯利亞城市的魅力所在。俄語中,斯託爾貝的意思是形狀各異的石柱和巖石。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登山遊覽,時間會過的很快。
邊疆南部旅行開始於「列寧的流放地」舒申斯克村。負責任地說,這是我參觀過最好的故居博物館,整個村子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895年,列寧被流放到舒申斯克,他在此開始使用「列寧」這一化名寫作。舒申斯克是西伯利亞氣候最好的地方之一,有點像我們說的北國江南。在這裡,列寧的生活非常「滋潤」。除了家人給他寄錢外,沙皇政府還給每個流放者每月8個盧布的津貼,列寧根本不用從事伐木或者背纖這些被革命史學典型化了的囚徒的苦役。他寫信描繪自己在這裡的生活是:「除了打獵、釣魚,就是遊泳,大部分時間花在散步上」,「住房和夥食令人滿意」,還常常曬日光浴。列寧還與他終身的革命同志克魯普斯卡婭在舒申斯克村的教堂裡結了婚。他甚至把自己的流放地和家人在瑞士的度假勝地斯匹茲相媲美。在這裡,他可以閱讀政治書籍和雜誌,和其他革命者自由來往,討論將來如何推翻沙皇制度,並完成了《俄羅斯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
現在,佔地面積超過6公頃的「舒申斯克歷史民族文物保護區博物館」已經成為俄羅斯聯邦國家級歷史遺產,其陳列品放置在29個莊園的200個院落的博物館中。列寧在此流放時所居住過的屋子和眾多的個人物品都得以修復並保留至今,全面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的氛圍。
葉尼塞河是靜靜的,薩彥嶺是肅穆的,這種靜靜的狀態,像極了俄羅斯民族的性格。
本文來自《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