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0世紀後,人類的科技出現了井噴式的大爆發,相對論的發表,量子力學的誕生,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都讓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其中最具歷史性的時刻還要數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航天爭霸,蘇聯的加加林進入太空和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都象徵著人類已把探索目標瞄準了宇宙。
美蘇的航天爭霸轟轟烈烈,許多課本書籍都有提及,但對地底探索的報導就少了很多。地球內部有生命體嗎?地底的溫度有多高?地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在當時都是未解之謎,為了解決這些疑惑,美國首先對地底展開了探索。
時間1956年,代號「莫霍面鑽探計劃」
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美國計劃穿透平均厚度17千米的地殼,到達莫霍面採取巖石樣本,為地球的資料作補充。但考慮到海洋的地殼比陸地要薄很多,平均只有6到7千米,所以美國計劃花費3億美元,用庫斯勒號鑽探船在瓜德羅普島附近海域打洞。
第一階段的實驗性鑽探獲得成功,收穫了海洋地殼183米深的巖石樣本,但也發現鑽探難度遠超想像。用當時一位地質學家的話來說,相當於站在高樓上拿著一根又細又長的乾麵條,朝著底下的柏油馬路鑽孔,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遠不止3億美金。必須向美國眾議院申請更多資金才行,但由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申請沒有通過,1966年莫霍計劃因此擱淺。
見到美國失敗,蘇聯就對地底探索展開了猛烈的攻勢。
1970年,代號「地球望遠鏡計劃」
蘇聯挑選了上千名科研人員秘密集結在科拉半島上,進行地質鑽探,每一位科研人員的月薪達到了大學教授一年的薪水,並且附送一套房,可以看出蘇聯為了超越美國下了血本。
從理論上說,地底鑽探本身並不算是複雜的工作,也不需要航天那樣的高科技,需要的只是一臺旋轉轉機,一根非常牢固的鑽杆,一個非常堅硬的鑽頭,將這三者安裝在一起向地底挖掘即可。
但看似簡單的工作,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無法克服的障礙。
在穿越7000米內的花崗巖層時,經常會遇到鑽杆斷裂卡在孔中的事件,許多位置的鑽井就曾因為無法取出鑽杆,導致工作人員幾年的努力白費;隨著鑽孔深度的增加,鑽頭磨損太厲害,沒用幾下就報廢了,需要從將近1萬米的深度升上來,換好再下降繼續鑽,這一來一回就需要7,8個小時,工作人員幾乎每天都在重複這樣無價值的體力勞動。
深度越深地質結構就越牢固,地底的溫度也越高,按照地溫梯度,平均每百米深度溫度升高3攝氏度計算,地底1萬米的深度將近300攝氏度左右。在這個溫度下鑽頭還會摩擦生熱產生高溫,很難和堅硬的巖石層抗衡,換一個鑽頭的成本都需要上萬美元,成本實在難以估量。
因為鑽探項目實在太困難,耗費的資金又高,沒有重大發現也沒有經濟效益,所以1994年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孔徹底停止,最後鑽孔深度定格在了12262米。(鐵蓋上的數字寫錯了)。
這一深度和地球半徑6378千米相比,只佔到了0.19%。
蘇聯在鑽探過程中發現的東西少之又少。
1.此前科學家發現地震波在地底7公裡位置速度突然變化,認為地底7公裡存在花崗巖-玄武巖的過渡層,但觀察後發現不存在;2.鑽孔的泥漿中意外地冒出大量的氫氣;3.發現了富含黃金的巖石層,黃金含量達到了每噸80克,超過每噸4克的商業開採最低標準,但可惜這個深度在9000多米的位置,根本無法開採,或許地球上黃金的真實儲量遠超人類預計;4.在6公裡深度發現了微生物的化石樣本,除此以外並無特殊發現。
網絡上傳言聽到洞內傳來哀嚎聲和看到怪物爬出來,完全是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