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這麼多年的CPU頻率 到底是什麼?-CPU,處理器,頻率, ——快科技...

2021-01-17 快科技

本文經超能網授權轉載,其它媒體轉載請經超能網同意

在日常裝機中,大家挑選CPU處理器的時候,無非是先看看這塊CPU有多少個物理核心,是否支持超線程技術,以intel為例就決定了你選擇i7、i5還是i3系列;再細分一些就需要考慮CPU的頻率高低問題,這個就直接決定選購的具體型號。

那麼我們平常總會說這款intel Core i3-8350k默頻是4GHz,這個AMD銳龍3 1300X默頻為3.5GHz,那麼這個CPU頻率真的就是CPU的運行速度了嗎?它是由什麼來決定呢?

Intel、AMD在發布新CPU的時候總會公布其的基礎頻率,其實這個頻率多少多少GHz,其實指的是CPU內部的數字時鐘信號頻率,又稱為時鐘頻率,因此它並不能代表CPU的真實性能水平,4GHz的CPU不一定就比3GHz的強,至少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時鐘頻率的高低確實關係到一個CPU的運算速度,頻率越高意味著運算的速度越快?那麼4GHz頻率是有多快呢?

頻率的概念

在CPU這個複雜的數字系統中,為了確保內部所有硬體單元能夠協同快速工作,CPU架構工程師們往往會設計一套時鐘信號與系統同步進行操作。時鐘信號是由一系列的脈衝信號構成,並且總是按一定電壓幅度、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方波信號,它周期性地在0與1之間往復變化。如下圖所示。

在第一脈衝和第二個脈衝之間的時間間隔稱之為周期,它的單位是秒(s)。但單位時間1s內所產生的脈衝個數稱之為頻率,頻率的最基本計量單位就是赫茲Hz。

時鐘頻率(f)與周期(T)兩者互為倒數:f=1/T

這個公式表明的就是頻率表示時鐘在1秒鐘內重複的次數,而目前的CPU普遍已經處於GHz級,也就是說每秒鐘產生10億個脈衝信號。

CPU處理器主頻

以Intel Core i3-8350k為例,它的默頻是4GHz,意味著它內部時鐘頻率為4GHz,一秒鐘可以產生40億個脈衝信號,換句話說每一個脈衝信號僅僅用時0.25ns(時鐘周期)。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時鐘,可以想像到CPU內部結構是多麼精妙,可以處理如此之短的信號,整套系統協同有序地運行,所以才會說CPU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科技水平進步。

時鐘周期作為CPU操作的最小時間單位,內部的所有操作都是以這個時鐘周期作為基準。一般來說CPU都是以時鐘脈衝的上升沿作為執行指令的基準,頻率越高,CPU執行的指令數越多,工作速度越快。

那麼CPU頻率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其實這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決定這個頻率是一個系統學的東西,影響到頻率高度的因素非常之多,諸如CPU的架構、流水線設計、內部寄存器設計、支持的指令甚至是功耗、溫度這些物理因素,所以說CPU出廠頻率就是綜合多種考慮,以木桶效應下的最小值作為CPU的最高頻率。

那我們現在的CPU主頻為什麼會變呢?

而擁有Turbo Boost技術的CPU每一個核心都有自己的PLL(Phase Locked Loop,鎖相環)電路,這樣每個核心的電壓和頻率都可以獨立控制,為此Intel專門在CPU內部設計了PCU(Power Control Unit,功耗控制)單元,PCU會以1ms(每秒1000次)的速度實時監測這四個核心的溫度、電流及功耗等參數,因此又有Turbo Boost頻率可以根據負載需要調整CPU的頻率。同時由於參與到運算的核心數越多,控制起來就更為複雜,所以一般核心數目越多,能達到最高頻率越低。

外頻

CPU在誕生後不久,各大CPU巨頭為了追求高性能,開啟了頻率大戰(有沒有效果這個我們先不提),但是這樣一來,CPU雖然跑得更換了(主頻更高),但是外部的主板晶片組、內存、外部接口(PCIe、Sata)可還是處於舊有標準,而且這些設備的運行頻率早就固定下來了,並且遠低於CPU工作頻率。

這樣一來CPU就無法很好與之交流,Intel就機智地提出了倍頻的概念(下面講述),並且提出了影響至今的一個CPU主頻計算公式:主頻=外頻 X 倍頻,外頻的提出可以讓主板外部的設備工作在較低的頻率下,並且還能正確地CPU進行交流。

但總是有很多網友將前端總線頻率和外頻混為一談,其實他們不太一樣。在以前有北橋的時代,前端總線是CPU總線接口單元和北橋晶片之間的數據交換通道,曾經在AMD雷鳥系列、Intel奔騰 4處理器以前,前端總線與外頻是一致的,但後來有了四倍數據傳輸率技術或者是八倍數據傳輸率技術,前端總線頻率就極大地提高了。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處理器的頻率是2GHz,外頻為100MHz,使用四倍數據傳輸率技術時,前端總線頻率就變成400MHz;如果是八倍,那麼就是800MHz。前端總線頻率越大, 代表著CPU與北橋晶片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 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


目前處理器的默認外頻基本上都是100MHz

倍頻

目前的CPU設計的外頻都相當低,只有100MHz,CPU要獲得更快運算速度,我們就需要獲得一個超高速的頻率來支撐更快運算速度。而CPU通常就是在內部設計有一個鎖相環頻率發生器,對於輸入的時鐘信號進行分頻處理,按照一定比例提高輸入的外頻頻率,從而得到CPU的實際工作頻率,這個比例就稱之為倍頻係數(簡稱倍頻)。

利用倍頻技術, 較為完美地解決了CPU和內存等數據中轉站的異步運行問題。為CPU後來向更高頻率方向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超頻

超頻作為經久不衰的話題,一直都是PC DIY界中的常青樹,一般是指強迫設備運行在高於其默認頻率的主頻以獲得更高的性能,諸如CPU、顯卡、內存等都可以超頻, 其中以CPU為最為流行,可以在最大程度壓榨CPU的性能,提高產品的性價比。而Intel、AMD一直將CPU可超頻作為一大賣點宣傳,那麼我們超頻超的是哪個頻率?

根據CPU主頻計算公式:主頻=外頻 X 倍頻,我們無非就是超外頻、倍頻。

其實在不同時代,超得的是不同的頻。在Pentium MMX時,Intel為了讓CPU穩定工作,在主板BIOS中鎖定了倍頻, 不能隨意更改倍頻,那時候的我們只能從提高外頻著手,一些舊式主板可通過設置主板上的跳線來變更計算機系統的外頻(還記得跳線怎麼插嗎?),而在後期的主板BIOS中一般都會有SoftMenu技術,我們只需要在BIOS界面中動動手指頭,調整外頻頻率就可以順利提高CPU的主頻。

而現在大家為了創造更高的主頻,一般都是選擇超倍頻,因為超倍頻提升幅度遠比外頻要高,而且來得容易。同樣只需要在主板BIOS上調整倍頻即可,目前很多主板都自帶一鍵超頻功能,主板廠商都BIOS中幫你調整好超頻參數,只需要一鍵點擊皆可以超倍頻。

在相同的外頻下, 倍頻越高 CPU的主頻也越高。但實際上,CPU倍頻太高了,但是CPU與系統其他設備傳輸速度還是一樣,之間的數據交換有限,造成了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 從系統中得到的數 據的極限速度不能滿足 CPU運算的速度。因此有時候為了滿足外部傳輸需求,我們要適當超外頻。

需要注意的是,超頻會導致CPU發熱量遠大於正常工作溫度,甚至是降低 CPU性能、壽命(縮缸)或造成系統的不穩定(藍屏)。

降低 CPU 壽命是因為超頻產生的高溫會導致「電子遷移」現象, 而「電子遷移」現象會損壞CPU內部精密設計的電晶體,所以一定要必須做好CPU的散熱工作,液氮超頻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但有時候CPU體質不佳(內部電晶體在製造的時候存在某些缺陷、瑕疵),導致超頻困難,需要對CPU核心施加更高的工作電壓,以我們拿到的地雷級intel Core i3-8350K為例,為了上5GHz頻率,電壓已經加到1.5V(默認1.34V),而之前的Core i7-7700K分分鐘上5GHz。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CPU頻率基本還停留在4GH平臺呢?

CPU處理器中有一條金科玉律,那就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它闡述了電晶體數目與性能提升的關係,之於它究竟是還活著,還是像死了般活著還很難說。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另一條不太出名的定律——登納德縮放比例(Dennard Scaling)。

1974年內存之父羅伯特登納德在其論文中表示,電晶體面積的縮小使得其所消耗的電壓以及電流會以差不多相同的比例縮小,這個就是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這個和CPU頻率提升有半毛錢關係嗎?

確實密切相關。我們先了解電晶體功耗是如何計算的,靜態功耗的就是常規的電壓乘以電流,W=V x I。而電晶體在做 1和 0的相互轉換時會根據轉換頻率的高低產生動態功耗,W=V2 x F。顯然,頻率越高,功耗就越大,但我們在此後的30年都沒有放棄做頻率更高的CPU呢?

答案是以為我們的半導體工藝一直在進步,目前甚至已經做到了10nm,7nm量產在即。根據登納德縮放比例,工藝的提升,可以讓電晶體們做的更小,導通電壓更低,顯然就彌補了頻率提升帶來功耗增加問題。但是我們的工藝並不是無休止境地提升,很快就會進入了一個長期的技術平臺期,7nm以後路將會十分艱辛。

而且電晶體尺寸縮小以後,靜態功耗不減反增,帶來了很大的熱能轉換,加之電晶體之間的積熱十分嚴重,讓CPU散熱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散熱做不好,CPU壽命大大下降,而且目前普遍存在的動態頻率技術,過熱會讓CPU處於最低工作頻率,高頻只是個裝飾、是個笑話。

單純提高CPU時鐘頻率因為隨之而來的散熱問題而變得不再現實,畢竟我們不會無時無刻地使用液氮為CPU降溫,所以Intel、AMD都很識趣地停止了高頻晶片的研發,轉而向低頻多核的架構開始研究。


極限超頻一般都是需要液氮、液氦來輔助散熱

也因此我們目前才會看到多核CPU的大爆發,這是提升性能更好的方法。

相關焦點

  • 講了這麼多年的CPU頻率 到底是什麼?
    那麼我們平常總會說這款intel Core i3-8350k默頻是4GHz,這個AMD銳龍3 1300X默頻為3.5GHz,那麼這個CPU頻率真的就是CPU的運行速度了嗎?它是由什麼來決定呢?一般來說CPU都是以時鐘脈衝的上升沿作為執行指令的基準,頻率越高,CPU執行的指令數越多,工作速度越快。那麼CPU頻率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 頻率是什麼意思?CPU、顯卡、內存、顯示器頻率知識詳解!
    導語: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身邊的硬體愛好者們提到頻率一詞,有什麼CPU,內存,顯示器等一些看起好很專業的詞彙,那麼這些所謂頻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將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詞彙的具體含義,如下。提到了處理器,那我們就從處理器開始講吧。處理器的頻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PU主頻,而且是主頻越高越好,一款處理器的強弱,往往從主頻就能看出個大致。一般處理器的主頻都在3.5HZ左右,大致也是這個範圍內的主頻足夠我們的各種任務需求,如果高於這個主頻的話,比如3.8ghz的主頻就屬於高主頻了,反之,低於這個主頻數值的就是屬於低主頻,自然其在性能上也就會弱化很多。
  • CPU溫度多少正常 80度合理嗎?每日一答
    很多玩電腦的同學都知道,CPU的發熱量很大,如果不散熱的話,很容易造成不可預期的後果,不過到底CPU溫度多少才是正常的呢?這個問題可能大多數人心裡都沒具體的數字。  其實每一款處理器的安全溫度都不盡相同,有的可能會略高一些,還有的可能會低一些,Intel官方會提供一個叫做T-JUNCTION的參數,官方解釋是「結點溫度是處理器裸晶片的最高容許溫度」。
  • 顯卡的核心頻率,時鐘周期,DDR,超頻到底是什麼意思?
    畢竟像《刺客信條奧德賽》那樣吃cpu的奇葩遊戲還是很少的。目前市面大多的遊戲主要的還是依賴電腦的顯卡。所以今天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電腦顯卡中的重要指標!首先給大家常說一下顯卡的核心頻率,也就是顯卡晶片的工作頻率。說起晶片就不得不提布爾代數了。布爾代數是一個用於集合運算和邏輯運算的公式。如果把計算機擬人化的話,那麼其本質就是一堆開關,而靈魂就是布爾代數了。
  • 同樣是提升CPU頻率,睿頻跟超頻有什麼區別呢?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注意到沒有,現在很多處理器公布參數的時候除了有基準頻率以外,還會多出來一個頻率那就是睿頻,睿頻的數值都會比基本頻率要高出一點,比如英特爾的酷睿i9 9900k,它的基本頻率是3.6 GHz,而它的睿頻達到5.0 GHz,很多人可能對基本頻率非常熟悉,那麼睿頻到底是什麼呢
  • Haswell再戰三年 i7-4770K京東報價2149_Intel 酷睿i7 4770K_CPU...
    三級高速緩存容量高達8MB,處理器內集成豐富的多媒體指令集,對主流的多媒體應用提供較好的支持。由於採用了最新的製作工藝,也將為玩家帶來更低的功耗和發熱,讓系統運行更加持續、穩定。同時,處理器自帶最新的HD 4600核心顯卡,能夠為用戶處理大量日常工作。
  • 知道處理器後面的字母都分別代表什麼嗎,這下懂了
    許多小夥伴在挑選電腦的時候了解了電腦的處理器,內存,硬碟,顯卡,甚至主板五大件,我們都知道每個部件都是有其他參數的,例如內存的頻率代數,顯卡的顯寸位寬等,那麼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處理器後面的各字母究竟代表著什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常見的幾種處理器後綴。
  • 大師教你如何製作一個簡單的16位CPU
    什麼是單周期CPU,什麼是多周期CPU,什麼是RISC,什麼是CISC首先大家得有時鐘的概念:這個問題不好解釋啊。。。。。。上面那段如果沒聽懂也沒關係~~~反正就是告訴你,實際的時鐘信號測出來肯定沒這麼標準。而cpu的工作頻率,是外頻與倍頻的積(cpu究竟怎麼算頻率,其實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呵呵),因為cpu是通過外部的晶振產生一個時鐘信號,然後再通過內部的電路(鎖相環),倍頻至需要的頻率。當然,有人問,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
  • CPU頻率對遊戲幀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前不久有人進行了一項獨特的測試,測試中選用了酷睿i7 Extreme 965這款處理器,並且通過降頻和超頻,使其分別運行在從1.392GHz到4.0GHz之間的19個頻率上,考察了不同的CPU頻率對於遊戲幀數造成的影響。測試結果中橫坐標為CPU頻率(單位MHz),縱坐標為3Dmark得分/遊戲幀數。
  • 一分鐘了解CPU性能:AMD速龍X4 860K
    AMD速龍X4 860K這款處理器採用四核心四線程設計,默認主頻3.7GHz,最大可智能超頻至4.0GHz。同時該處理器採用不鎖頻設計,支持用戶對其超頻,以便進一步提昇平臺整體性能。目前這款產品的電商報價為399元。
  • Intel 酷睿i7 4790K CPU特價為1999元
    Intel 酷睿i7 4770K(盒)適用類型臺式機CPU系列酷睿i7包裝形式盒裝CPU主頻3.5GHz最大睿頻3.9GHz外頻100MHz倍頻39倍不鎖頻可不鎖頻總線類型DMI2總線總線頻率5.0GT/s插槽類型LGA 1150針腳數目1150pin核心代號HaswellCPU架構Haswell核心數量四核心線程數八線程製作工藝22納米熱設計功耗(TDP)84W三級緩存8MB指令集SSE
  • SQL Server2008引擎組件和CPU性能監控
    關係引擎(Relational Engine)  關係引擎又成為查詢處理器,包括用來確定某個查詢所要做的操作及進行這些操作最佳方式的SQL Server組件。同時關係引擎也負責向存儲引擎請求數據時查詢的執行,並處理返回的結果。
  • 電腦CPU散熱不好?原來是導熱矽脂沒有塗好
    導熱矽脂也被稱為導熱膏或散熱膏等,可以應用於cpu與散熱器之間熱量傳輸的紐帶,具有導熱介質、增大接觸面積、緩衝震動、填充散熱等應用作用,但是使用導熱矽脂要想達到最佳使用效果,關鍵是要掌握產品的操作規範及要求,現在施奈仕就和大家介紹下CPU導熱矽脂怎麼使用更好。
  • 旗艦級CPU 酷睿i7-4790京東售價2119元
    Intel 酷睿i7-4790是一款性能強大的處理器,雖然是上一代架構鎖頻設計,可由於其配備了和i7-4790K一樣的四核心八線程,默認主頻3.6GHz最大睿頻達4.0GHz,不用超頻就可滿足高端用戶的需求。目前該處理器的京東商城第三方報價為2119元,感興趣的用戶可以看看。
  • cpu性能超過驍龍875?
    現在三星的獵戶座2100晶片曝光了,當然這會是今年三星的三星旗艦晶片,性能看起來還是不錯的,應該有希望和驍龍875爭奪一個最強安卓cpu的晶片!這個晶片使用了X1大核,當然驍龍875應該也會使用這個大核,1+3+4三叢集架構的組合,超大核心的主頻可能是在2.9g赫茲,比驍龍875現在曝光的2.84g赫茲頻率還是高一點的,可能會是定製版的核心?
  • 變色材料應用於CPU溫度警示解決方案
    主要從事與IT行業或者經常與電腦接觸的人大多數都知道CPU是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是電腦最核心的硬體。只要電腦開機,CPU就時刻工作著,這樣溫度上升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是,如果升溫過快,就不是正常現象了。
  • 電腦CPU到達物理極限,這是國產晶片追趕的好時機
    就拿電腦cpu來說吧,現在市場上最主流的兩個cpu品牌就是英特爾和amd,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這兩個品牌壟斷了全球電腦的cpu市場。但是我們國內的晶片企業這些年也從未停止發展,比如說我們的龍芯、申威等企業,龍芯的cpu已經用在了北鬥導航衛星之上,而大名鼎鼎的超算設備神威太湖之光使用的就是申威的晶片。
  • 寧波英特爾I7-8700K處理器僅售2560元
    14nm工藝,接口為LGA 1151需要搭配Z370主板,處理器採用六核心十二線程設計,主頻為3.7GHZ,可動態超頻到4.7GHz,玩家可以輕鬆超頻至5GHz,性能強悍。 Coffee Lake插槽類型LGA 1151包裝形式盒裝CPU主頻3.7GHz動態加速頻率
  • 核心數與頻率誰更重要?高頻率與多核心不可兼得嗎?
    顯然可以,單核cpu存在多線程,但傳統單核單線程處理器並不在同一時刻運行這些線程 每個線程就緒後都會等待調度器分配cpu給線程 可能過一會又把cpu分配給另一個線程,實際單一時刻永遠只會單線程在跑,這就是單核處理器的並發執行多線程的概念,而之後,處理器加入的同步多線程技術使得一個CPU內核一旦某個線程出現阻塞,便可立即在單個時鐘周期的開銷下調度到另一個線程,並利用其固有的指令隊列,緩衝區資源來利用閒置執行資源進行並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