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冬的一個早晨我路過森林公園內的一座潮塘江橋,無意間發現欄杆上有數隻很小的鳥,當連忙舉相機時,便迅速飛躍到旁邊的行道樹上,其動作之快,根本是始料不及的。不過當快步移至它所跳躍的樹邊不遠處時,還是很任性地拍攝到了。
這次無論是拍攝的時段、角度、位置及當時該小鳥的「配合」程度,都是非常理想的。
10天後路過此橋時,我事先以一種「守株待兔」的心態進入偵察狀態,果真見欄杆上又在跳躍時,急忙用相機來了一下遠距離的「點射」,從而也拍到了這一小鳥不在樹上的畫面。
它叫「大山雀」。
識別這種鳥非常容易:整個頭呈黑色,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於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體色暗淡,缺少光澤,腹部黑色縱紋較細。
我發現這種小鳥平日還是比較張揚的,特別是在春夏秋的季節裡,總是會「一路跳躍一路歌」,整天「吇吇嘿、吇吇黑黑」地叫個不停,但鳥的個子太小而一般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罷了。
大山雀是一種中小型的鳥類,其體長還要略小於我們每日能在家門口所見到的麻雀。既然如此之小,卻為何要冠以一個「大」字?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經觀察,這種鳥棲息於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通常有數隻一起作伴,我們只要發現其中一隻,那麼可以肯定周邊還會有第二隻、第三隻。它的個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就是在飛行時也會發出鳴叫聲,並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是很高,但速度很快,大有讓人應接不暇的感覺。
據有關資料介紹:大山雀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螞蟻、蜂、松毛蟲、螽斯等昆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大山雀很健食。有人作過統計,它每晝夜吃的昆蟲數量約等於自身的體重。
大山雀在樹上啄蟲時是很專心致志的,這在我所拍攝到的許多圖片可以作證。
大山雀捕蟲的技術非常高明,每天總是忙碌地在果樹間竄來飛去,細心地執行「搜索」任務。它有時在樹枝上攀來爬去,進行尋覓昆蟲;有時緊貼在樹幹上,搜尋細小的蟲卵;有時乾脆來個倒掛動作,由下而上進行窺視。所以,不論昆蟲偽裝得如何巧妙、隱蔽得如何深,總逃不出這個「搜索兵」的眼睛,結果還是一條一條被它尋出來吃掉,連躲在樹枝隙縫中的,包裹在厚繭裡的也不能倖免。
我最早拍攝到並知道它叫大山雀,是在2016年7月16日傍晚的自家門外。那天聽到有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時,我好奇地提上相機走了出去,只見電線上有數隻小鳥在嬉鬧,而且還滯留了好長一會,能讓我有足夠時間來定格它們的精彩。
事後我在看圖像時發現,這裡面有兩種小鳥:一是麻雀的幼鳥,完全可以肯定;但另一種鳥名一時叫不出來,於是通過網絡向中國《鳥網》的老師請教,答覆是:大山雀的幼鳥。
鳥類的繁殖期通常在5至8月間。我這次拍攝到的大山雀幼鳥是在7月份,這在時間上是吻合的。而且有許多鳥的成鳥、亞成鳥和幼鳥,其外觀是有明顯區別的,這也是我們平時認知鳥類時,帶來很大難度的一個原因。
當然後來就已清楚了:「幼鳥羽色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較淺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澤,喉部黑斑較小,腹無黑色縱紋或黑色縱紋不明顯,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黃綠色。」
所有鳥類,從自身的活動區域來看,分有留鳥、候鳥、旅鳥等幾大類。大山雀在中國各地均為留鳥,只有一部分,在秋冬季也只作小範圍內的遊蕩。
所謂留鳥是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
從第一次拍到大山雀幼鳥的三年半時間內,自己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拍攝到了覺得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圖片。對此我查證了一下所拍攝到的月份,幾乎每月都有。這就印證了大山雀就是留鳥不假。
當我在整理這組圖片與撰寫相應的文字稿時,為出於增加一些「文化內涵」,特地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描寫大山雀的詩」,結果沒有「大山雀」而只有「山雀」的。
如:唐代錢起的「溪雲雜雨來茅屋,山雀將雛到藥欄。」
又如:宋代王質的「冬青匝路野蜂亂,蕎麥滿園山雀飛。」
再如明代楚石梵琦的「山雀野雞俱入饌,此禽巢穩獨無憂。」
現似乎有些明白了:大山雀屬於脊椎動物,鳥綱,山雀科,而山雀科是個大家族,有人統計說達65種之多,不僅有眾多的「表兄妹」,而且還有許多的「堂姐弟」,如沼澤山雀、黃腹山雀、煤山雀、綠背山雀等。
而作為同是大山雀,還有34種亞種。而亞種指的是鳥類「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種群,由於受所在地區生活環境的影響,在形態構造或生理機能上發生某些變化」。如:奄美大島亞種、馬來亞種、愛琴海亞種、兩伊亞種、喜馬拉雅山亞種等。
那麼現在對過去所見到的大山雀之「大」,也可作這樣解釋了:在諸多的山雀一族中,它的體型相對還是較大的,故稱之「大山雀」。
大山雀在我國是一種分布較廣的鳥,種群數量較為豐富,也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森林益鳥之一。由於大量捕食各類森林昆蟲,在控制森林蟲害發生方面,意義很大,因而有些省區已列為地區保護鳥類。
該物種同樣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我們隨意捕捉則是違法的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