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快閃記憶體的價格不斷下跌,算是個入手SSD和內存產品的好時期。如果有移動存儲的需要,也可以考慮把小巧的M.2 SSD裝入移動硬碟盒裡,來代替傳統的移動硬碟。這次眾測的ORICO M.2 NVME固態移動硬碟盒就是這樣的一種產品,該硬碟盒支持NVMe協議,接口採用USB3.1 GEN2,該接口理論的最高速率可以達到10Gbps。下面就請大家和小熊一起來看看這款硬碟盒。
開箱及外觀
▼硬碟盒的包裝風格比較清新,白色底色,正面有產品的渲染圖,上面有產品的英文名稱,下面標註最高速度可以到達10Gbps,正面沒有任何的中文標註。
▼包裝側面
▼包裝背面終於出現了中文說明,有產品名稱,型號,尺寸,接口,最大速度以及最大容量的介紹。
▼內部塑料盒子採用了抽出式,分成上下兩層,上層裝有硬碟盒主體,下層裝有附件。
▼除了硬碟盒,附件包括:使用說明書、安裝固定螺絲、十字螺絲刀、導熱矽脂墊、USB Type-C to USB Type-C數據線,USB Type-C To USB Type-A數據線。
▼盒子尺寸為108mm×34mm×11.5mm,淨重量(未裝固態硬碟前)則為39g,還是比較方便攜帶的。由於是透明的塑料盒,外觀顯得比較通透,一面有藍色鋁合金材質散熱片,來輔助內部的SSD散熱。這塊散熱片除了藍色外還有銀色、藍色和黑色的配色可選擇。這一面接口處還有奧睿科的LOGO。
▼硬碟盒背面依舊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裡面的PCB以及晶片。
▼盒子還是有些厚度的,在12mm左右。
拆解及安裝
▼硬碟盒兩部分通過水平的卡扣固定,打開方式是把一部分推開。
▼打開後,藍色的散熱片是用螺絲直接固定在硬碟盒上的。其中的PCB部分卻並沒有固定在硬碟上,是夾在兩部分硬碟之間的。
▼沒有散熱片的那部分硬碟盒有標註部分參數,最主要的信息是供電的情況,電源輸入功率為5V/0.9A。
▼PCB的一面有幾條銅帶,應該是起到加固PCB的作用,如果是SSD的兩面都有晶片,可以貼上矽脂墊貼上這部分銅條,應該也會有輔助散熱的功效把。
▼PCB上有4個圓孔,對應的是2280、2260、2242和2230不同尺寸SSD的安裝。
▼ M.2接口採用了M key 插槽,接口部分上面還有層海綿來做緩衝。
▼PCB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不少晶片,最主要就是這顆智微的JMS583主控晶片,是目前出貨量最大的nvme轉USB3.1 GEN2主控晶片,除了奧睿科,還有金勝、佳翼、SSK飈王等廠家都有大量成品硬碟盒。
硬碟盒支持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但不支持SATA協議的M.2固態硬碟。
▼我使用的M.2 SSD具體型號為WD BLACK SN750 1TB NVMe SSD,即黑盤SN750,官方給出的1TB連續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470MB/S,3000MB/S;隨機讀寫可以達到515K iops、560K iops,是一款高性能的NVM協議的M.2 SSD。
▼螺絲和圓柱體就是來固定SSD的,導熱矽脂墊只有兩片,還是比較吝嗇的。
▼具體的安裝方法是用圓柱體中間的空隙夾住SSD,對齊PCB的開孔,在PCB另一面上好螺絲就固定住了。PCB上不同開孔就是對應不同長度SSD來設計的。
▼導熱矽脂墊只有兩片,主控一定要貼上的,否則主控溫度升高,肯定會降速的。
▼或者你可以像我這樣,把矽脂片剪成兩片,基本所有的晶片就都能照顧到了。
▼然後合上兩邊的蓋子就可以使用了。但是這裡的設計有問題:SSD雖然不需要螺絲固定在盒子上,但盒子上有卡槽來定位SSD,這些卡槽是設計在沒有散熱片的那半個硬碟盒上的。如果SSD上也貼好了矽脂墊,在進行上推過程中,由於中間的矽脂墊的摩擦力,就很難完成推上蓋子的動作。
▼接口為TYPE C,優點是不分正反,比較好插入。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支持Windows、Mac和Linux系統,接入後在底部有藍色的指示燈,如果是工作狀態燈光會不斷閃爍。
▼一根數據線兩頭都是Type-C;另一根一頭Type-C,另一頭是Type-A。
▼硬碟盒不是直插式的,外出攜帶忘記帶線還是有點麻煩的。
性能測試
分別做了3組測試,第一組是SN750裝在硬碟盒中,插入PC的USB 3.1 Gen1接口進行測試;第二組是SN750裝在硬碟盒中,插入PC的USB 3.1 Gen2接口進行測試;第三組是SN750直接插入主板的M.2接口進行測試。
USB 3.1 Gen1接口最高傳輸速度能達到5Gbps;USB 3.1 Gen 2接口最高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
具體測試條件
CPU:intel i7-9700k
系統:1809(17763)
設置:CPU C-sates(省電模式)—關;電源計劃—高性能。
AS SSD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TxBENCH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連接USB 3.1 Gen 2接口最高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是沒啥問題。但是其實即使是PCIE X2速度的NVMe SSD,連續讀寫也遠超過1000MB/S,如果是真是把M,2 SSD裝入硬碟盒子不免有些浪費。像SN750這種高性能的NVMe SSD性能更是損失了差不多2/3。其實我覺得SATA協議的M.2SSD更適合放入硬碟盒使用。第一,一般都是以前購買的,現在可以繼續放在盒子發揮餘熱;第二USB 3.1 Gen 1的最高速度和SATA協議SSD的最高速度差不多,不會造成太大的性能損失。如果真要完全發揮NVMe SSD的性能就得閃電接口。
溫度測試
測試溫度的方法為使用CDM等測試軟體讓SSD運行在高負荷下,使用CrystalDiskInfo對SDD進行溫度監控。
▼ 沒有散熱塊的WD BLACK SN750直接接入主板M.2接口的最高溫度在64℃左右;裝入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由於盒子上帶有散熱塊的左右,最高溫度在56℃左右,自帶的散熱塊還是有些作用的。
PK傳統HDD移動硬碟
▼和傳統的HDD移動硬碟比較下,移動硬碟為希捷移動硬碟 1TB,轉速為5400RPM。
使用對拷的硬碟也是一塊M.2 SSD,連續讀寫速度遠大於1000MB/S,不會給測試帶來瓶頸。測試文件為一款遊戲的免安裝程序,既有大文件也有小文件。
首先是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WD BLACK SN750
▼把測試文件從M.2 SSD複製到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內的WD BLACK SN750。
▼從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內的WD BLACK SN750複製文件到M.2 SSD。
希捷移動硬碟 1TB
▼把測試文件從M.2 SSD複製到希捷移動硬碟 1TB。
▼從希捷移動硬碟 1TB複製文件到M.2 SSD。
可以看到 ORICO M.2 固態移動硬碟盒+ WD BLACK SN750的組合速度是希捷移動硬碟1TB接近5倍 。
總結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插入USB 3.1 Gen2接口後,理論提供最高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實際傳輸文件也在600MB/s到700MB/s左右,遠高於傳統的HDD移動硬碟。但是由於NVMe的最高速度大於USB 3.1 Gen2的速度,這就造成很尷尬的局面。如果去追求高性能,可以去使用帶有雷電接口的硬碟盒。或者乾脆選擇支持SATA協議的M.2 SSD移動硬碟盒(USB 3.1 Gen1接口),這樣性能損失基本沒啥大的損失。如果覺得雷電接口太貴,USB 3.1 Gen1接口性能太弱,就是覺得USB 3.1 Gen2接口剛剛好,可以採用PCI-E X2速度的NVMe SSD,這樣性能損失不會太大。
優點
有散熱片,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理論提供?最高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比傳統的移動硬碟更加小巧,方便攜帶缺點
裝入矽脂墊後,打開關閉都不太容易裝入高性能NVMe SSD,性能損失大外殼為塑料,容易造成磨損。導熱矽脂墊送的太少。接口非直插式的,出門帶根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