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10年代三大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2020-12-06 科技領航人

圖註:2017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探測器觀測到的這一事件同時顯示了希格斯玻色子和Z玻色子的產生情況。兩個藍色軌道是高能電子,對應於一個Z玻色子,其能量對應於質量93.6GeV。兩個青色圓錐體都是噴頭,由於夸克的強強化,產生了大量的粒子。特別是,這可以追溯到底部反夸克對,這是希格斯候選粒子。從這個事件中重建的希格斯候選體的固定質量是128.1 GeV,與希格斯玻色子的屬性一致。從科學的角度來看,21世紀10年代是一個極其富有成果的十年。我們對系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在自身恆星之外的行星)的知識爆炸了,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發現,並使人們對存在的東西有了無與倫比的了解。普朗克衛星和我們的大規模結構調查定格了暗能量,而改進的天文數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關宇宙膨脹的難題。雷射變得更快,更強大;第一次實現了「量子霸權」;我們探索了冥王星,而我們最遠的太空飛行器終於進入了行星際空間。

但是,三項物理學的進展遙遙領先,對科學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影響。「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引力波的直接探測以及黑洞事件地平線的第一張圖像,在21世紀10年代徹底改變了科學,並將持續影響物理學,並將持續幾十年。

圖註:標準模型的粒子和反粒子現在都直接被探測到,最後一個保持器,希格斯玻色子,在十年前的LHC下降。所有這些粒子都可以在LHC能量下產生,粒子的質量導致基本常數,這是完全描述它們絕對必要的。這些粒子可以很好地描述由量子場理論背後的標準模型的物理,但它們不能描述一切,如暗物質,或在強相互作用為什麼沒有CP衝突。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在21世紀10年代之前已經發現了夸克、帶電的列克、中微子及其反物質對應物,標準模型的鐵氧體部分已經完成。我們已經發現並測量了所有量表玻色子的特性:W和Z玻色子、膠子和光子。希格斯玻色子——標準模型預期的最後一個粒子——也是存在的。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其建造目標是發現這種粒子。通過實現在地面加速器中從未見過的能量,並將其與比以往更多的質子-質子碰撞相結合,科學家們終於能夠揭示出最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的本質。

圖註:幾年前,CMS 和 ATLAS 合作宣布了第一個健壯的 5 西格瑪檢測希格斯玻色子。但是,希格斯玻色子在數據中並不是一個"尖峰",而是一個擴散的凸起,因為其固有的質量不確定性。其平均質量值125 GeV/c^2是理論物理學的難題,但實驗者不必擔心:它存在,我們可以創建它,現在我們也可以測量和研究其特性。我們不僅能夠創建和檢測希格斯,而且能夠測量其許多屬性。其中包括:

其質量,其等效能量為125-126 GeV,它的自旋為零,使它成為唯一的基本標量粒子,及其分支比,它向我們展示了希格斯玻色子是如何可能衰變成各種粒子集的。除了發現希格斯之外,對這些屬性進行這些詳細的測量使我們能夠將理論與實驗進行比較,並問我們自己,標準模型在預測希格斯的行為方式方面有多成功。截至 2019 年,以及 CMS 和 ATLAS 協作收集和分析的全套數據,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與具有理論上預測的確切屬性的希格斯玻色子 100% 一致。

圖註:觀察到的希格斯衰變通道與標準模型協議,包括來自ATLAS和CMS的最新數據。該協議是驚人的,但同時也令人沮喪。到 2030 年代,LHC 的數據量約為 50 倍,但許多衰變通道上的精度仍然只有百分之幾。未來的對撞機可以將這種精度提高多個數量級,從而揭示出潛在的新粒子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方面,我們有一系列關於宇宙的奧秘,標準模型的粒子、場和相互作用無法解釋。我們不知道暗物質、暗能量、膨脹或巴約成因的原因,只有標準模型本身無法解釋這些謎團。我們沒有解決無數其他難題方法,從強CP問題到中微子質量,到解釋為什麼粒子有靜止質量。

科學家計劃在2030年代運行大型強子對撞機,同時進行一些低能耗實驗。但是,除非他們透露一個答案,或者至少一個令人信服的暗示,人類將面臨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建立一個更高級的,下一代對撞機,以超越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教給我們?粒子物理學的未來——以及最終解開這些謎團的機會——岌岌可危。

圖註:當你有兩個引力源(即質量)螺旋並最終合併時,這種運動會導致引力波的發射。雖然它可能不是直觀的,但引力波探測器對這些波的靈敏度為 1/r,而不是 1/r+2,並且會從各個方向看到這些波,無論它們是正面的還是邊緣的,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直接探測引力波

當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時,在這個範式轉變的新框架中,有一系列的後果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闡述。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理論工作,很明顯,當質量在宇宙中移動時,時空的曲率發生了變化,而質量在時空中移動,其曲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會發出一種新的輻射形式:引力波。

雖然這種輻射的間接後果很久以前就出現在脈衝星數據中,但最終目標始終是直接檢測這些波紋。2015年,在LIGO合作的引領下,新一代引力波探測器上線時,一個全新的領域誕生了:引力波天文學領域。這些波紋首次在人類創造的探測器中留下了可觀測的可識別信號,直接揭示了它們的存在。

圖註:LIGO 和處女座在 Run II 結束時觀察到的合併黑洞的可視化圖像的靜止圖像。當黑洞的地平線螺旋並合併時,發射的引力波變大(振幅越大)和音調越高(頻率越高)。合併的黑洞範圍從7.6太陽質量到50.6太陽質量,每次合併時損失約5%的總質量。波的頻率受宇宙膨脹的影響。兩種類型的信號已經直接看到:對應於雙子黑洞的螺旋和合併的信號,以及對應於兩個中子星合併的信號。前者是迄今為止LIGO看到的最常見的信號類型,揭示了質量範圍內從未見過的黑洞,並指導我們統計這些恆星殘餘物數量,而後者則伴隨著電磁信號,也使我們能夠確定宇宙中最重的元素的起源。

LIGO和Virgo等探測器已經升級,增加了它們的射程和靈敏度,而目前的運行可能不僅揭示了新的探測,而且揭示了產生引力波的新類別天體,如中子星黑洞合併,比以往任何時候看到的更輕質量的黑洞,甚至可能是脈衝星地震、超新星,或完全令人驚訝的東西。

圖註:當兩個臂的長度完全相等,並且沒有引力波通過時,信號為空,幹涉模式是恆定的。隨著臂長的變化,信號是真實和振蕩的,幹擾模式會隨著時間以可預測的方式而變化。隨著21世界10年代向21世紀20年代及以後的年代,引力波探測器的大小、靈敏度和範圍將繼續增加,從而開啟揭示我們今天只能夢想探測到的信號的可能性。落入超大質量黑洞的物體就在我們的地平線上,在膨脹的最後時刻產生的引力波也在我們地平線上:在熱大爆炸之前宇宙的相位。

直到最近,人類還不能確定引力波的存在。我們不確定這些信號是否會出現在我們的儀器中,或者我們的理論預測是否與現實相符。過去四年告訴我們,愛因斯坦不僅是對的,而且整個宇宙都在探索電磁(光)信號之外。本世紀有望成為新型天文學的世紀:引力波天文學。我們走多遠完全取決於我們。

圖註:事件地平線望遠鏡首次發布的圖像實現了22.5微弧秒的解析度,使陣列能夠解析M87中心黑洞的事件視界。單碟望遠鏡的直徑必須達到12,000公裡,才能達到同樣的銳度。請注意 4 月 5/6 日圖像和 4 月 10/11 年 4 月 10/11 日圖像之間的不同外觀,這些圖像顯示黑洞周圍的特徵隨時間而變化。這有助於證明同步不同觀測值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對它們進行時間平均。直接檢測黑洞的事件視界

這一成就是這三項成果中最近的一項,僅追溯到2019年4月,當時Messier 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著名"甜甜圈"圖像被發布。需要數百名科學家使用全球射電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陣列同時收集的PB數據,這張照片只是冰山一角。

當然,第一次看到事件視界,並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又一個預測是很酷的。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成就,利用的技術,只有技術上成為可能,新的陣列,如ALMA。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地,這麼多的天文臺能夠相互協調,作出這些觀察,這是最大的故事。

圖註:此圖顯示了 2017 年事件地平線望遠鏡 M87 觀測中使用的所有望遠鏡和望遠鏡陣列的位置。只有南極望遠鏡無法對M87進行成像,因為它位於地球的不恰當部分,無法觀測到該星系的中心。除其他設備外,每個地點都配有原子鐘。這一切最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我們正在探索那些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結構,我們現在獲得這些結構的精度是幾年前無法想像的。事件地平線望遠鏡的解析度相當於一個直徑為12,000公裡的單碟望遠鏡:如在地球上看月球上的人類拳頭的大小。

就像人類第一個黑洞例子一樣,我們觀察到的結構是不斷變化的,但只是觀察一個快照的時間。4月5/6日黑洞的圖像看起來彼此相似,但與4月10/11日的圖像不同,這表明我們觀測到的光子正在隨著時間而改變。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期望能夠梳理出黑洞耀斑的信號、墜落物質、吸積流的變化,以及不僅是無線電光的地圖,而是該光的極化。但在更遙遠的將來,我們可以開始發射裝備適當的射電望遠鏡到太空,將其與我們的地面觀測站同步,並將事件地平線望遠鏡的基線(因此,解析度)擴展到更高的精度。

圖註:吸積盤的方向為正面(左兩個面板)或邊緣(右兩個面板)可以極大地改變黑洞在我們看來的方式。我們不知道黑洞和吸積盤之間是否存在通用對齊或一組隨機對齊。隨著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我們不會簡單地測量宇宙中一兩個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演化的,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可能也會進入這個褶皺,因為它們包含在我們自己的星系中,因此顯得相對較大。我們甚至有可能會得到一個驚喜,看起來安靜的黑洞會顯示出無線電信號,畢竟這些望遠鏡陣列可以拾起這些信號。

繼續探索宇宙有一條清晰的路,它所依賴的只是擴展我們已經做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大自然在已經探索的疆界之外藏著什麼秘密,但我們確實知道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們不看,我們永遠不會學習。

相關焦點

  • 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物理學發生了什麼?
    這十年不僅標誌著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一系列轉折點。 21世紀10年代,對於新知識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十年,但更重要的是,這十年的發現和其中巨大的缺乏改變了物理學家在各自領域的思考方式。
  • 十年中三個最大的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十年中三個最大的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但是,物理學的三項進步遙遙領先,對科學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影響。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引力波的直接檢測以及黑洞事件視界的第一張圖像在2010年代徹底改變了科學,並將在未來數十年中繼續影響物理學。1.
  •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27年第5屆索爾維會議中所拍攝的,在這張照片當中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其中包括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狄拉克等等多位科學家。
  • 人類文明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望10年代太空探索的前五年
    新年的鐘聲敲響,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跨入了21世紀20年代時期,在這個新的十年裡,人類將會回望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太空探索的整個過程,去展望未來,繼續向著宇宙進發。新年的鐘聲也意味著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結束,在這十年裡,人類的太空探索出現了許多的奇蹟,也有很多的遺憾,是時候回顧一下這十年來一些大事件的太空科學故事了。
  • 猜猜,來自未來的人會怎樣定義21世紀10年代的風格?
    Hey,我們已經生活在21世紀的20年代了。 我們總是習慣把1970年代迪斯科、1980年代復古掛在嘴邊,好像它們就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仔細想想,那都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那時候的人們絕不會想到,自己跟風追的潮流,在整整四五十年後,又被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拿出來崇拜。 我們剛剛經歷過的21世紀10年代也是如此。
  •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
    2按照正常的理論來說,隨著時間過的越來越久科學的發展應該會越來越迅猛,但是似乎過了20世紀之後來到21世紀,我們的物理學理論也變得越來越少,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突破,現在的科學家所研究的內容也不過是為了證明曾經某些科學家所提出的理論而已,為什麼我們感覺近幾十年的時間內,物理學好像是停滯不前呢?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我的回答是:艾米·諾特的工作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宇宙的方式,當你看到宇宙暴脹理論、超對稱粒子、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弦理論以及未來的萬有理論等等這些科學理論時,都不應該忘記艾米·諾特,因為正是她創造了著名的諾特定理,而諾特定理是所有這些現代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 理論物理學已陷入困境?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並不比上世紀70年代更多
    在這本書中,牛頓系統地闡述了在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自然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自此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近300年間,理論物理學一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讓人們極大地擴展了對自然以及自然定律的了解。
  • 21世紀20年代:中國公益將是怎樣的格局?
    ​編者按21世紀20年代正式開啟,面向未來十年此時,《社會創新家》邀請李小雲、何增科、劉小鋼、李勁、房濤、王行最、梁春曉七位社會創新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就這些問題,或高屋建瓴,或見微知著,寄語21世紀20年代。
  • 科學網—《科學》:美國天文物理學前途未卜
    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示意圖。
  • 21世紀,科學與神學的統一
    現代人崇尚科學,構建了完備的科學理論,否定神的存在。21世紀,經典物理學走到盡頭,量子理論把物理學帶到神學邊緣。科學探索走進神奇、怪異的領域。2004年,一名來自俄羅斯的「火星男孩」引起全世界的矚目。這個年僅8歲的男孩,自稱來自火星,講述了火星上的高等文明以及超前科技,他豐富的天文知識讓科學家震驚不已。
  • 專訪|思想史家彼得·沃森:21世紀或許也是科學的世紀
    那麼你自己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彼得·沃森:我認為很顯然是科學。科學包含了很多方面,所以這是一個答案,也可以是多個答案。在20世紀,人類在遺傳學、物理學、醫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以及,還有一個說法是,20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在20世紀,我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方式。
  • 狼隊21世紀10年代二十大進球(二十):熱血沸騰...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狼隊21世紀10年代二十大進球(二十):熱血沸騰... 狼隊21世紀10年代二十大進球(二十):熱血沸騰... 英格蘭狼隊足球俱樂部 02-26 15:36 狼隊21世紀10年代二十大進球(二十):熱血沸騰!補時絕殺!三球逆轉!雙殺衛冕冠軍曼城!
  •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時空搖滾:塑造了21世紀10年代的科學大事件
    過去十年裡,我們見證了從基因編輯到引力波等前沿科學的重大突破;接下來十年必須把焦點放在氣候變化上。DNA剪切系統CRISPR–Cas9的出現永遠改變了生物學。來源:Juan Gaertner/SPL科學和技術創新往往伴隨著社會和經濟轉型,而過去十年的轉變速度和程度在歷史上皆屬罕見。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
  • 為什麼這個世紀將屬於天體物理學?
    (圖片來源:E.Siegel)對於天體物理學它意味著什麼?這是人類歷史中,第一次開始洞悉到宇宙的命運。所有不被引力束縛在一起的物體最終都會相互加速遠離,意味著所有超越本星系群的物體都將最終加速離開。但暗能量的本質是什麼?它來自宇宙常數嗎?它跟量子真空有關嗎?它是一種強度會隨著時間變化的場嗎?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的十年十詞
    他表示:「人們查詢某個單詞,不僅僅是為了想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時也想從中尋求靈感,或者反思自己。」在即將過去的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選定的十年十詞於今回看,意味深長。儘管一個人步入人生的成年,其標誌之一是認識到大千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但很多人仍然認為,主張某種主義,似乎天然意味著需要拒斥、貶低乃至斷然否定另一種主義。韋氏說,這一年中,搜索量最大的「主義」包括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女權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以及恐怖主義。其他「主義」詞彙還有專業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英雄主義等。
  • 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習近平澄清了一個理論問題:在中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並非意味著簡單地用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的具體構想改造中國,而是要用符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歷史條件的,同時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精神的具體內容來改造中國。
  • 21世紀20年代,「三大災難」將持續登錄,我們必須經得住考驗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證明,加上近年來全方位的分析佐證,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是天地間,自然界,還是人為的社會,都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之外的「事變」,甚至有很多事件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存發展,其中「三大災難」我們必須持久預防,必須經住得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