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不同變化有什麼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品,但是,食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女性健康,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會忽略食物的變化具有什麼含義,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食物也會「說話」,它們會通過一些外在變化向你「傳達」某種特定的信息。
1號食物綠葉菜
畫外音:我可受不了高溫,烹炒後損失鎂顏色會變黃。
解讀:綠色蔬菜之所以呈現綠色,多數歸功於葉綠素中的鎂離子,當光線照射在葉綠素上,含鎂離子的卟啉會讓其他顏色的光有來無回,只讓綠光反射回去。加熱會使葉綠素非常不穩定。
研究證明,醋中的醋酸也會破壞葉綠素結構,將葉綠素變成「脫鎂葉綠素」,蔬菜會迅速變成黃褐色。因此,炒綠葉菜要不加或少加醋。
2號食物烤肉
畫外音:這太陽曬得我身上好疼,原來高溫烹製過程可能會產生致癌物。
解讀: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的食物經過120℃以上高溫烹製後,顏色會發黃髮褐,同時釋放出誘人的香氣,這個反應叫美拉德反應。
丙烯醯胺(一種致癌物)是這個反應的一個副產物,它本身和香氣無關,也沒有顏色,但一般食物加熱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鬱,丙烯醯胺含量也會越高。因此,饅頭片、麵包片不要烤太黃,儘量少吃烤、炸、膨化的薯類製品。
3號食物酸奶
畫外音:我吃醋了!為什麼受傷得總是我?!變酸後活力也是大不如從前了。
解讀:酸奶的酸度是有限度的,如果酸奶在儲存、物流過程中脫離了冷鏈,如被擱置在室溫環境下,乳酸菌會迅速繁殖而導致酸奶酸度增加,並且超出可接受範圍。
這樣的酸奶口感會很酸,而且乳酸菌活力下降,乳蛋白變性程度增加,不利於人體吸收,也不利於腸胃健康。保存越久,酸奶的品質越難保證,所以,酸奶不要一次性買很多,儘量現買現喝。
4號食物豆腐
畫外音:以後可不能敷面膜了,這黏黏的可能含有毒素。
解讀: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所以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使豆腐變得黏黏的。若菌種是純的,則不必擔心其安全性,但居家環境裡雜菌多,會混有有害菌,有些會產生毒素,用熱水衝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
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此外,豆乾、動物內臟等高蛋白的食品如果表面有黏、滑物質,也應扔掉。
5號食物醋
畫外音:我這白毛衣可是很危險的哦,醋長白毛可能含其他致病菌!
解讀:醋裡長的「白毛」很可能是毛黴產生的黴花浮膜,毛黴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如果醋長白毛單純是毛黴引起的,去除黴花浮膜繼續吃不會有多大問題。
但空氣中還有別的致病菌,如果也在醋中繁殖,可能會帶來健康威脅,因此,長了白毛的醋最好不要繼續食用。
6號食物土豆
畫外音:我細嫩的皮膚一接觸氧氣就變黑了,原來是被氧化了。
解讀:果蔬和薯類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和「多酚類物質」,如遇氧氣就會發生「酶促褐變」,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醌類物質能夠相互聚合,使顏色變深。雖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但多酚類物質的抗氧化能力下降,還伴隨著維C的損失。
要想避免此反應,榨汁前應先用沸水燙一下原料,使酚氧化酶失活,或榨汁時加一片維C,土豆、藕片切後如不能馬上烹調,應放入滴了醋的水裡。
7號食物紫甘藍
畫外音:泡溫泉也會掉色,媽媽告訴我是因為花青素遇鹼變藍。
解讀:草莓、紫甘藍、紫薯、紫米等食物富含花青素,它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花青素在酸性下呈紅色,鹼性下通常會變藍,北方的水一般呈弱鹼性。
這些變色都很正常,可放心食用,但一般花青素在酸性條件下穩定性較好,稍微加點醋,紫甘藍顏色會更紅豔。
8號食物牛奶
畫外音:我被加熱出現絮狀物整個人都不好了,表示我已經變質。
解讀:牛奶加熱後出現絮狀物,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變了牛奶中蛋白質的結構,從而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在加熱過程中產生變性和凝結。這樣的牛奶雖然沒過保質期,但也不建議飲用。
第二,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從而出現絮狀物。總之,加熱後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吃東西時,你有沒有想過食物的心情?原來食物們私下也會「說話」,每一種食物都曝出了自己的私房照,料有點多,吃不完,歡迎打包走!
女性小編溫馨提醒: 其實,「說話」不僅僅是高等動物的專利,很多時候,食物也會通過它們 自身的變化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你了解清楚了嗎?
[責任編輯: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