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徐敬武
一到春天,春姑娘便來到我們身邊,冰雪逐漸消融,草木開始著裝,「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出水」、春風徐徐,一片春意。
二十四節氣是按太陽運行確立的,當太陽到達黃經315 度時為立春日。這天,一般在陽曆2 月4 日(有時2 月5 日),年年如此,基本不變。我國春節則是按舊曆計年法確定的,所以,立春有時在春節前,有時在春節後,即有時為「夕交春」,有時為「歲交春」。如2003 年,春節是2 月1 日,立春是2 月4日,一年有兩個春。而2001 年,春節是1 月24 日,立春則錯後11 天。1966 年立春更晚,錯到了正月十五,正趕上燈節。所以,人們是白天喜食春餅迎春,晚上又煮元宵歡度燈節。
我國是最早進入農耕的古老國度之一,立春又是農事的重要節氣,所以,古往今來人們非常重視立春這個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節氣。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每到立春時就要行迎春禮儀。這天,要在國都的城南筑起高大的「土牛」和「耕人」,表達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願。古詩:「忽見土牛驚換歲,始知春色到人間。」詠的就是這一有趣民俗。後來,該民俗又進一步發展為「春場迎春」呈「春牛圖」及「引牛鞭春」等等有趣活動。「鞭春」即民間俗稱的「打春」。唐代詩人盧肇在《春牛》詩中詠道:「不得職田飢欲死,兒儂何時打春牛」就是這一民俗的生動寫照。最早,春牛是用泥土製作的,後來改為蘆葦和紙紮成,最後索性改用真牛。
清代時的北京,在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要列隊到東直門外的「春場」迎春。屆時,彩棚香案,鼓樂儀仗,熱鬧非凡。立春的當天,禮部還要給皇室進「春山寶座」,由順天府進呈「春輦圖」。大興、宛平縣令還要在午門外設香案,向皇帝、皇太后、皇后恭進「芒神土牛,配以春山」。禮畢後,「引春牛而擊之」。不過不是真打,而是用彩線做成的彩鞭,在牛身上鞭上三下,這樣就稱為「鞭春」,也就是民俗說的「打春」。在農村,立春這天農民要牽著牛,在鼓樂聲中,于田間麥壠或翠竹茂林走上幾圈,以應節令。宋代田園詩人範成大詩云:「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曲樂欲暗垂垂柳,湖面初期淺淺波。」詠的就是這一有趣活動。
立春這天,婦女們還要用綢布、彩紙剪成「春燕」、「春蝶」的頭飾戴在額上,稱為「 羅幡」、「 彩勝」。宋代女詩人朱淑真吟詠這一歡樂情景時說:「停杯不飲待春時,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春餅,羅幡旋剪稱聯釵。」宋代張孝祥在《菩薩蠻•立春》一詞中也有:「絲金縷翠幡兒小,裁羅捻線花枝嫋。明日是新春,春風生鬂雲。」明代張大烈詞云:「新剪釵頭彩勝,開光爆竹轟雷。土牛鞭動報春回。」生動地勾畫出立春時,婦女身著麗裝,頭戴時尚的「羅幡」、「彩勝」情景。立春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也是人們防病的重要節令。立春防病習俗在民間形式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有踏青、咬春、吃打辛菜防病等。立春這天人們還要結合時令紛紛走出家門,到郊外踏青,即現在所說的春遊,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生菜乍挑宜春餅。」所說的「生菜乍挑」指的就是挑菜,也就是春遊時挖些野菜嘗新,所以古時也稱這一活動為「挑菜節」。
「咬春蘿蔔同梨脆,處處辛盤食韭芽。」立春這天,家家還要吃春餅,獻春盤。《酌中志》上說:「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請宴,吃春餅和菜。」乾隆時《上書房消寒詩錄》中收有《咬春詩》一首,云:「暖津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斫土寒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七夾,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
春餅即北京人說的薄餅,吃的時候,抹上甜麵醬,夾上羊角蔥,把醬肉、炒合菜、攤雞蛋等夾在裡面,捲起來食用。吃春餅的時候,餐桌上還要備些水蘿蔔等生菜。邊吃春餅邊嚼蘿蔔,謂之「咬春」。古詩中「春日試春盤」指的就是這一民俗。
春盤,也叫辛盤,吃辛盤的民俗已相當悠久。《風土記》上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日,以蔥、蒜、韭、蓼、蒿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春之意,謂之五辛盤。立春吃辛盤,還有一層意義就是祛病保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朝歲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助食下氣。」
現在,「 鞭春」活動已不存在了,但立春吃春盤、春餅,仍是民眾津津樂道的時令保健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