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負責解釋貴州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野生石頭、野生空氣——解釋貴州野生的一切!1053種脊椎動物、8400多種野生維管束植物,每一樣都是傳奇。
「豬,你的鼻子有兩個孔,感冒時的你還掛著鼻涕牛牛。豬,你有著黑漆漆的眼,望呀望呀望也看不到邊……」這一首《豬之歌》把豬的形態和性格描寫得惟妙惟肖,讓人馬上會想起那個肥頭大耳的萌樣子。當然也會有人認為它髒和笨拙,有時候還就躺在糞堆邊,哼哼著享受「食來張口」的日子。
野豬是家豬的祖先,到今天野豬和家豬還經常發生「私通」,且可以直接產生後代,生的仔也還可以繁殖,也就是說這野豬和家豬其實就是同種。其實,野豬大約在8000年前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馴化,開始時主要作為祭祀的動物。十六世紀開始,人們普遍掌握了人工飼養技術,大約在300多年前,豬成為亞洲地區蛋白質食物的主要來源。
須豬
紅河豬
全世界有超過27種野豬,幾乎都是那一幅笨拙的樣兒,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山林中。但那一年在南非看到的有種野豬,肚子大得驚人,更為奇怪的是它總是跪在地上吃食。
疣豬吃草時經常前腿跪地
野豬以植食性為主,最喜歡吃那些高澱粉的食物,如青岡籽、蕨根等,還有各種水果,也愛吃蘑菇。你看,都是些山珍哦!它也很喜歡吃肉食性食物,只要有機會逮到,什麼小鳥呀、老鼠呀,甚至是蛇,它都會吃。一些小昆蟲也是它們的盤中珍饈。既是大胃王,又不挑食。難怪人們常笑話誰好吃時,總會說「母豬不論潲」。
野豬擁有強大的繁殖力,生長迅速,一胎能產3-15隻幼崽,有時候一年還可以產兩三胎呢,可謂英雄媽媽。小野豬的背部有幾條隱約可辨的條紋,剛出生的小豬仔就能跟著豬媽媽到處跑,守著母豬要奶喝。直到半歲左右,都會去吃奶。小崽在出生的頭一年中,體重能增加100倍,幾乎與它們的父母差不多大小。所以常常會和人說看到一群野豬,實際就是一家野豬。
它們的嗅覺特別靈敏,可以搜尋出埋於厚度達2米的積雪之下的一顆核桃,可以找到埋在土下的竹筍。特別是有一種地菌,野豬一到就會掃光光。就因為有靈敏的嗅覺,被馴化的野豬被用於緝毒等。除此之外,聰明的野豬在森林裡為了防蟲子叮咬,喜歡在泥水中洗浴,並在樹幹、巖石上摩擦身體,算是撓痒痒。也許也算是留下一些氣味和痕跡,讓它的同類感知它的存在。
野豬的戰鬥力極強,我曾經在野外遇到過野豬群,是在一次野外考察時,又餓又累的我看到遠處有一棵杮子樹,紅紅的杮果很是誘人。看到茂密的竹林中有一條小毛毛路,便奔著杮樹的方向摸過去。等我低著頭摸到了樹下,聽到似乎有動靜,抬頭一看,媽呀,有三頭大野豬呢。不過還好,它們沒有攻擊我,而是一溜煙地逃走了。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叫「頭豬二熊三老虎」,那麼野豬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厲害呢?留個懸念,文章最後作答。
關於野豬,這些冷知識你也許感興趣:
野豬也是大自然的建造者
因為少有了天敵,野豬發展很快,有些地方因為野豬泛濫,好多地方都無法種莊稼了。看看這些野豬似乎「壞事做盡,不安好心」,其實它們也一樣是大自然的建造者,也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員。它們在尋找食物時的「拱地」正好為地面的種子鬆了土,有利於種子與土壤的接觸,有利於森林更新;它們的活動和糞便有可能將種子帶離原來的母體生長地,也促進了種群的擴張;它們在取食過程中調節了群落的結構,促進了生物多樣性。還有重要的一點,它們為大型食肉動物提供了食源,是能量金字塔的重要構建者和接力員。
原來它們愛住在這些地方
野豬棲息於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叢間,環境適應性極強。它的棲息環境跨越溫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溫帶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但就是沒有在極乾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出沒。
白天不出來走動 難道是「夜貓子」?
野豬白天通常不出來走動,一般在早晨和黃昏時分活動覓食,是否夜行性尚不清楚,中午時分進入密林中躲避陽光。野豬大多集群活動,4~10頭一群是較為常見的,喜歡在泥水中洗浴。雄獸還要花好多時間在樹樁、巖石和堅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體兩側,這樣就把皮膚磨成了堅硬的保護層,可以避免在發情期的搏鬥中受到重傷。
最後回答文中問題:野豬屬於猛獸級別,首先它們的體型龐大,加上嘴邊的兩顆尖銳的獠牙,能輕鬆地讓它們捕捉到獵物。
其次,野豬在野外的話,基本上能夠獨擋一面,雖然咬合力上不如老虎,但是殺傷力上,絕對是連老虎都不容小覷的。像黑熊獅子這些動物,野豬根本不會害怕。
不過,野豬身體方面雖然十分強悍,但是野豬卻十分膽小,一般遇到事情就會慌張失措,到處亂跑。
撰文:冉景丞
編輯:李旎
責編:飛宇
編審:蘇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