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機會來到珠穆朗瑪峰腳下,你就可以遠眺這位女神的美姿,山巒奇峰在雲海中時隱時現,耀眼奪目的冰雪世界盡收眼底。還有,使你十分感興趣的是飄浮在峰頂的雲彩。這雲彩好像是在女神身後飄揚著的一面旗幟。這種雲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旗幟雲或旗狀雲。珠穆朗瑪峰旗雲的形狀姿態萬千;時而像波濤洶湧的海浪;忽而變成嫋嫋上升的炊煙;剛剛似萬裡奔騰的駿馬,一會兒又如輕輕飄動的面紗,時常改變著這位女神的容貌。
在了解旗雲的成因之前,還是先讓我們看看旗雲是怎樣形成的吧!
潮溼空氣在上升過程中,由於四周氣壓逐漸降低,氣團體積就會慢慢膨大。氣團膨大時要消耗其熱能,造成氣團的溫度不斷降低。溫度下降必然會使潮溼空氣中的一部份水汽依附在懸浮於空氣中的煙塵微粒上,凝結成小水滴;當溫度低於 0℃時,可形成小冰晶或小水滴統稱為雲滴。這種小而密集的雲滴在靠近地面時常形成霧;如果懸浮在高空就是雲。
旗雲,在別的山峰很少能夠見到,甚至根本見不到。換句話說,旗雲可以算是珠穆朗瑪峰的一項「特產」。這從為什麼呢?
也許是因為它很高吧!可是在珠穆朗瑪峰附近超過八千米的山峰還有好幾座,都算很高了,這些山峰並沒有珠穆朗瑪峰上這樣顯著的旗雲。可見,旗雲的形成,除了山的高度以外,還要有其他一些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
在雄偉的珠穆朗瑪峰上,一般說來,海拔5—7千米的地區為冰雪覆蓋。7千米以上的地區,由於高空風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積,因此多為裸露的碎石表面。每當日出後,受太陽直接照射,地表面性質不均勻,受熱狀況也就不同。冰雪面反射掉的熱量較多,氣溫要比自由大氣的溫度低些。而碎石表面吸熱快,地面附近的氣溫比自由大氣的溫度要高得多。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就會產生兩個方向不同的局地環流。在7千米以上至峰頂,維持著顯著的上升運動。在臨近冰雪和碎石交界的地方,這部份冰雪面受熱升華,給上升氣流輸送水汽。這樣,既有了上升運動。又有水汽來源,成雲自然就容易了,再加上珠穆朗瑪峰頂部的高度,也正好接近於該地上升氣流的凝結高度。因此,在頂峰常有對流性積雲形成。雲形成時被高空風吹拂,遠處的雲被吹散,近處的卻由於不斷成雲,而被聚留下來。隨著高空風、上升氣流和天氣系統的不同,旗雲的形態也就不斷變幻著。顯然,由於夜晚碎石表面強烈的輻射冷卻,沿山坡下吹的山風盛行,因此夜晚珠穆朗瑪峰頂很難形成旗雲。一般說來,珠穆朗瑪峰旗雲自日出後產生,中午前後最為明顯。下午3、4點鐘以後,由於對流愈加強烈,積雲迅猛發展,致使山頂常被雲遮蔽,也就看不到旗雲了。
有經驗的氣象工作者和登山隊員,可以根據旗雲形態的變化來判斷西風急流的強弱和高空天氣系統的變化,作為登山天氣預報的參考。例如,旗雲拖得很長,頂部很低,雲隨風而動,反映高空西風甚為強盛。還有,如果旗雲的方向由峰頂東南側往西北移動,反映高空已改吹東南風,印度低壓系統即將來臨,天氣可能轉陰,甚至降雪。由於旗雲的變換可以反映出高空氣流的變動,因此,珠穆朗瑪峰旗雲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風向標」之稱。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