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F天線(Inverted-F Antenna,IFA)是單極子天線的一種變形結構,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易於匹配、製作成本低等優點。
其廣泛應用於藍牙、WiFi等短距離無線通信領域。
倒F天線衍變發展的過程可以看成是從1/4波長單極子天線到倒L天線再到倒F天線的過程。
首先,將單極子天線進行90°彎曲,得到倒L天線,其總長仍然是1/4波長,單極子天線做這一變形的目的是有效減少天線的高度。
然而對於倒L天線,其上半部分平行於地面,這樣減小高度的同時增加了天線的容性,為了保持天線的諧振特性,我們就需要增加天線的感性,通常是在天線的拐角處增加一個倒L形貼片,貼片的一端通過過孔與地面相連,這樣就形成了倒F天線。
倒F天線結構如圖所示:
本案例 倒F天線製作在PCB上,工作於2.4GHz ISM頻段,其中心頻率為2.45GHz,並要求10dB帶寬大於100MHz(S11,小於-10db的帶寬達到100MHz以上)。
倒F天線結構模型如下圖所示:
(1)、打開ANSYS Electronics Desktop 2019 R2,默認建立了一個工程Project1,右鍵點擊Project1,保存輸入工程名IFA_20200212,選擇文件夾,保存。
點擊HFSS,彈出HFSS工作界面:
(2)、設置求解類型
從主菜單中選擇HFSS-->Solution Type命令,打開如下對話框,選擇終端驅動求解類型 Terminal,OK.
(3)、設置模型長度單位mm
從主菜單欄中選擇Modeler-->Units 命令,打開設置窗口:
從主菜單欄中選擇HFSS-->Design Properties 命令,打開設計屬性對話框。在該對話框中單擊Add按鈕,打開add Property對話框,依次添加變量:
接地板和天線輻射體都設置為不考慮厚度的理想薄導體。
首先在xoy平面上創建長度和寬度分別為變量GndY和GndX的接地板,並設置其邊界條件為理想導體邊界,用以模擬理想導體特性。
然後在接地板的正上方創建材質為FR4,厚度為SubH的介質層。
最後在介質層上表面(即z等於變量SubH的平面)創建倒F天線。
(1)、創建接地板
在xoy平面上創建一個矩形面,其一個頂點的坐標為(-GndX/2, -GndY, 0),長度和寬度分別為GndY和GndX.矩形面模型建好後,設置其邊界條件為理想導體邊界。
從主菜單選擇Draw-->Rectangle命令或單擊工具欄上的按鈕,進入創建矩形面狀態,然後在三維模型窗口的xy面上創建一個任意大小的矩形面。
新建的矩形面會添加到操作歷史樹sheets節點下,其默認名稱是Rectangle1,雙擊操作歷史樹sheets下的Rectangle1選項,打開新建矩形面屬性對話框的Attribute(屬性)選項卡,在Name文本框輸入GND,設置顏色為銅黃色,確定。
展開操作歷史樹下的GND節點,雙擊該節點下的GreatRectangle選項,打開新建矩形面屬性對話框Command選項卡,在選項卡中設置矩形面的頂點坐標和大小。
在Position文本框中輸入頂點坐標(-GndX/2, -GndY, 0),在XSize和Ysize文本框中分別輸入寬度和長度GndX和GndY,確定。
按Ctrl+D全屏顯示創建的物體模型:
在三維模型窗口選擇參考地模型,然後單擊滑鼠右鍵,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Assign Boundary-->Perfect E 命令,打開理想導體邊界設置對話框,將Name默認的PerfE1修改為PerfE_GND,確定。
(2)、創建介質層
創建一個長方體模型用以表示介質層。模型位於接地板的正上方,即模型的地面位於xoy平面,模型介質為FR4, 並將模型命名為Substrate。
從主菜單欄中選擇Draw-->Box命令,或單擊工具欄上的按鈕,創建一個任意大小的長方體,命名為Box1,雙擊Solids節點下的Box1 更改名稱為Substrate,將Material選項對應的Value值設置為FR4_epoxy,設置其材質為FR4_epoxy,然後設置顏色為深綠色,設置透明度為0.6,確定。
雙擊操作歷史樹Substrate節點下的CreateBox選項,打開屬性對話框,設置長方體頂點坐標和大小,如下圖,確定。
Ctrl+D 預覽
(3)、創建倒F天線模型
創建倒F天線的輻射貼片模型,其位於介質層上表面,通過一個理想導體矩形面接地,天線輻射貼片的形狀如圖:
A.創建矩形面1,命名為FeedLine,長寬分別為H、W:
B. 創建矩形面2,命名為Gndstub1,長度和寬度分別為H和W:
C.創建矩形面3,命名為Gnd_stub2,長、寬分別為S+2*W、W
D.創建矩形面4,命名為Antenna,其長度和寬度分別為L和W
E. 創建矩形面5,該命名為與xz平面,單擊工具欄上的下拉列表框,選擇XZ。
創建該平面,命名為Gnd_via,其長度和寬度分別為SubH和W
F.合併矩形面生成完整的倒F天線。
按住Ctrl鍵,一次單擊操作歷史樹sheets下的Antenna、FeedLine、Gnd_stub1、Gnd_stub2和Gnd_Via,然後從主菜單欄中選擇Modeler-->Boolean-->Unite命令,或單擊工具欄上的按鈕,執行合併操作。合併生成的新物體名稱為Antenna。
G.設置倒F天線模型的邊界條件,選中sheets下的Antenna選項,右鍵單擊,選中Assign Boundary-->Perfect E命令,修改名稱為PerfE_Antenna,OK。
(4)、設置激勵埠
因為天線的輸入埠位於模型的內部,所以需要使用集總埠激勵。在天線的饋線(即矩形面FeedLine)底端和接地板之間創建一個平行於xz平面的矩形面,將其作為天線的激勵埠面,如圖矩形面6,然後設置該激勵埠面的激勵方式為集總埠激勵。確認工作平面在xz平面,創建矩形面,命名為Feed_Port:(6)、求解設置
所設計的倒F天線工作於2.4GHz,中心頻率為2.45GHz,所以求解頻率可以設置為2.45GHz,同時添加1.8G-3.2GHz的掃頻設置,選擇插值(Interpolating)掃描類型,分析天線在1.8-3.2GHz頻段內的回波損耗和輸入阻抗等性能。
A.求解頻率和網格剖析設置
右鍵單擊工程樹下的Analysis節點,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Add Solution Setup-->Advanced命令,打開對話框,設置如下:
B.掃頻設置,展開Analysis 下Setup1,右鍵,選擇Add Frequency Sweep 命令,打開Edit Sweep對話框,設置如下:
(7)、設計檢查和運行仿真計算
HFSS-->Validation Check
右鍵單擊Analysis,選擇Analysis All命令開始仿真計算。
(8)、查看天線性能參數
仿真分析完成後,在數據後處理部分能夠查看天線的各項性能參數。
A.通過查看天線的回波損耗(S11),即可看出天線的諧振頻率。右鍵單擊工程樹Result節點,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Create Terminal Solution Data Report-->Rectangular Plot 命令,打開報告對話框:
核對對話框左側Solution 選項選的是Setup1:Sweep,在Gategory列表框中選中Terminal S Parameter 選項,在Quantity列表框中選中St(Antenna_T1, Antenna_T1),在Function列表框中選中dB選項。
然後單擊New Report,再單擊Close,即可生成下圖S11分析結果:
右鍵添加mark點:
從結果報告中可以看出,天線諧振頻率為2.45GHz,10dB帶寬約為400MHz.在2.45GHz時,S11=-35.2655。
B.查看天線的輸入阻抗
在直角坐標系下和Smith原圖下分別查看天線的輸入阻抗隨頻率的變化關係。右鍵單擊工程樹下的Result節點,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Create Terminal Solution Data Report-->Rectangular Polt 命令,打開報告設置對話框,Solution 同樣選擇Setup1:Sweep,在Category列表中選擇Terminal Z Parameter, Quantity 選擇Zt(Antenna_T1, Antenna_T1),Function 中選擇im和re, 表示同時查看輸入阻抗的虛部(電抗部分)和實部(電阻部分)。然後單擊New Report,再單擊Close,即生成天線輸入阻抗結果的報告:
添加mark點: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在2.45GHz中心頻率上,天線的輸入阻抗為(51.5622+j0.7925)Ω,可見此時天線的輸入阻抗已經和50Ω匹配良好。
再次右擊Result, Create Terminal Solution Data Report-->Smith Chart 打開設置對話框,Solution 同樣選擇Setup1:Sweep,在Category列表中選擇Terminal S Parameter, Quantity 選擇St(Antenna_T1, Antenna_T1),Function 中選擇none。
然後單擊New Report,再單擊Close,即生成Smith圓圖顯示的天線輸入阻抗結果報告:
報告中可以看出,在2.45GHz中心頻率上,天線的歸一化輸入阻抗為(1.0312+j0.0159)Ω。
C.查看天線的方向圖
這裡查看天線的三維增益方向圖。天線方向圖是在遠場區確定的,當查看天線的遠區場分析結果時,首先需要定義輻射表面。
右鍵工程樹下的Radiation節點,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Insert Far Field Setup-->Infinite Sphere 命令,打開Far Field Radiation Sphere Setup 對話框,定義輻射表面:
點擊OK定義名稱為Infinite Sphere 3D的輻射表面添加到Radiation下。
查看三維增益方向圖:右鍵單擊工程樹下的Result節點,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Create Far Fields Report -->3D Polar Plot 命令,打開設置對話框,在Geometry選擇Infinite Sphere 3D,在Category列表中選擇Gain, Quantity 選擇GainTotal,Function 中選擇dB。
然後單擊New Report,再單擊Close,即生成倒F天線的三維增益方向圖:
再右鍵Result節點,Great Terminal Solution Data Report-->Rectangular Plot 命令,在Category列表中選擇Terminal Z Parameter, Quantity 選擇Zt(Antenna_T1, Antenna_T1),Function 中選擇im和re。
然後單擊New Report,再單擊Close,即生成一組輸入阻抗結果報告:
新建分析結果:
1、選擇Families複選框,
2、單擊右下方Nominals右側下拉菜單選擇Set All Variables to Nominal,
3、單擊變量H右側的三點按鈕,選擇Use all values複選框
4、單擊Apply Trace,完成更新:
同樣更新輸入阻抗
同樣,Smith
添加倒F天線兩條豎臂之間的距離S為掃描變量:
完成添加S掃描變量,運行參數掃描分析。
查看分析結果:同樣更新掃描變量:
作者:qinchunbao
來源:射頻百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