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玻璃都不陌生,我們平常的生活會遇到很多各式各樣的玻璃。玻璃是一種非晶體非金屬的有機材料,大多都是以多種無機物礦石作為原材料,如石英砂、硼酸、硼砂、重晶石都是它的主要材料,此外再加上一些少量的輔助原料就可以把玻璃製作出來了。但是由一位魯伯特王子發現的玻璃可謂是十分有趣,這種玻璃由於發現人被俗稱為「魯伯特之淚」。
魯伯特之淚,是將熔化的玻璃自然滴入冰水中,就會形成像蝌蚪般的玻璃淚。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頭部,可以承受20噸的壓力,就算用子彈去射擊它,也只會留下一道小小的擦痕。但若是你拽住它的尾巴,只要稍稍施加壓力,整個魯伯特之淚就會從尾部處開始崩裂,一直傳至頭部,不到短短的幾秒就會粉身碎骨。
將融化的玻璃滴進冰水中,玻璃表面會快速冷卻形成一個堅硬的外殼,但是外殼下的玻璃卻仍然為液態,等到外殼裡面的液體也漸漸變成固態時,由於積體發生了變化,使還沒有冷卻的液態玻璃收縮至外殼處,致使外殼受到強大的壓力,而中心也會受到四周相應的拉扯力。
也就是說只要打破「魯伯特之淚」的內力平衡就能使其土崩瓦解,但是由於它的頭部和身軀都有及堅固的外殼,所以外力很難將它打碎,只有讓它從內向外自己破裂,才是唯一的辦法。是不是很神奇呢!而尾部正是「魯伯特之淚」的唯一弱點,整個尾部與中心位置相連,只要稍加用力,尾部就會斷裂,一直延伸到頭部,使得整個物體瞬間粉身碎骨。這種裂紋的傳導速度達到1450—1900米每秒。
由於「魯伯特之淚」其結構上下受力不均,所以才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後來的水滴型潛艇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設計出來的,現在這一原理也被頻繁用於生產生活中了。
對於「魯伯特之淚」這一致命弊端,很多人會想到把尾巴去掉或是變短不就可以了麼,一些人更是認為在失重環境下,「魯伯特之淚」就會變成一個球體,便不會存在尾巴,這樣應該就無懈可擊了,但是小編對這種方法不太贊同,先不說它在真空狀態下實驗的困難程度,就算可以,也無法確保降溫點和降溫速度的精確,做成完美球形更是有點困難。另一方面,本來「魯伯特之淚」就是因為受力不均的外形,導致頭部堅硬難摧,若把它真正做成球形,那樣又跟重塑做一個球形的玻璃有多大區別呢!
小夥伴們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