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國80後姑娘名叫馮靜,她柔弱的外表下,隱藏著驚人的毅力和能量,她獨自闖入一百多年來一直由男性探險家佔據的南極探險領域,兩次徒步徵服南極大陸:
第一次,2018年初,馮靜和一名外籍嚮導歷時52天,徒步穿越1130公裡南極大陸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完成此路線的中國女性第一人。
第二次她創造了人類歷史。今年1月25日19點18分,她和兩位外籍助理一行三人歷時80天,徒步1800公裡,抵達了南極大陸的「難抵極」。這是人類首次僅靠雙腳到達「難抵極」!抵達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豎起五星紅旗。為了這一刻,她整整奮鬥了5年。
那麼,鮮為人知的「難抵極」到底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存在?馮靜又為什麼要兩次遠徵南極大陸?這期間她克服了哪些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呢?
所有人反對南極大陸「難抵極」,簡稱POI,是距離南極大陸所有海岸線最遠的點。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的探險隊在人類歷史上首登南極點。47年後的1958年,蘇聯遠徵車隊才第一次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難抵極」不僅位置偏遠,而且海拔3715米,高出南極點近900米,氧氣含量和氣溫都大大低於南極點,因此被冠名為「難抵極」。至今全世界僅有8名男性探險者,依靠風力以風箏滑雪的方式成功抵達過「難抵極」。
而馮靜的「難抵極」徒步之旅,其難度可想而知,那她怎麼會想著去徵服「難抵極」呢?
馮靜是一位80後的北京姑娘,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工作一段時間後辭職成為一名獨立環球旅行者和探險者,曾以背包、自駕、帆船等方式深度旅行,足跡遍布去除南極外其他大陸的130個國家和地區。
北大校友馮靜,到達「難抵極」一直是她的夢想遠徵南極的夢想誕生在2014年年底。那時馮靜正在進行一次長線的環球旅行,去南美洲烏斯懷亞的途中,一路上也在研究南極大陸的信息。發現一些遊客在搶郵輪公司「最後一分鐘」甩賣的船票。這是一種優惠船票,帶遊客到南極大陸去體驗南極風光,馮靜也有些心動。但是作為一個資深驢友,這種「淺嘗輒止」的旅遊體驗缺乏挑戰性,顯然沒法吸引她。於是馮靜下決心對南極大陸來一次深刻的體驗,滿足自己多年來對南極大陸的好奇心。她甚至考慮過在南極的考察站找一份工作,但最後還是決定像前輩探險家一樣,來一次徒步探險,目標鎖定「難抵極」,而不是大家熟知的南極點。
馮靜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表示反對她這個決定,認為她頭腦發熱瞎胡鬧。大家覺得一個女孩身體單薄,身高只有1.64m,沒有任何一項運動特長,從來沒有滑過雪,這個目標完全是一件不現實的事。
其實這個夢想的產生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馮靜研讀過很多南極早期的探險家(包括女性探險家)的日記或傳記之類的著作,其中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探險家」沙克爾頓乘堅韌號赴南極探險的經歷對馮靜的影響最為深遠。馮靜還仔細研究過人類第一次和第二次抵達南極點的探險家阿蒙森和斯科特的傳奇經歷,分析他們的經驗教訓成敗得失,做了大量的筆記。
馮靜研讀過很多南極早期探險家的日記或傳記之類的著作一旦進入物質和技術層面的準備,女性探險家的意志堅韌、細緻周密的特點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馮靜為實現目標制定了詳細的步驟計劃。沒有資金贊助,自籌!不會滑雪,從零學起。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找到最專業的極地探險導師來訓練指導自己。
可是一百多年來,南極探險從來都是男性「雄霸」的領域。這時突然闖進一個 「一無所長」的瘦弱小女子,結果可想而知:14位專業極地嚮導都不看好馮靜,直接拒絕了馮靜的請求。直到馮靜找到了加拿大籍的退休嚮導「PAUL」。
馮靜和她的外籍嚮導「PAUL」在極地探險領域非常知名,帶隊完成過很多次極地遠徵項目,其家族公司專門提供極地探險服務。他給了馮靜一個建議:先遠徵南極點,獲得極地經驗後再考慮遠徵「難抵極」的事。馮靜接受了他的建議。
去南極點之前,「PAUL」帶著馮靜在挪威訓練了兩次,每次兩到三周。訓練內容就是在極地環境中的生存技巧,如何照顧好自己,克服傷病,分配體力策略。
在此期間,馮靜還兩次到紐西蘭訓練,一次是找專業登山教練學習「冰隙救援」:落入冰隙後如何克服恐慌心理,配合同伴救援或自救。還有一次到紐西蘭自訓,做模擬雪地環境的訓練。
徵服南極點馮靜是個不走尋常路的女子,第一次遠徵南極點,「PAUL」提出有兩條線路可選,一條近一條遠。馮靜很果斷:既然是實戰演練,越接近實戰越好,選遠的。
2017年年底,在教練兼嚮導「PAUL」的陪同下,馮靜從南極大陸海岸線的大力灣出發,歷時52天5小時,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中國完成此線路的第二人,女性第一人。這一成就讓她入圍當年的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戶外獎。
通過遠徵南極點,馮靜增強了遠徵「難抵極」的信心,也對每一種裝備的優劣和實用性有了切身的感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沒有南極點的經驗,遠徵『難抵極』不可能準備得這麼好。」馮靜說。
徵服難抵極途中2019年底,經過近兩年的訓練和各項準備,由馮靜發起的「行則將至」遠徵隊一行三人(另兩人是嚮導和助理,其中一位是「PAUL」的女兒),從南極大陸的俄羅斯新拉扎列夫考察站附近的海岸線出發,開始進行越野滑雪穿越1800公裡的『難抵極』之旅。
馮靜發起的「行則將至」遠徵隊一行三人馮靜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兩次遠徵南極,沒有遭遇過命懸一線(如跌入冰隙)的危機時刻。遠徵的困難是來自於每一天的磨難。失敗的遠徵通常是這種情況導致:窗口期只剩下8天了,而剩餘路程緊趕慢趕也要走15天。因此,必須克服一切困難,推進每一天的進度。
歷時80天的難抵極行程中,最艱難的路段出現在初期的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之間,海拔從兩千多米上升到三千多米,連續爬升路段加上連續大風天。每天都是6、7級的狂風,拖著雪橇頂風爬升時,身體必須一直保持脖子向前探的姿勢,就像馬拉車的姿勢。狂風捲來大量鬆軟的雪,雪橇陷入雪中,往前拉雪橇時就會一頓一頓的。每天持續十幾個小時這種拼命用力的姿勢,導致脖子「罷工」。有一天連咽口水都覺得疼,那天馮靜什麼東西都沒吃,連水都沒法喝。正常每天行程必須走滿十小時,但那天馮靜第一次提前叫停行程,提前兩小時紮營。
當時脖子的狀態是既不能上下動也不能左右擺,要轉動脖子,必須用手扶著腦袋。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但是行程又不允許停下來休息。但強行走使脖子損傷更嚴重,也可能導致遠徵失敗。馮靜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必須想辦法減輕脖子負重。危機關頭,馮靜又一次發揮點子多、動手能力強的特長。她剪了一塊睡墊,捲起來做一個頸託,用一根帶子系在脖子前面,卡在下巴和鎖骨之間形成一個頸託,24小時連睡覺也戴著,讓頸部的肌肉得以休息。但也有個副作用,就是南極高原上本來空氣稀薄呼吸困難,頸託一卡氣更短了。就這樣這個頸託一直戴了很多天,終於有一天,脖子肌肉恢復正常。
馮靜自己做的頸託這個爬升階段真可謂「釐米之戰」。頂著大風,晃晃悠悠邁出去一步只有幾釐米,馮靜瘦小的體格,在七級大風中,揮舞著雪杖歪歪扭扭掙扎著前進。有時突然一股強風,還能把她直接拍倒在冰面之上。馮靜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在那段最艱難的路段,每天自己的心情也非常沮喪,充滿挫敗感。晚上計算進度,最多一天走12小時,一算進程只有16公裡,一小時只有一點幾公裡。
爬升路段終於走過去了。進入相對平緩下降的路段,這時大風天也結束了,最艱難的時刻終於挺過去了。餘下的五十天行程,遇到的困難都沒有超過這段「釐米之戰」。其中12月初到12月21日之間還有一段令人欣喜的好天氣: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氣溫越來越暖和,最適合徒步遠徵。
到達「南極點」,插下五星紅旗馮靜有著北京姑娘的典型特徵:直爽,快人快語。採訪中她常說:「我身體條件很普通,沒有任何天賦異稟,我最厲害的武器是拼上一切的決心。」有幾件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遠徵「難抵極」出發前,馮靜失去了經濟支持,但並沒有動搖她的遠徵決心。遠徵「難抵極」按計劃是2019年11月出發,承辦南極探險的公司要求提前一年付費,也就是2018年11月之前付費。但是當馮靜向籤約的經紀公司要求打款時,經紀公司卻不肯。按照經紀合同約定,經紀公司應該賠償100萬違約金。為了集中精力備戰遠徵,馮靜主動要求放棄違約金並立即解約。最後馮靜的遠徵費用都是通過借款籌集的。
遠徵需要每天拖著雪橇行進十個小時以上,體能消耗極大。為增強體能,保持核心肌肉的力量,馮靜創造了一套自訓方法:負重十公斤在街上拖個大輪胎前行。為避免驚擾路人,馮靜每天凌晨不到一點出門,四五點結束,每次拖行3個多小時。
馮靜在「難抵極」留影馮靜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在極地越野滑雪不同於一般的越野滑雪。南極有種特有的地形名為「雪波」(來自俄文,漢語沒有對應詞彙),是常年極地大風形成的一種溝壑地形。「雪波」如同一個個大墩子杵在地上,大如房屋,必須得繞過去。但是很多時候,太陽被遮擋住,只有天地混沌白茫茫一片,地上所有物體沒有影子,探險者就看不見「雪波」,走著走著就會摔下「雪波」的溝壑中,影響行進速度,嚴重的話還會摔壞滑雪板等裝備。要經過一定訓練積累,才可以憑腳感或憑手杖感知出來。
馮靜充分發揮作為女性細緻耐心、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除上面提到的頸託,馮靜還在面部保暖和進食技巧方面做了幾個小小的改進。極地徒步中,雪鏡起霧是一個特別大的麻煩,一直困擾著馮靜。她動腦筋用潛水服面料和抓絨面料製作了一種眼罩,配合雪鏡使用,可以吸附雪鏡裡產生的霧氣。後來,馮靜把眼罩升級為2.0版本,將眼罩中的潛水服面料放長,把整個臉罩住,防止大風直吹面部。
馮靜用潛水材料改進了雪鏡由於戴手套戴面罩吃飯不方便,馮靜還用斜劈開來的竹筒作為餵飯工具,餵飯的準確性得以提高。這些小改進提高極地生存質量。對馮靜來說至關重要。對此「PAUL」也很誇讚。
馮靜用斜劈開來的竹筒作為餵飯工具兩次遠徵南極的馮靜為什麼如此重視細節?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人類首位抵達南極點的探險家阿蒙森的日記可以看出,他對細節的重視令人吃驚。他出發前已經準備得非常充分了,但是到了南極行程中還在反反覆覆進行裝備改進。馮靜自己的體會是,除非發生掉冰隙這種重大災難事故,正常情況下往往由於某個細節不夠完善拖延了行程,以至於錯過了抵達目標點的最佳時間窗口。「遠徵的成功是由每一個細節組成的。把所有的小事情都處理好,通過無數微小的努力才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
紫牛新聞記者|楊志敏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原標題:《【紫牛頭條】人類首次徒步抵達南極"難抵極",創歷史的中國姑娘:我的秘訣是"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