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見愁」這個植物名稱是根據植物功能而得名的,意思很清楚,就是這些植物具有止血作用,出血後見到這種植物就不發愁了。那麼具有止血作用的植物很多,因此正式中名和別名叫「血見愁」的植物也有多種。下面我就談談這個問題。
一,正式中名叫「血見愁」的植物
正式中名叫「血見愁」的是唇形科香科科屬植物。血見愁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嶺南採藥錄》;別名還有山藿香、布地錦、肺形草、皺面草、方枝枯草、野薄荷、賊子草、假紫蘇、野蘇麻、蛇藥、水蘇麻、四稜香、沖天泡等等。
血見愁的外形特點:多年生草本,高度四五十公分;葉對生,有葉柄,葉片卵圓形,葉邊有圓齒;花白色、淺紅色或淺紫色,六月到九月開花。主要分布於我國四川、西藏、雲南、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浙江、江蘇等省區,生長在林下溼潤地方。
血見愁的主要用途:全草入藥,各地廣泛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吐血、毒蛇咬傷、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多種疾病。
二,別名叫「血見愁」的植物
根據我了解的情況,別名叫「血見愁」的植物有多種,常見的如下:
1,雜配藜:它的別名在東北叫血見愁;其他地方叫大葉藜,是藜科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四川、雲南,生長在林邊、山坡灌叢和河溝邊。用途是全草入藥,具有調經止血作用。
2,水蘇:它的別名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為血見愁;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為雞蘇;在《百草鏡》中記載為望江青和天芝麻;別名還有白馬藍、元寶草、芝麻草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唇形科水蘇屬植物。分布於我國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區,生長在水溝、河岸等溼潤地方。用途是全草入藥,可以治療百日咳、咽喉炎、痢疾等疾病。
3,地錦草:正式中名叫地錦;別名在一些地方和媒體中叫血見愁。屬於大戟科大戟屬植物。為一年生草本,莖匍匐,分叉多,有白色乳汁。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常見,生長在田間地頭、荒野、路旁、沙丘。用途是全草入藥,有止血、清熱解毒、利尿、通乳、殺蟲等作用。
4,紅絲線:別名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為血見愁;別名還有衫鈕子、十萼茄、野燈籠花等。屬於茄科紅絲線屬植物,是一種灌木,分布於我國雲南、四川、廣西、廣東、江西、福建、臺灣等省區,生長在荒野溼潤地方。
5,小花耬鬥菜:別名在黑龍江漠河叫血見愁。是毛茛科耬鬥菜屬植物。分布於黑龍江北部,生長在林下。用途是全草入藥,可治療婦科疾病。
總之,名字叫血見愁的植物比較多,共同特點是有止血等藥用價值。正式中名叫血見愁的只有一種,其他都是別名。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