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看錯,不是神秘,是神密。神代表程度,密的意思是封閉,用普通話來解釋就是:超級封閉的展櫃。
之前在朋友圈裡徵集話題,有朋友問我:「博物館展品到底有多少真的?真品的安保怎麼做?」
我沒做過這方面的調研,真品贗品比例多少不能亂說。安保這個事,大概還是可以說一說的。
通過電影的描述,我們仿佛有這樣一個初步的印象,那就是國內特別是大陸地區的博物館安保相較於國外要輕鬆很多,畢竟電影裡有人偷《蒙娜麗莎》的,有人偷過《抱銀鼠的女子》,有人偷過《沐浴的貝特莎伯》,柯南裡還有人要偷梵谷的《向日葵》,想偷《富春山居圖》的也要趁著真品送往臺北故宮合璧展出時動手。
相比之下,在大陸地區的犯罪分子不是太變態就是太土鱉,除了搶錢搶鑽石搶高科技之外,似乎很少涉及博物館。倒是現實世界裡發生過一些失竊案,被盜的都是相當有文化有內涵的物件。
我非常鄙視偷盜的行為,我也不希望任何的博物館有任何的安全事件發生。我只是藉機闡述一下國內博物館其實還是相對安全的這個現狀。小城市不了解,你到國家博物館偷一個看看,偷完你都跑不出二環。
說跑題了。我的意思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堵車那是段子,觀眾能當段子說,我們總不能按著段子做,是不?博物館到底怎麼保存真品?
今天不談人防,也不提先進的安全防盜系統怎麼工作,先單談談在展廳裡被接觸得最多的展櫃,它們,就稱得上神密。
雖然我不研究展櫃,但是這麼多年,大大小小的展櫃也真是見了不少。如果只從外觀上看,各個博物館的柜子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除了寧夏博物館那個電動的桌櫃曾經「羞辱」過我一次,其它博物館沒有特別出乎意料的。
《展覽論》裡有一段話說的很誠懇:「展櫃表示一種限制。如果我們的觀眾是無比誠實和謹慎的,我們的社會風氣純真、溫和而且穩定,就幾乎不需要展櫃了。但是,世界並不是理想的,博物館展出的展品需要我們的照管,而且我們必須儘可能保持它們的現狀。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時,我們才可以將它們與隨同資料一起進行展示。」
這話說的多好,我們想與觀眾分享館裡的展品,也想讓觀眾零距離的欣賞,但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次要任務才是展示,所以請大家理解。
把展櫃分解,無非就是金屬骨架,超白玻璃,照明設備,以及恆溫恆溼系統。把他們按不同的形式組合起來,就是現在博物館裡各式各樣的展櫃了。
金屬骨架,比較流行的材質是6061鋁合金,金屬結構的整體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穩固性,要保證在展出期間不會因為輕微碰撞導致移位,這是保護展品安全的基本條件。
玻璃方面,國內一般使用的是防紫外線的雙層超白玻璃,中間夾0.76MM厚度的PVB膠片。經過高溫高壓工藝處理後玻璃和中間膜永久粘合為一體,這樣一來,玻璃即使碎裂,碎片也會被粘在薄膜上,不會分散,能夠有效的防止碎片崩裂的情況發生,無論是對展品還是對觀眾,保護都是非常必要的。
照明設備,用書上的話講:「每個展櫃實質上形成了一個縮小模型展覽,並且是整體方案中和諧的一部分」。評價一個展櫃,照明當然是重中之重。從保護展品的角度說,光源的亮度必須是可以控制的,此外還要注意照明裝置的維護最好是不用打開展櫃的展示區域就可以進行的,「為打開展示區域,往往會帶來一些危險因素」。
恆溫恆溼系統,這一點在我看來對展品保護的尤為關鍵。溫度和相對溼度文物保存環境中最基本的監測指標,尤其會影響如木材、骨製品、皮革、紙類等展品的狀態。控制溫溼度,首先要保證展櫃具有極好的整體密封性,相關行業標準要求展示空間空氣交換次數要小於每日0.2到0.5次。如果展廳的大環境不能滿足展品溫溼度的要求,展櫃內還需要增加恆溫恆溼設備。這麼說吧,為展品提供一個舒適的展示空間,是對它最基本的保護手段。
展櫃一點也不神秘,展品也不神秘,即便是那麼久遠的文物,也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只不過歷盡時代的滄桑而已。
我說神密的展櫃,意思是告訴大家,現在的保護技術很發達,博物館也很重視對文物的保護。所以,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把它們傳給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