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30日,第十四屆中國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LED)學術討論會在我校召開。我校前校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國際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委員會主席Rainer Grun教授,蘭州大學副校長陳發虎教授等140餘名代表參加了3月29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
開幕式上,我校副校長周先意教授致辭。他肯定了自1987年科大舉辦首屆會議以來大家堅持至今所付出的努力和中國LED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並感謝協辦單位和與會代表的支持,對本屆會議在科大順利召開表示祝賀。中國LED委員會主任、上海博物館夏君定研究員宣布會議開幕。開幕式由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湯書昆教授主持。
本次會議涵蓋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理論研究、劑量學和儀器設備開發改進,以及在第四紀地質和考古中的應用等多個學術領域。會議收到54篇論文,分別來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殼應力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地質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等研究機構與高校置身於科研一線的科技工作者。
香港大學李盛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ainer Grun、北京大學周力平、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副所長賴忠平等4位專家分別以「近年來中國釋光研究的進展」、「New insights into U-uptake in bones and teeth: implications for ESR dating」、「經典第四紀沉積剖面光釋光測年:夢想、現實與挑戰」、「柴達木盆地的地貌演化——年代學視角」為題做了精彩的主題報告。
李盛華、Rainer Grun、周力平、賴忠平四位教授報告風採
在29、30日兩天會議中,與會代表在報告中對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的原理、方法及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展示了中國釋光與電子自旋測年技術近年來所取得的快速發展和取得的巨大成績。
我校科技考古實驗室數年來致力於釋光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開闢考古材料人工熱歷史的新研究方向,探索建立實驗室分析流程和方法,已連續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Geochronometria等專業雜誌發表論文5篇。此次會議上實驗室範安川副教授、吳又進博士生做了口頭報告,得到與會代表好評。
為推動中國LED科學事業發展,鼓勵青年學者走向國際舞臺,本次會議特別為青年研究生設計了英語報告分會場,邀請國際LED主席參與組成評委會,評選出3篇最佳英語報告,作為口頭報告優選者直接推薦給將於加拿大召開的國際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研討會。會議同時評選出劉哲等3名優秀學術新人。
會議閉幕式於3月30日下午舉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功明研究員在大會總結報告中肯定大會再次回到中國科大的成功舉辦。他指出,本屆會議代表人數超過以往任何一屆,而且年輕學者多,研究領域廣,角度新,成果新。他對本次會議組織的高水平、高質量和高效率給予了讚揚。會議組織委員會主任、我校科技考古實驗室負責人金正耀教授主持學術新人和最佳英語報告頒獎儀式,並在致辭中向為本次會議成功召開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達了謝意。
本次會議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博物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承辦。經討論,第十五屆中國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學術討論會將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承辦,定於2016年3月在西安召開。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