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大學裡若干專業及方向易被誤解
家長和考生都不是教育專業人士,填起志願來著實有些棘手。倒不是說這件事情多麼高難度,只是高校的專業和專業方向很多,要普通人都詳細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憑感覺、靠想像、望文生義等等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一旦「望文生義」選擇的專業與想像大不一樣,或與自己的興趣剛好背道而馳,這個代價可太大了!有不少過來人大學四年就耗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上。
我們在此舉出一些特例,通過「過來人」的口現身說法告訴大家一些專業的準確內涵,給家長和考生提供借鑑。不過篇幅有限,只能掛一漏萬,介紹些典型例子,以起到警示作用,希望大家選專業一定要認真了解。
有些專業比較「含糊」
旅遊管理:
關鍵字眼在「管理」
旅遊管理通常是考生報考名校的「保底」志願,歷年如此。中大旅遊管理專業的小文說:「這可是我報的最後一個志願,不過,老實說,保底效果還真好,起碼是把我給留在中大了,之前也讓我敢去拼別的更好的專業。」
「對這個專業,許多人的認識也有誤區,以為就是出來當導遊的,其實旅遊管理的關鍵字眼在『管理』!」小文說,這個專業學的東西不僅是旅遊的,口徑很廣,比之前想像的好!但同時,由於旅遊教育的發展仍不成熟,尤其是學院剛成立5年,因此教學資源和經驗都不是很豐富,有很多試驗性的舉措。而且學院的地位比較 「低」,相對比起許多老學院來說。「可是這幾年的努力進步大得出乎想像,年輕就是動力十足。」
小文提醒考生,旅遊管理專業與就業的匹配度向來不高,並不要以為學旅遊就做旅遊,大多數畢業生從事商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什麼樣的考生適合報這個志願?她覺得,樂觀靈活、願意與人相處是首選條件。當然,還有興趣也很重要。
自動化:
原來是個「萬金油」
「說實話我剛報考自動化的時候以為就是做機器人!」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大三的姚同學有些調侃地說。談到自己的專業,他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主要的學習內容如自動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過程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樓宇自動化等看起來比較枯燥,但課程不是太難,「只要理解了就不怕」。
「老師常常說我們的專業是萬金油,其實是挺對的。」畢業後同學們去的企業五花八門,這次有10人去了核電,還有一些去了通用,不過基本上是搞銷售和維修等技術支持類工作。說到學習,他表示一定要認真。還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學會利用各種仿真軟體如matlab、數學建模等。「如果你以為這個專業好玩,那就錯了。」
有些專業「高深莫測」
環境科學專業:
與環境搭邊的容易被人誤讀
環境工程系的專業歷年都被認為是冷門,凡與環境搭上邊的很容易被人誤讀。「曾經有人以為這個專業是掃垃圾的。」暨南大學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專業的小韓苦笑著說。
「選擇這個專業最初的印象是覺得挺高科技,但現在學了三年,不那麼認為了。」小韓介紹,該專業實際上學的是各種環境類的知識,包括大氣、水、土壤,提高的是如何處理各種環境汙染的能力,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不過,與環境專業直接掛鈎的社會職位還不是很多。我們如果對口就業,那麼大概就是當環評師,去研究院、垃圾廠、水處理廠等這幾個方向。」小韓表示,他們就業不容易,甚至出現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互不感興趣的尷尬場面。「從事本專業的機率很小,很多同學要在別的崗位上從零開始,不少同學想通過考研來轉向。」
如果有考生在這個專業前徘徊的話,他提議:「報考的考生一定要真對環境工程有興趣,並最好日後的方向是打算深鑽搞科研的。」
地理信息系統:
其實學很多計算機相關知識
地理信息系統,聽起來很像是專啃地圖的。但中山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大四的殷曉霞同學說,其實裡面大部分是計算機相關的內容和知識。
關於學習內容,她說地理信息系統其實就是個3S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和GPS(全球定位系統)。大一、大二時上一些地理類的基礎課,比如自然地理、城市地理、人文地理之類。「說實話有點枯燥,不過也有好玩的東西。在珠海校區時,如果看到一群人拿著個上面有儀器、對面有標尺的三腳架(全站儀),那就是我們在測地勢」。但大三專業課開始之後,就比較實際,著重根據地理事物的分布信息來預測、描述一些現象,比如最短路徑分析,實時路況、最佳商業位置等。
什麼人比較適合這個專業?小殷說,喜歡計算機類的、做編程二次開發的男生學這個比較好。
雖然這個專業比較冷門,但就業前景蠻好的。「如果開發做得好,都很搶手,如果不擅長開發,資料庫類學得好的話,例如國土局規劃局都可以進。」
有些專業頗為「神秘」
考古學:不光只是挖墓的
如果評價冷門度,考古可算是「冷門之最」。「曾經就有人問我,考古難道不就是挖墓嗎?」中山大學考古學的大四畢業生黃鑫對此無奈地講。挖墓的確是考古發掘的一部分,但考古學做的是系統的「田野發掘」;而田野發掘也僅僅是考古研究的一部分內容,考古做的是通過對遺存的研究,還原人類歷史,進而完成對人類文化的研究。專業外延和內涵都很大。
「經過大三的田野考古實踐後,我感覺像脫胎換骨成另外一個人了,我真的喜歡考古了。」黃鑫坦誠地說:「當年我念考古專業完全是調劑的結果。知道被錄取到這個專業後,它給我的印象是神秘、冷門、沒『錢』途。但現在我非常清楚,這是一門真正的學問,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學得好。」
「大學裡的同窗情誼,沒有其他專業可以和考古相提並論,最重要一點是我們經過近半年『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考古田野實習。在同窗的日子裡,我們深深體會一種比友情親、比親情濃的感情。」
這幾年,考古專業的就業潛力也在不斷增大。「對口的主要是考古研究所和文博單位,工作崗位需要的專業人才並不飽和,今年就業機會相當多,比預期要有潛力。」
黃鑫說,對考古或文物研究懷有極大興趣,有一定的文史基礎,有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具備認真細緻的學習、工作態度的師弟師妹們,不妨考慮學考古。
人類學:多種學問都涉及
人類學專業的學習內容一言難盡。「很多人問我什麼專業,我說是人類學。然後他們就說,你們是不是搞人體測量的啊?還是考古的啊?或者是研究生物的?難道是社會工作……」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張宗康笑說。
其實,上面所說的幾種猜測,人類學都有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民族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下面又有很多分支學科:法律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民族學、歷史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生態人類學等等。
「坦白說,人類學專業現在得不到社會很高的認可,就業一直是個問題。」張宗康說,如果有同學喜歡讀書,喜歡研究文化,喜歡田野工作,不以就業為最大前提,我覺得這樣的同學非常適合這個專業。因為他能挖掘這個專業的樂趣所在。
關於就業,記者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歷年就業情況表中看出,人類學雖然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專業對口地找到工作,但是更多的人是從事了媒體行業的文字工作。並且,不少現今已經成為媒體行業小有成績的校友。人類學在他們身上埋下的文化深度和文字紮實度,讓他們在工作中得以脫穎而出。
有些專業易被誤讀
1、老專業搭上新名詞 此類專業以信息類和管理類學科為最。比如地理,與新名詞「環境科學系」結合,套上「環保」的光環,環境科學系下設「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招生往往會比以前更好一些。
2、成新寵的「老黑難」專業 一些傳統的「老黑難」專業和基礎學科,雖然專業名稱不變,但內容和就業方向早已隨社會變化而變化。
典型:石油工程、石油地質、勘察技術、土木工程、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核技術與核工程等專業。
由於就業後工作條件艱苦,這些專業歷來報考者少。但隨著目前石油、煤炭等傳統行業復甦,工作條件大為改觀,待遇比以往翻了三五倍,畢業生供不應求。
3、易望文生義的專業 有一些專業,名稱沒有改變過,但由於行業面不廣,人們常常望文生義,誤認職業身份。
典型1:法醫學專業。乍看之下似乎整天與命案打交道,令人望而卻步。其實法醫學的基礎課程也是醫學,只是多了法律方面的課程設置,對口工作也多是醫療鑑定、傷害案件的司法鑑定。
典型2:國民經濟管理專業。該專業將「宏觀經濟調控」作為人才培養的方向,須至少修讀碩士學位以上才能在此領域有所作為。 本報記者 夏楊 實習生 黎春蕾 馬紅平 李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