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氣球》在全國上映。這部電影入圍過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多倫多電影節「當代世界單元」等數十個國際電影節。
從電影節時一票難求的狀態和一眾導演、藝人的助力來看,《氣球》很明顯是一部值得期待的電影。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01
信仰和現實如何抉擇
《氣球》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達傑一家中,兩個調皮的小兒子誤把父母的保險套吹成了氣球帶出去玩,因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在家中高齡的爺爺去世後,妻子卓嘎意外懷孕,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達傑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迴轉世,但是面對妻子高齡的身體狀況和生育政策之下的巨額罰款,卓嘎退縮了。他們原本寧靜的生活被徹底打破,恩愛的夫妻之間逐漸出現了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面是避孕、另一面則是新生命的誕生,信仰貫穿始終。而對於最終的選擇,電影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讓我們沉入思考,在信仰和現實的交錯之下,人性應該何去何從?
02
紅色意象與藏地現實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一幅海報中,飄著巨大的紅色氣球,其餘的海報也都與紅色相關。這是為什麼呢?
萬瑪才旦在採訪中曾說:「這部電影創作的緣起,和我寫小說的方式比較相似,就是有了一個靈感之後就想把它寫下來,這是一種創作的衝動。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我在電影學院讀書期間,有一次去中央民族大學,大概在雙安商場的位置,看到風中飄著一隻紅色的氣球,一下子被這個紅氣球所吸引,覺得這是特別好的電影意象,就想根據這個意象做一個電影。
有時候你對一個靈感,會有直覺的判斷,這是適合用電影來表達的。當時就把這個紅色的意象跟藏地的現實關聯起來,很自然又聯想到白色的氣球,就是電影裡的保險套,然後慢慢建構這個故事,就有了這樣一個家庭的設置,人物的構成和關係,逐漸故事的雛形清晰起來,就寫好了劇本。」
而紅色的氣球,它本身就有這樣一個意象,有一點希望,或者一點生命的意思。
「大家在不同的空間裡。抬頭看著這麼一個即將消失的氣球。這只能是一種悵然的、無奈的注視。」
03
導演創作「偶然性」
萬瑪才旦作為一名集文學家、編劇、導演、監製和製片人身份於一體的藏族母語電影開創者,一直致力於讓觀眾對藏族文化及其生存狀況有新的體會。而這主要依賴於他對於故鄉深入、細膩的描繪。
作為藏族導演,他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拍攝藏族題材影片,從《靜靜的嘛呢石》一鳴驚人,到《五彩神箭》大放異彩,《塔洛》的完成,幾乎可以說是導演萬瑪才旦敘事風格成熟的標誌,擯棄了繁複的影像調度方式,用大量固定鏡頭和長鏡頭,形成了極具個人標示的美學,呈現出一種東方式的簡潔素淨,反而使情感的表現更加「密集」。在充滿儀式感的孤獨中,萬瑪才旦的畫面處理平靜且冷峻,直擊人心。
王家衛導演曾經說過:「萬瑪才旦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深看,也可以淺看。淺看,是宿命,深看,是解脫。」
萬瑪才旦的電影是「偶然性」的,當他遇見一個紅色氣球,他有了想法。而這個故事之所以成立,也是和這樣一個地域,這樣一個文化和信仰有關聯的。如果離開那樣一片土地,那這個故事也就不成立了。在現實層面和經濟層面的壓力下,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初心,萬瑪才旦本人都是未知的,同時也是無奈的。
04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電影《氣球》借一個普通藏族家庭的故事,講述了靈魂信仰與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信仰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它深植於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當信仰與現實出現兩難困境時,人們又該如何抉擇?正如《靈與肉的禮讚》中的歌詞中所說,「我在幻夢幻影中丟失了自己,從昂首不落的太陽那裡丟失了暖意,恆常卻不定的生死裡丟失了最終的意義。」電影直面信仰遭遇挑戰時的迷茫嘉旅,揭露了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真實困境,並對其發出追問和思考,具有普遍價值。
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願你今後的日子裡,眼裡有星河,笑裡是坦蕩,一生努力,一生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