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吃西藥最常見的是一天三次。一般情況下,每天三頓飯後吃藥就可以了。吃中藥則是一天兩次,但在時間上,醫生們給出的常常都是「早晚各一次」,大家最常見的喝法都是早飯和晚飯時分服用。但實際上,服用中藥最佳的時間並非如此。
「喝中藥,最佳時間是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市中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王志敏解釋,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消化吸收能力最強的時段,也是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而且,這個時間喝中藥也不會影響吃飯。
如果時間不允許,那把服藥時間改成早飯和晚飯後,基本上也能保證藥效。王志敏表示,在實際生活中,因為工作等原因,很少有人能在最佳時間喝中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中藥最佳服用的時間都是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有些中藥的服用時間還有特殊的要求。「比如治療消化道疾病和調理腸胃的中藥,最佳服藥時間是在飯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王志敏說。
現在大多數醫院和藥店都有中藥代煎服務,把煎好的藥液裝在密封袋裡,攜帶非常方便。只要把包裝好的中藥放到熱水裡,幾分鐘後就可以喝,完全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喝藥。
很多人吃飯習慣「趁熱」,喝中藥時也是如此。對此,王志敏表示,正確的服藥溫度並不是「趁熱」,而是「溫服」。
「傳統中醫理論中,對於服用中藥的溫度方面的要求其實和對服藥時間的要求同樣講究。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煎好後要在常溫下晾至40℃上下時再喝。」他說,常見的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只有治療感冒的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還有特殊如「川芎茶調散」,喝之時就要以清茶調下,作為藥引,以最大限度發揮藥效。不過,王志敏也提醒,「熱服」也不是說越熱越好,而是適當熱一些就可以。
還有些中藥則需要涼一些,比如止吐、解毒、清熱的中藥,為了減少刺激,服用的溫度要比「溫服」要適當涼一些。
大家在看中醫時,不妨問一問醫生,自己的藥什麼時間、什麼溫度喝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