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量的海水流入一個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流入洞中的海水又下落不明。那麼,人們不免會猜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洞呢?洞到底有多深?那些海水又都去了哪裡?
亞各斯無底洞
希臘亞各斯古城瀕臨大海,在海濱之處有一洞口,每逢漲潮時,波濤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形成一股股水流。有人曾專門測算過,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平均達3000多噸。這麼多的海水流入洞中,卻從不見把洞口灌滿。這樣的深洞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它探索的興趣。
為了弄清楚流入洞中的海水最終會流向哪裡,美國地理學會在1959年派出了一支考察隊。他們在海水中投入一種易於溶解且經久不變的深色染料後,觀察染料是如何隨著海水一起沉下去。接著又觀察周圍海面以及附近島嶼上的各條河、湖,想看看在哪裡能找到這種帶顏色的水。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這樣的海水蹤跡難覓。於是,有人對這種實驗方法提出質疑,因為大量的海水可能把有色水釋得太淡,以致無法發現有色水。於是,科考隊改進了他們的試驗方法。幾年後,他們製造了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小粒。這些塑料小粒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科考隊滿懷期待地把肩負特殊使命的1300千克重的小粒子,一次倒入打旋的海水。頃刻間,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全部被無底洞吞沒。科考隊員設想,哪怕在周圍或其他地方發現一個塑料小粒,那麼找到無底洞的出口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科考隊曾發動幾百人在各地水域搜尋,一年多以後,還是一無所獲。按照地球的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真正的「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為什麼這裡的海水沒完沒了地「漏」下去?這個「無底洞」的出口又在哪裡?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裡去了?所有的謎團直到今天還是沒有解開。
印度洋「無底洞」
在印度洋北部海域,北緯5°13′、東經69°27′處有一個半徑約3海裡的無底洞,人們把這個洞口稱為「黑洞」。
典型的季風洋流使這裡的洋流一年有兩次流向相反的變化。夏季盛行西南季風,海水由西向東順時針流動,冬季則恰好相反。「無底洞」海域卻是幾乎呈靜止狀態,完全不受季風洋流變化的影響,先後已有7艘船隻在這裡失事。
1992年8月,裝備有先進探測儀器的澳大利亞「哥倫布」號科學考察船在印度洋北部海域進行科學考察,科學家認為「無底洞」可能是個尚未認識的海洋「黑洞」。根據每水振動頻率低且波長較長來看,「黑洞」可能存在著一個由中心向外輻射的巨大的引力場,但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科學考察。
石海洞鄉無底洞
中國四用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也有這樣的一個大漏鬥。它的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驟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與亞各斯無底洞不同的是,通常採用各種檢測手段,總是能夠找到消失於漏鬥裡的水流的蹤跡,它們或近或遠,總會在地面上重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