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人以愛的名義禁錮你,你能接受嗎?
今天要說的故事來源於2019年3月開播的驚悚美劇《惡行》(The act):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長期操控女兒生活,最終被女兒殺死的故事。
《惡行》講述女主小花從出生起就一直被媽媽大花臆想為全身是病的可憐人,比如白血病、腎衰竭、糖過敏、下肢癱瘓等,但其實小花是個什麼病都沒有的健康女孩。
還說小花進食只能依靠胃管。
行動要靠輪椅。
睡覺要靠氧氣。
日復一日給小花剃光頭。
拔光小花的牙齒。
小花惹她不高興,就要把小花綁在床頭,有次還差點勒死小花。
她在外面營造出一副偉大母親的形象,全心全意別無所求地照顧被病痛折磨的女兒。
利用人們對弱者的同情,獲得大量的捐款,也從政府那裡拿到殘疾補助和社會救助金。
還要每天給小花洗腦,
我是多麼多麼愛你,
你對我有多麼的重要,
這麼些年,我為了照顧你放棄了一切......
大花就這樣靠著虐待小花獲得物質上支持和精神上的快感。
這是一部驚悚懸疑倫理高分片,有懸疑無懸念,開篇就已經知道大花被人謀殺了。
這部劇最驚悚的地方在於:改編自真實故事。
且從選角、表演都比較真實的還原了現實。
被命運的泥石流裹挾著前進的悲慘人們,受盡了折磨和非人的待遇,最終只有毀滅、自盡,才能獲得救贖。
不過是普通大眾在演繹著自己並不那麼光鮮的生活,偏執又頑強。
比如劇中小花的男友黑娃,雙重人格。
白天行動木訥、眼神呆滯,快餐店的工作也做不好,經常受人欺負
黑暗面卻心狠手辣,說一不二
他和小花是兩個在苦難中相互取暖的人,用各自的缺陷填補了對方的空虛,也以愛與溫柔回應對方。
只是愛的方式讓普通人難以接受。
同樣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大花對小花的愛,偏執又畸形。
大花的愛,是禁錮,也是控制。
或許由於大花的原生家庭和後來不幸的婚姻,導致了她的極端思維,讓她從一個對女兒過度保護,變成了病態控制並折磨女兒的惡魔。
有人說小花的母親大花這樣殘忍的虐待女兒,是因為患有一種名為孟喬森症候群的病。
(孟喬森症候群又稱做作性障礙、做作性精神障礙,是指一種通過描述、幻想疾病症狀,假裝有病乃至主動傷殘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我卻並不想這麼認為,一旦給某人扣上了「生病」的帽子,那麼他/她的某種惡劣的行徑,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在某種程度上就會被消解。
諸如近年來被人熟知的案例,某某殺人了,系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殺人了難道就不是殺人了嗎?
患有孟喬森症候群,傷害就不是傷害了嗎?
母親控制虐待孩子,就不是虐待了嗎?
令人心痛的是被母親軟禁的小花,其實是個健康的可憐人。
病態家庭教養出來的小花精神世界也是病態的。
劇中小花一直在醞釀計劃,殺死母親,並逃之夭夭。
逃亡的過程中,小花是恐懼和自由的不適應共同體。
害怕殺人的行徑暴露。
又擔心母親屍體沒有被人發現,腐爛生蛆。
在這部劇中,女主小花想要逃離母親的軟禁。
只有通過殺死母親,或者自殺,才能得到內心的救贖。
她選擇了前者,卻也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自由與安寧。
最後一幕,身處獄中牢籠的小花,想像著靠在母親肩膀上,內心複雜的情感無以言說。
大概,經過了這麼多,她依然深愛母親。
不管從道德還是法律的意義上來說,劇中的三位主角都是不可原諒的。
也很難說某個人是絕對的善,絕對的惡。
最後,我還想討論一下米國法律的問題
劇中小花的律師想通過讓大眾知悉平日裡大花對小花的虐待,從而產生同情,讓輿論偏向小花,以此在庭審時減輕處罰。
即使當時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小花和男友合謀殺死母親,最終卻還是分庭審判。
判處男友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判處小花十年監禁。
眾所周知,司法正義包含程序正義。
那麼被輿論左右了的司法,它還是正義的嗎?
留給大家思考。
這部劇除了真實還原度極高外,還以其獨特的拍攝手法,驚悚恐怖的氛圍,以及對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人性的討論,也是值得一看的。
順便一提女主媽媽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也是非常適合大家練習聽力的。
歡迎大家看劇討論。
女主Joy king其實是一個漂亮的妹子
拜拜。我們下期再見.
#好劇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