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說一說怎樣調動口腔的吐字器官,達到自身吐字發音的最佳狀態。
要合理有效地控制口腔,就要求我們對口、齒、唇、舌這些發音器官的聯動進行有效的控制。總結起來,有四個有效的動作:「提、打、挺、松」。
l 提:提顴肌
顴肌是我們面部的表情肌肉,顴肌收縮可以拉動嘴角上揚,讓人呈現出微笑的表情,這條肌肉的位置大致就在顴骨和上唇外側到嘴角的部位。下方這張圖,你可以看看顴肌的具體位置。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顴肌是一個中心著力點,提顴肌能感受到整個面部有左右伸展的拉力,帶動口腔前端、上顎等部分的舒展。
做這個動作,好處就是讓唇部,尤其是上唇,會貼住上齒,展現出更大的發音力度,讓聲音更積極,音色更明亮,而且還能極大地改善在吐字過程中聲母、韻母的發音狀態。
不僅如此,提顴肌的時候,以顴肌為中心的口腔周圍的表情肌也會跟著收縮,讓語言出現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說,當面部呈現微笑狀態的時候,大腦也會出現喜悅的情緒,聲音也會跟著變得舒服明朗。訓練提顴肌的方式很簡單,可以咬一根筷子,去找到顴肌上提的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提顴肌並不是簡單地對顴肌進行提拉收縮。「提顴肌」與生活中的「微笑」還是有差別的,生活中自然流露的微笑,上唇是放鬆的,而提顴肌達到的感覺,上唇是積極緊張的。要尤其注意控制力度,不然說話的時候,我們的臉上就呈現出假笑的狀態了。
l 打:打開牙關
打開牙關,也就是打開後槽牙,增大下頜的開度。打開牙關不是簡單「張嘴」就行了,它要求的是增大口腔後部,上下槽牙間的距離。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在嚼口香糖的時候,上下槽牙間有距離的感覺。
打開牙關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口腔開度和口腔容積,這不僅會使你的聲音在口腔中產生更豐富的共鳴,還會增大聲音從喉部到口腔的通道,這樣你的聲音會更加通暢明亮。另外,口腔體積增大,也給我們發音的重要器官——舌部創造了活動空間,這樣一來,發出的字音就會更準確、清晰。練習打開牙關,可以學習「獅子大開口」這樣的動作,去誇張地尋找上下牙關之間的距離感。需要提醒的是,在發音的時候,除非是在特殊語境下追求效果,否則千萬不要咬著牙關說話。因為這樣不僅會給人一種咬牙切齒惡狠狠的感覺,而且韻母往往會很不飽滿,字音會很扁,說出來的話也會含混不清。
l 挺:挺軟顎
軟顎與咽部肌肉配合,控制咽部閉合,對於呼吸、吞咽、語言等功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發音過程中,如果在打開牙關的時候,能調動軟顎,讓它適度起來,就可以在發音的時候,合理增加口腔空間,同時增大口腔共鳴的效果。這麼做能夠發揮後聲腔的共鳴作用,使聲音寬厚、結實,同時,還能提高發音的效率和聲音的明朗度,使字音傳播得更遠,更加清晰。
要找到挺軟顎的感覺,最好的方式就是體會「半打哈欠」時候的口腔狀態,這個時候軟顎挺起得恰到好處。你還可以想像這麼一個場景,當你突然聽說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時,一定會驚奇地發出一個「啊」音,在這個時候,你的軟顎就是挺起的狀態。
但如果軟顎挺得太過分,就會使聲音聽上去顯得非常靠後,很不自然。有時候,很多男生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聽上去更渾厚就會有意讓聲音往後靠,把軟顎過分挺起,這樣其實就壓喉了。壓喉不是一個好習慣,不僅會讓聲音聽上去不夠自然,而且還會很大地損害嗓子的健康,所以要特別注意。要想把軟顎挺到恰到好處,我們要反覆練習,掌握好其中的度。
l 松:松下巴
在練習發音的時候,初學者往往在打開牙關的時候,也帶動了整個下巴的用力,或者有時候為了增強吐字的力度,會去擠弄下巴,滿口用力,這就本末倒置了。
下巴,是我們在發音過程中需要儘量少用的一個面部器官,如果在發音過程中,你的下巴太用力,會帶動整個下頜、下唇處於緊張狀態,連帶你的整個舌頭也變得不自如,發出來的聲音會給人非常侷促的感覺。
想緩解這種狀態,松下巴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你只需要在發音的時候不給下巴外力就可以達到效果。這是因為放鬆下巴,可以連帶放鬆喉部,讓你的聲帶鬆弛,發音舒展。要找到松下巴的感覺,你可以在吃西瓜或者其他瓜果類食品的時候,嘗試去找用上齒啃瓜皮的感覺,當你感受到完全不用下齒的時候,下巴就是放鬆的了。其實,松下巴是個特別自然的動作,不用你刻意去練習,最主要的就是讓自己保持放鬆就可以了。
提打挺松,也就是提顴肌、打開牙關、挺軟顎、松下巴,這四個動作結合在一起,能夠最合理地擴大口腔容積,讓我們的口腔形成一種「前緊後松,上提下松」的感覺,這是口腔在發音過程中的一個最合理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發出的聲音會更加飽滿明亮,而且發出的字音也會更加圓潤清晰。 參考:鄭偉《怎樣讓你的聲音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