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太空科研工作

2020-10-09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田程偲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陶邦惠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原文連結: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8165/machine-learning-software-is-now-doing-the-exhausting-task-of-counting-craters-on-mars/#more-148165

天文學家的生活似乎是充滿樂趣的。坐在天文臺中,飲一杯溫暖的熱可可,全身心沉浸於熱愛的工作,周圍集聚著志同道合的頂尖人才,時而一起研究高端先進的科學儀器...... 然後突然有一天——你有了重大發現!你為人類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知識,解開了學界爭論已久的謎團,緊接著參與國際性會議、榮獲終身任期、甚至諾貝爾獎接踵而至...... 終於,你和同事們所有的辛勤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在大學的第一年,躊躇滿志的你可能會對未來的科研工作充滿這樣的憧憬與嚮往。但事實上,科研與其他工作無別他異,並不是人生中的每一分秒都令人興奮。有時候,天文學工作也是平淡乏味的,例如,坐在計算機前瀏覽火星表面的照片,一個一個計算火山口的數量。了解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對我們認識火星有重要幫助。也許這樣重複機械性的工作並不是你初學天文時想要做的,但必須有人去做這樣的工作,不然,我們還能怎麼知道火星上有多少個隕石坑呢?

通常,天文學家每天要花費數小時研究由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RO)拍攝的圖像來發現火星上的隕石坑。在圍繞火星運行的14年中,科學家依靠MRO傳送回來的數據找到了1,000多個新的隕石坑。一般,我們先依靠帶有廣角鏡頭的情境相機(CTX)尋找疑似隕石坑的小點,該相機一次可以拍攝覆蓋數百英裡的低解析度圖像。然後再通過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儀器(HiRISE)放大圖像,仔細審視圖像細節。

2020年9月5日,HiRISE拍攝到的火星隕石坑

Image Credit: NASA/JPL/UArizona

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開發發現撞擊坑的機器學習工具,希望AI能夠幫助天文學家節省時間,增加發現量。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中的某一天,一顆流星划過火星的天空,在那裡破裂成碎片,墜入紅色星球的表面,產生了直徑僅有4米的小坑。直徑越小,便越難在圖片中發現它們,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發現了隕石坑。

在上圖中,只有撞擊周圍的爆炸痕跡突出,個別隕石坑無法看到。下一步將使用被稱為HiRISE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儀來觀察該區域。該儀器功能強大,可以看到像 "好奇號 "火星車留下的足跡一樣精細的細節。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過去,天文學家人工掃描一張圖像篩查隕石坑需要40分鐘左右,而現在,JPL開發的撞擊坑分類器篩查一張圖像只需要5秒鐘。但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分類器具有超強的計算能力,但人類的審查覆核工作仍是必不可少的。

開源增效

數據管理一直以來都是科學領域一項巨大的挑戰,且難度隨著數據量的增加與日俱增。更多數據並不意味著更多有效信息,反之,重要信息可能會因此被遺漏,淹沒於海量數據之中。以NASA的「克卜勒行星獵手「任務為例,儘管其飛行器傳輸回了大量數據,但科學家卻遺漏了系外行星。直到2016年,一名研究生才從NASA克卜勒太空船的數據中發現了4個「隱藏」的新系外行星。這一發現強調了有效管理航天任務返回的海量數據的難度。

2016年,一名研究生從克卜勒太空船的數據中發現了4個之前被遺漏的系外行星。

Imag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隨著科學儀器的不斷精進,將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被傳輸回地球,其數量之大將遠超出科學家人工分析的能力範圍。即將投入使用的微拉魯賓望遠鏡(Vera C. Rubin Survey Telescope)預計每年能拍攝20萬張圖像,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有效信息是當前火星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毫無疑問,AI和機器學習將在未來的太空科研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期待人類和AI攜手協力為太空科學做更大貢獻。在不久的將來,天文學家將從單調反覆的照片掃描工作中解放出來,投身於更富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期待著那天的到來。

責任編輯:郭皓存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火星上的維多利亞火山口

圖片來源: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相關焦點

  • IPFS原力區為Filecoin太空競賽賦能
    為此,IPFS原力區別出心裁,精心準備良久,以技術分析為基石,以太空競賽數據為導向,著重介紹了能夠幫助更多礦工提升工作效率的軟體和技術。太空競賽周結截止發文,目前太空競賽全球算力已經超過100PiB,成功解鎖100萬FIL的全球獎勵。
  • GTC20|探索 AI 如何賦能視頻分析
    從創建 AI 模型到建立實時無縫視頻分析流程,開發者需要強大的工具簡化工作流程,同時獲得高性能和高精度結果。10 月 5 日至 9 日的 GTC 大會將會為大家揭秘這些可以幫助開發者克服種種挑戰的 NVIDIA 技術。
  • 「大運號」AI衛星首次揭秘:用直播地球,賦能「智慧大運」
    在國星宇航團隊看來,航天精神和體育精神一脈相承,藉助AI衛星,在成都大運會上,可以將成都的科技創新和前沿科技成果更好地展現給民眾,並通過全球首個AI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帶來前所未有的太空視角觀賽體驗。在服務大眾方面,全面應用「大運號」AI衛星的直播地球APP,將為大運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空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服務。
  • 「大運號」AI衛星首次揭秘:用直播地球,賦能「智慧大運」
    全球首個賽事命名衛星 中國的衛星,世界的大運 國星宇航是一家AI衛星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截至2019年12月,已順利完成6次太空任務,其中包括全球首顆AI衛星。
  • 廣東省啟動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
    南方網訊 23日,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將從方法、管理、政策、經驗四大模塊開展賦能培訓和實操訓練,全面激發我省實驗室體系科研骨幹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活力。近年來,我省重點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目前已啟動建設10家廣東省實驗室,現有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00餘家省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一批由高校、企業組建的實驗室平臺,形成了較大的規模,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人才。此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召開,會議提出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上精準發力,特別強調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 推動「科研」發展 諾玖順辦公耗材攜精品器材為實驗室研究賦能
    但所謂:「科技是科研的基礎,而實驗室是科技的搖籃」,任何一項成功的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千千萬萬次的化學、生物實驗。因此,想要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那就不能忽視了「做實驗」的重要性。在這方面,諾玖順辦公耗材也攜手旗下燒杯、試管、量杯、漏鬥、培養皿等多款實驗室耗材,為實驗室研究賦能,以此推動我國的「科學」發展。
  • AI防癌地圖不斷展開 醫學科研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醫療人工智慧企業依圖醫療在北京舉行依圖醫療「AI防癌地圖」周年成果匯總報暨多組學智能科研平臺發布會。 此外,在發布會上依圖醫療還發布了多組學智能科研平臺——care.ai。 大數據的理想與小樣本的現實是醫療科研常存在的矛盾。隨著醫療數據的信息密度越來越高,衡量醫療數據價值的維度早已不能局限於樣本量,單位樣本的數據信息密度已成為臨床研究新的價值維度。
  • 光啟科學賦能智能頭盔,構建AI產業鏈,實現海外銷售
    而為這款從國內火到海外的「抗疫神器」賦能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的則是深圳高科技創新的名片之一——光啟科學。據光啟科學公告顯示,這款 「抗疫神器」由光啟技術負責硬體研發,光啟科學為其賦能獨特的算法、軟體等人工智慧技術,從而,形成最終的應用服務,使之在中國乃至全球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AI賦能智投未來 2020年AI智聯時代創新論壇即將在杭舉行
    AI賦能 智投未來——由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杭州市科技局、杭州銀行共同主辦,杭州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杭州銀行科技文創金融事業部、微鏈(杭州傳送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浙江省創投協會、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杭州市創投協會共同支持的2020年AI智聯時代創新論壇將於10月17日上午9:30
  • 全球首部AI交響變奏曲誕生 AI音樂賦能場景再突圍
    掌握這些新的技術技能,利用AI工具的力量,能幫助創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這一系列技術改變及優化的背後是音樂創作的門檻大幅降低,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音樂作品創作之中,在人與人之間的個性、需求不盡相同下,多樣化作品被創作出來。
  • 非晶材料如何賦能未來
    5G基站功率放大器需要實現更大的輸出功率和更高的工作頻率,對相關器件成本材料的需求增大。而在介質濾波器和表面聲波濾波器方面,隨著頻率的提升和精度要求的提高,器件設計將轉向新型器件,將增加對非晶納米晶材料的需求。非晶合金以其高強度、高彈性、高硬度、優良的軟磁及耐腐蝕等性能,在航空航天、兵器工業、精密儀器、電子電信、生物醫療和電力輸送等領域正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
  • AI賦能醫療,距離真正應用還有多遠?
    5月10日下午,由鎂客網主辦,合力投資、SIPAI、蒲公英孵化器協辦,青銅資本、荒合資本支持的「AI賦能智能醫療——M-TECH 2019智能醫療創新產業論壇」於蘇州圓滿落幕。
  • 水利行業有哪些場景可以通過AI賦能?
    如果以時間維度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近十年,人工智慧迎來了高速的發展,人工智慧從一個遙遠的名詞已經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賦能於工業製造、零售快消、教育文化、醫療健康等各行各業。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水利行業同樣可以藉助AI的力量進行智能化升級。
  • 商湯科技副總裁張少霆:AI 賦能臨床醫療的實踐心得|CCF-GAIR 2020
    在8月9日的醫療科技專場上,來自商湯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集團副總裁張少霆以《新基建,新醫療,新機遇——SenseCare:賦能臨床醫療的視覺中樞》為題,分享了商湯科技在醫療新基建的背景下,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挑戰,以及工作中的心得與實踐。張少霆表示,商湯科技的戰略核心是圍繞計算機視覺技術賦能百業,而智慧醫療的具體產物則是SenseCare 智慧診療平臺。
  • 商湯科技副總裁張少霆:AI 賦能臨床醫療的實踐心得 | CCF-GAIR 2020
    在8月9日的醫療科技專場上,來自商湯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集團副總裁張少霆以《新基建,新醫療,新機遇——SenseCare:賦能臨床醫療的視覺中樞》為題,分享了商湯科技在醫療新基建的背景下,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挑戰,以及工作中的心得與實踐。
  • 科大訊飛年度發布會:重磅推出 10 款 AI+產品、AIUI 2.0,AI 賦能各...
    「頂天」的意思是人工智慧核心技術進展,「立地」強調技術落地,賦能各行各業。教育第一個A.I.賦能教育,這是訊飛的情懷,因為教育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未來,那麼我們希望能夠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來讓A.I.賦能教育。那麼在這中間A.I.的核心能力,我們可以把它簡要概括成兩點,就是發現你和成就你發現你怎麼做,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評價,我們怎麼能夠把學生的過程性的作業,課堂的訓練數據都匯聚上來?
  • 「AI賦能教育全球高峰論壇」召開 未來基因課堂正式發布
    人工智慧已陸續在全球各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全面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為了中國贏在未來、領跑世界,我們需要用AI賦能教育、以教育推動AI的發展。 (原標題:「AI賦能教育全球高峰論壇」召開 未來基因課堂正式發布)
  • AI賦能讓青年更想創業,但要成功還需……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創業學院新近開展的全國性抽樣調研顯示,人工智慧技術對於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願有顯著的賦能和促進作用,超過四分之一原本創業意願不強的大學生有意向在人工智慧領域嘗試創業。在沒有人工智慧創業選項時,有42.%的大學男生和38.4%的大學女生有創業的意願。但將人工智慧因素考慮在內時,相比前一次選擇,有27.2%的男生和25.8%的女生改變原有觀念,重新燃起創業的想法。
  • 加快數位化發展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原標題:加快數位化發展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
  • 「大運號」AI衛星首次揭秘:給你太空視角 觀看大運賽事
    在國星宇航團隊看來,航天精神和體育精神一脈相承,藉助AI衛星,在成都大運會上,可以將成都的科技創新和前沿科技成果更好地展現給民眾,並通過全球首個AI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帶來前所未有的太空視角觀賽體驗。在服務大眾方面,全面應用「大運號」AI衛星的直播地球APP,將為大運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空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