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是指種在道路兩旁及分車帶,給車輛和行人遮蔭並構成街景的樹種。」
對樹來說,行道樹是一個崗位,這個崗位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也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能夠擔當行道樹的樹種需要具備很多園區類樹種所不具備的屬性與技能。與公園、綠地、小區等區域型綠化樹相比,行道樹所處的環境條件更為惡劣,土質更差、汙染更多、人為關懷更少,甚至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力更生」;除此之外,在存活的基礎之上,行道樹還要完成美化環境、減少噪音、淨化空氣等重要任務。因此,毫不誇張的說,能夠擔當行道樹的樹種,都是優質樹種,都是值得大力發展的樹種。
當然,並非所有樹種都能成為行道樹。若「行道樹」這個部門或崗位要招聘新成員,或者說是要調整人員構成,吐故納新,那麼以下這10點或許可以作為考核指標:
1、耐寒性:耐寒性決定了樹種的應用範圍,對多數東北城市的行道樹來說,耐寒性都是硬性指標。壽命短、有飛絮的楊樹在瀋陽市內街道兩側隨處可見,園林樹種多樣性發展往往受限於樹種的耐寒性水平。每個樹種基本都有其合理的適生區域,在一些臨界區域,樹種的生存生長情況受小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行道樹用量大,因此在耐寒性上的要求就要更高一些,對一些在耐寒性上模稜兩可的樹種,要做足實驗,長期考察,切不可莽撞行事。
2、壽命:越年長的樹木,越有氣質和韻味,城市園林要有所沉澱,有歷史和文化氣息,就需要多選用壽命長的樹種。壽命較短的樹種在老齡期會需要更多的維護成本,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當然,除了樹種壽命外,園林工程的壽命同樣重要,樹種壽命是園林工程壽命的構成要素之一,但也確實是核心要素。
3、生長速度:樹種的生長速度通常與壽命成反比,即長速越快,壽命越短,長速越慢,壽命越長。對生長速度來說,過快或過慢都不理想。生長速度過快的樹種,雖然可以很快發冒,形成龐大樹冠,但通常木質化程度不高,抗風能力差,同時也會快速進入老齡期,增加換苗成本。而生長速度過慢的樹種,栽植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較好樹冠,提供陰涼和景觀,這類樹種適合在空間狹小的位置栽植。
4、觀花:自然之美要有鳥語花香,大喬木若能夠觀花,則將如虎添翼。花朵有香味,將更加提升園林體驗,花香型樹種是更高檔次的需求。觀花大喬木有很多,能夠打造壯觀行道樹景觀的卻很少,熱帶的藍花楹是非常夢幻的樹種,我國南部多有引種,是個很有潛力的樹種。北方的泡桐類似於「低配版」藍花楹,但因其抗病性一般,在北方城市較為出色的行道樹應用還是很少見。此外,五角楓在春季盛開的黃綠色花朵也十分惹眼,近些年北京一帶應用了大量的五角楓作住宅區行道樹。
5、彩葉:彩葉樹是園林綠化的大勢所趨,花卉夏季盛開與樹木秋季變色,構成了兩個園林視覺盛宴的巔峰,「彩葉」也正逐步成為苗木新品種的「標配」。傳統的楊柳榆槐較少有變色效果非常突出的,新千年後,苗木引進工作風生水起,秋色絢爛的歐美景觀樹種逐漸在苗市中活躍,同時也指引國內新品種開發,向著「彩葉化」發展。歐美引種的槭樹屬、櫟屬、白蠟屬、楓香樹屬、皂莢屬、椴樹屬等多個屬的上百個園藝品種,無論乾性還是色彩都表現出色,多數都適合作行道樹栽植。
6、樹形:樹形就像樹木的身材,美不美一看便知,夏季的冠大蔭濃、冬季的完美樹形對樹木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冠形好也是苗木採購的主要考量因素。行道樹對樹形的要求更加嚴格,要求有統一的分支點、樹高、冠幅、胸徑,因此,原生自然冠更規整的樹種,更適合用作行道樹。樹形主要由樹幹和樹冠組成,樹幹筆直,側枝稠密飽滿,落葉後亦是景觀。北方城市行道樹對樹種落葉後的樹形更為看重,落葉期樹形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行道樹的景觀效果。金枝國槐等彩枝類喬木在道路兩側也有應用,不過對分支點的要求較高,目前來看還不太成熟,但的確是一個較好的方向。由此,一些彩枝彩幹類喬木,如歐洲小葉椴『橙冬』和血皮槭等,都是很有潛力的行道樹樹種。
7、抗逆性:包括抗病蟲害能力,以及對土質、氣候等的適應能力。對樹種抗逆性的理解,可以用到「皮實」和「矯情」兩個詞,行道樹樹種的選擇最好選「皮實」的,儘量少用「矯情」的。楊柳榆槐和銀杏等都屬於是「皮實」的樹種,不僅宜栽範圍非常廣,而且病蟲害也比較少,或者有病蟲害也基本不會對樹種存活造成威脅。一些相對來說比較「矯情」的樹種,是不太適合大批量作行道樹應用的,尤其是那些有致命性病蟲害的樹種,稍微養護管理不到位,就容易引發「滅頂之災」。
8、抗風能力:通常來講,深根性樹種和樹冠緊湊型樹種,抗風能力較強。根系淺、樹冠開張、截頭截幹的樹木,抗風能力都差一些,樹種的抗風能力在沿海多風城市尤為重要。對於有颱風威脅的城市,抗風性(深根性、根系發達)應作為首要考慮因素。深根性樹種根系生長特點是:根系發達,主根明顯並起主導作用,紮根深,側根則處從屬地位。從其地上部分可以看出主幹明顯,有明顯領導主枝的大多屬深根性樹種。如油松、銀杏、毛白楊、苦楝、白蠟、楓香等。相反,沒有明顯的主導根,若干條主根多向水平方向擴展,相對紮根較淺,稱為淺根性樹種。如刺槐、法桐、雪松、鳳凰木等。
9、市場存量:苗木的市場存量包括存圃量和應用量,後者會直接影響前者,即應用量越大,採購量越多,需求越大,供應越多。從樹種多樣性的角度考慮,超出科學比例的樹種,應酌情應用;某一樹種在某種功能區域內佔比太大,除了會造成審美疲勞、缺少特色和新意外,還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爆發帶來的「團滅」威脅。存圃量太大,還容易引發價格戰,最終不但不會提升產品品質,反而會出現各種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低劣行為,這屬於產業的非良性發展。但反過來說,存圃量太少又會造成無苗可採,或價格高企,最終讓採購落空,設計流產,只能變更樹種。因此,市場存量最好保持在:能夠採購到性價比較高的苗木,同時又不至於到泛濫的地步。
10、售價:通常來講,市場存量與售價成反比,即存量越多,售價越低,存量越少,售價越高,這也基本遵循了「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除存量因素外,售價還與苗木品質有關,而苗木品質除本身質量外,還包括了品牌價值。苗木售價直接對應的就是工程預算,預算充足時,可以考慮價高質優的苗木,但預算不足時,最好也不要為了節省成本而犧牲品質,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之上,可以適當進行種類調整。
除以上提到的10點外,行道樹樹種選擇時,還要考慮不少其他因素,如遮陰效果、繁殖方式及表現一致性、分支點、是否有飛絮及是否對人體有害等,不過話說回來,「人無完人,樹無完樹」,任何樹種都有優缺點,園林從業者要做的是揚長避短,適地適樹,結合項目情況,合理選擇樹種。
在行道樹體系中,名氣最大團體的就是「世界五大行道樹」了,公認的世界五大行道樹是:銀杏、法桐、歐洲椴、七葉樹和鵝掌楸,這五個樹種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是世界行道樹中的頂梁柱。現將前面提到的十大指標套用在這五個樹種中,一一對比,表現最好的(或最多、最高的)得5分,最差的(或最少、最低的)得1分,對比情況如下:
對以上對比數據進行分析,在行道樹的發展思路上,有以下幾點建議:
● 像銀杏這種生長速度極慢的樹種,栽植後短時間內很難出效果,採購時,應選用規格大、樹冠佳的苗木;苗圃也應以此為方向,重視銀杏樹冠的培養;
● 相比於城市主幹道,鵝掌楸更適合栽植在車輛較少的公園或居民區道路兩側;
● 法桐、歐洲椴和七葉樹更適合作城市主幹道行道樹栽植;但因法桐的應用比例太大,不建議繼續作為城市行道樹的主力,可在鄉村道路綠化中適量應用;
● 東北及華北地區的行道樹可以將歐洲椴作為主力樹種,黃河流域各省區的行道樹可以將七葉樹作為主力樹種;與之相對應的椴樹屬和七葉樹屬喬木,均可適度開發,搭配應用。
● 在樹種選擇上,南北方差異較大,對於因氣候原因導致選擇受限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可利用之資源,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徹底調研,科學指導,應用方與供應方要加強互動,多方聯動,營造有地方風格的園林景觀。
● 除世界五大行道樹外,刺槐、欒樹、廣玉蘭、紫椴、裂葉榆、紅葉櫸、秋紫蠟、娜塔櫟等都是不錯的行道樹樹種。
用銀杏作行道樹,要規格達到一定程度,樹冠豐滿後才會有效果,不過這個效果是非常持久並且震撼的。
歐洲椴在歐洲各國被大量用於林蔭道的打造。
一些幽靜的鄉村道路非常適合應用樹冠較窄的樹種。
法桐龐大的樹冠能夠達到很高的鬱閉度,形成理想的林蔭路。
行道樹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屬於骨幹,處在非常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