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款會「翻跟頭」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火了。
不為公眾所知的是,波士頓動力作為 Google 棄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行業看好,風光不似從前。而投資阿里獲 3000 倍回報,一戰成名的投資獵手——日本軟銀卻甘做接盤俠。事實證明,波士頓動力並未辜負軟銀的期待,不僅再次刷屏網際網路,還開售了首款商用機器人。
Bravo!太精彩了!
北京時間本周三,波士頓動力發布了雙足機器人 Atlas 的新視頻,繼跑酷、後空翻之後再度刷新了大眾對於機器人的認知。於是我們看到,「網紅」波士頓動力。
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Atlas 先是一個倒立。
緊接著一個漂亮的前空翻。
最後還有 180° 跳躍轉身 + 前空翻。
事實上,單單一個倒立就能難住一大批人類,更不用說近乎完美地完成這一套動作。要知道機器人 Atlas 重達 330 磅(約 150 kg),超越絕大部分成年男性,每一次的旋轉跳躍將要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同時還要保證不擠壓或纏結任何機械部件,這對機器人來說並不容易。
也難怪視頻一出,波士頓動力從 YouTube 刷屏到微博、朋友圈,再到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人人鼓掌稱讚。
這家成立 27 年的機器人公司用 Atlas 又一次捍衛了自己「網紅」的地位。
但是,作為一家商業公司,成為網紅就夠了嗎?
十年前,波士頓動力在 YouTube 上發布了第一個機器人視頻,輕鬆拿下 150 萬的播放量,在社交媒體上更是狂吸流量。
十年過去了,儘管波士頓動力發布了一個又一個酷炫無比的視頻,有一個問題卻始終縈繞在機器人行業關注者的腦中——這很酷,不過這些機器人有什麼用?
「我們認為這種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進行高效部署的程度,」波士頓動力創始人兼執行長 Marc Raibert 在 2017 年 9 月接受採訪時說,「但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這種技術最大的應用。」
這是足式機器人行業面臨的尷尬,即使波士頓動力已經被公認處於足式機器人領域的金字塔尖。
也是因為找不到好的應用場景,儘管波士頓動力在 2017 年展示了旗下機器人無與倫比的行動能力,Google 還是把收購僅僅 3 年多的波士頓動力轉手賣給了軟銀集團,理由有很多,但核心之一是波士頓動力不賺錢,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盈利。
更重要的是,在被Google賣掉之前,波士頓動力好像就沒想過商業化。
據美聯社報導,波士頓動力的 8 位前員工和學術合作者表示,該公司長期以來忽視了商業需求,這導致波士頓動力更像是資金雄厚的機器人研究實驗室,而非一家商業運營的公司。
但自 2017 年軟銀接手起,波士頓動力明顯開始重視商業化之路,畢竟,軟銀 CEO 孫正義一直就以追究利潤而聞名,從 Uber 到最近頗受關注的 WeWork 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而作為旗下的明星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自然首當其衝。
在去年《連線》雜誌舉辦的峰會上,Marc Raibert 公開表示他們的定位是平臺公司,客戶可以增加硬體,例如手臂或其他組件,「我們要從技術研發公司變為產品公司,波士頓動力目標是成為機器人界的 Android」。
當年 6 月 CeBIT 舉辦的計算機展覽會上,「我們現在擁有 10 臺原型機,今年年底與製造商合作生產 100 臺,到 2019 年波士頓動力將以大約每年 1000 臺的速度生產,」他說。
就在本周,波士頓動力在放出 Atlas 新視頻的同時也宣布四足機器人 Spot 正式開售。據官方介紹,目前 Spot 的主要應用場景還是工業場景,比如監測建築工地施工情況,以及對天氣、石油、電力設施以及公共安全進行遠程檢查。
此外,針對這次 Spot 的銷售,波士頓動力表示面向企業用戶且只租不售,已經開始向早期測試客戶發貨。至於 Spot 的租賃價格,《連線》雜誌說它的租價也相當於「一輛車的售價」。值不值?那只能等早期測試客戶現身說法了。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江冬冬